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为未来分析微生物原位生物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微生物学谱》上。记者了解到,张鑫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观测到我国南海冷泉环境中单质硫含量丰富。随后,孙超岷课题组发现了冷泉细菌Erythrobacter flavus 21-3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钠生成单质硫,张鑫课题组通过拉曼光谱鉴定后发现单质硫结构为环状S8,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杂志》。后续两个课题组合作将E. flavus 21-3及其突变株布放到深海冷泉喷口附近进行原位培养,证实该菌株在深海原位环境中也能形成硫单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期刊《微生物学》,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广泛分布硫单质的成因提供了重要......阅读全文

我国首个深海水体原位微生物实验平台回收成功

  5月11日,科考队员用淡水冲洗回收上船的深海水体原位微生物培养系统。  当日,在西南印度洋执行大洋科考第四十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号上的科考队员,在工作区域顺利回收在海底工作了近两个月的深海水体原位微生物培养系统。据了解,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深海水体原位微生物培养系统,这次回收成

中科院成功研发耐高压固态纳米材料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Surfaces and Interfaces》报道了中科院海洋所和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制备出七星瓢虫状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在模拟高压下实现10-6 M磷酸乙醇胺分子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耐压性,为未来深海原位检测低浓度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提供了新手段。

“七星瓢虫斑点样”耐高压固态纳米材料研制成功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制备出类似七星瓢虫斑点样的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耐压性,为未来深海原位检测低浓度微生物代谢产物提供了新手段。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表面与界面》。  由于深海环境极端复杂,深海原位探测一直面临巨大挑战。研究组

我所研制的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和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海试成功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01/t20230118_6601300.html  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微生物、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叶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为未来分析微生物原位生物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微生物学谱》上。记者了解到,张鑫课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为未来分析微生物原位生物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微生物学谱》上。  固体培养基

把实验室搬到5200米海底

  北京时间9月7日6时30分,中国大洋45航次科考队搭乘“向阳红03”船,在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成功回收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董纯明介绍,回收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主要是将陆地实验室中常用的海洋微生物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移植”到5200多米的深海海

科学家新研发耐高压固态纳米材料

 SERS基底的制备工艺示意图(a);和SERS增强机制(b)   海洋所供图  SERS基底的SEM图像(表面银纳米颗粒分布形似七星瓢虫背部图案)  海洋所供图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制备出类似七星瓢虫斑点样的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该基

深海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装置完成海上试验

  8月26日,结束为期18天的TS13-1航次任务,“探索一号”返航。深海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装置参加了本次海试,在100m、1000m、3000m等水深的多个深度区域布放5次,对各深度下的多个点位分别开展数次静力触探试验和剪切阻力试验,获取了10个点位的静力触探贯入试验数据(包括锥尖阻力、侧壁摩擦力

寻密深海 国内首台4500米级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海试成功

  由大连化物所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副研究员带领的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与中科院深海所共同研制的我国首台4500米级深海示踪剂原位荧光传感器工程样机于2月18日海试成功,大连化物所于近日收到设备参航证书。  在深海勇士号/探索一号西南/中印度洋TS10-03科考航次中,该工程样机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

深海微生物抗癌分子机制发现

北京3月22日,根据21日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被称为salinosporamide A(又名马里佐米)的海洋微生物是如何制造出有效抗癌分子的,他们首次了解了激活该分子的酶驱动过程。    1990年,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

海洋所在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特殊生命过程认知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2_4781753.shtml   3月22日,The ISME Journal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

CISME水下原位呼吸代谢测量:香港水域珊瑚代谢特性...-1

CISME水下原位呼吸代谢测量:香港水域珊瑚代谢特性及耐温耐盐性研究气候变化对珊瑚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预报预测全球海水温度将稳步上升,但区域水平的温度变化将更加多变。例如,Yuan等人(2019)发现南中国海(SCS)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的升温速率(0.038–0.074°C/年)高于预测

CISME水下原位呼吸代谢测量:香港水域珊瑚代谢特性...-2

Pg总光合速率也随温度升高至30°C呈线性增加(Δ0.84±0.02 μmol O2 cm−2h−1,p

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变成能量和构成细胞的物质,并排出不需要的产物。这一系列的生化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代谢作用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的总称。它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代谢作用包括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和合成

南海海洋所深海微生物资源及其次生代谢和遗传研究获进展

  来自深海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备受科学家的关注,目前来自大于1000 m深海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只有108个,对于这一战略新资源及其利用前景,人们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较早地开展了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开发工作,2009年报道了两个放线菌新属的发现和鉴定,其中一个为来自南海386

关亚风等团队研发的三种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海试成功

  近日,我国三种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工程样机在深海勇士号/探索一号TS16南海科考航次中,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先后11次进行水下试验,最大潜深达3497.6米。此三种传感器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共

原位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在5位院士的精彩报告后,多位学者做了高水平的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原位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

原位拉曼定量探测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收获丰富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

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原位拉曼定量探测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

微生物代谢的概念

微生物代谢是指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增殖并降解基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有机物的降解和微生物的增殖。在分解代谢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放热和酶降解过程,使结构复杂的大分子降解;合成代谢中,微生物利用营养物及分解代谢中释放的能量,发生还原吸热及酶的合成过程,使微生物生长增殖。内源

方家松团队:盛宴和饥荒 “会过日子”的细菌讲策略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方家松团队基于来自世界最深海沟(挑战者深渊)沉积生物圈的新型绿弯菌基因组分析,在细菌适应深海环境的代谢策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微生物学顶级期刊Microbiome发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刘如龙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如龙和方家松为共同通讯作者。绿弯菌M

深海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鞠建华团队在深海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A201A研究领域获突破。相关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研究人员对A201A糖基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和后修饰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并阐明了一个新颖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变位酶MtdL。Mtd

海洋所等在深海海底甲烷原位探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鑫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与美国MBARI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基于深海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缆控机器人的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相关研究成

中国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规范化建设、深海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22日在厦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洋协会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率先在中国部署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获得大量在医药、环保、工农业等方面有

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深海绿弯菌新类群

  近日,微生物学期刊mBio发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纯培养及其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光能的特殊能量代谢方式的研究成果,为突破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瓶颈提供了有效手段,为深入了解深海重要微生物类群的特殊生命过程提供了研究材料。  绿弯

深海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挖掘研究获进展

  高压、高盐及低温的深海环境曾被认为是生命的荒漠。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深海的探索能力日益增强,发现了深海(甚至万米深的马里亚拉海沟)也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并从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鉴定了多个种属的放线菌。基因组测序表明,一些深海来源的放线菌基因组中还蕴藏着许多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但大部

关亚风团队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等海试成功!

  近日,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深海原位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荧光传感器和深海原位叶绿素荧光传感器于8月14日至9月7日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索二号在某海域科考航次中海试成功,均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完成深渊海试验收

  近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了解到,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陈家旺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课题“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研制设备,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参加“探索一号”TS21-1航次,并顺利完成验收海试。“原位实验”号搭载深渊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现场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完成深渊海试验收

“原位实验”号搭载深渊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现场试验。(图源:浙江大学)  近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了解到,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陈家旺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课题“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研制设备,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参加“探索一号”TS21-1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