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南巴豆的简介

海南巴豆海南巴豆,渐危种。落叶或半落叶灌木,高3至5米。仅分布于海南部分地区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的荒坡及疏林中。耐旱耐贫瘠,喜阳光。天然更新好,花期3、4月,果期6、7月。该种分布仅局限于海南西部干热地带的落叶及半落叶季雨林区,常绿季雨林中少见,对研究这一地区的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种子富含油脂。......阅读全文

海南巴豆的简介

  海南巴豆海南巴豆,渐危种。落叶或半落叶灌木,高3至5米。仅分布于海南部分地区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的荒坡及疏林中。耐旱耐贫瘠,喜阳光。天然更新好,花期3、4月,果期6、7月。该种分布仅局限于海南西部干热地带的落叶及半落叶季雨林区,常绿季雨林中少见,对研究这一地区的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种子富含油

海南巴豆的特性

  分布区处于海南的背风区,气候干热,全年皆夏,只分干湿二季,年平均温24一25℃,年降水量1200一1400毫米,属半干燥的气候型。土壤为砖红壤和赤红壤。为阳性树种,幼苗期稍耐阴,长成后需要充足的阳光,能耐干旱贫瘠的生境。海南巴豆为季雨林成分,在密林中生长较慢;在疏林和灌丛中,长势旺盛,结实较多,

海南巴豆的形态特征

   落叶或半落叶灌木,高3一5米;幼枝及嫩叶两面被星状柔毛。叶纸质,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稀椭圆形,长4一12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有不规则疏细齿和腺体,侧脉5-8对,通常叶背最下的1对侧脉上着生无柄的杯形腺体;叶柄长5一10毫米,被星状毛;托叶钻形,

巴豆的介绍

  巴豆(学名:Croton tiglium L.),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中国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地。  巴豆(原变种)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叶纸质,卵形,稀椭圆形,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总状花序,顶生,

巴豆的成分

  种子含巴豆油(Croton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以及由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

巴豆藤的介绍

  巴豆藤为巴豆藤属植物,攀援灌木,长约3米。茎具髓,初时被黄色平伏细毛,老枝渐秃净,暗褐色,具纵棱,密生褐色皮孔。产四川、贵州、云南。生于土壤湿润的疏林下和路旁灌木林中,海拔2000米以下。

巴豆叶的介绍

  巴豆叶,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叶。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活血,杀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疟疾,痹证,跌打损伤,缠腰火丹,疮癣,蛇伤。

石山巴豆的特征

  石山巴豆特征,灌木,高3-5米;嫩枝、叶和花序均被很快脱落的星状柔毛,枝条淡黄褐色。叶纸质,近圆形至阔卵形,长6.5-8.5厘米,宽6-8厘米,顶端短尖或钝,有时尾状,基部心形,稀阔楔形,边缘具粗钝锯齿,齿间有时有具柄腺体。

香港巴豆的概述

  香港巴豆(学名:Croton hancei),大戟科植物,是中国境内的极危物种,是香港本土独有的一种巴豆。在消失多年后,于1997年,香港巴豆在青衣岛再被发现,现在受香港法例保例第96A章的保护。

香港巴豆的特征

   香港巴豆成长于山地林中,6月开花,由于其花果较为细小,因此不容易被发觉到,渔农自然护理署自然护理主任叶国梁指,“香港巴豆的果实只有手指头大小,属于有毒性植物,绝对不能吃。”。香港巴豆是香港本地独有的物种,现时仅见于香港青衣岛,属于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和花序均被贴伏的星状毛。花瓣狭小;雄蕊约16枚

巴豆的形态特征

  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

巴豆属的描述介绍

  乔木或灌木,稀亚灌木,通常被星状毛或鳞腺,稀近无毛。叶互生,稀对生或近轮生;羽状脉或具掌状脉;叶柄顶端或叶片近基部常有2枚腺体,有时叶缘齿端或齿间有腺体;托叶早落。  花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或穗状;雄花:花萼通常具5裂片,覆瓦状或近镊合状排列;花瓣与萼片同数,较小或近等大;腺

巴豆藤的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长约3米。茎具髓,初时被黄色平伏细毛,老枝渐秃净,暗褐色,具纵棱,密生褐色皮孔。羽状三出复叶,长12-18厘米;叶柄长占4-7厘米,叶轴上面具狭沟;托叶三角形,脱落;小叶倒阔卵形至宽椭圆形,长5-9厘米,宽3-6厘米,先端钝圆或短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圆,顶生小叶较大或近等大,具长小叶柄,

巴豆的功能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⒈峻下冷结:适用于冷结便秘,腹满刺痛;或小儿乳食积滞,痰多惊悸。  ⒉攻痰逐水:可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之症;

巴豆叶的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叶纸质,卵形,稀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稀微心形,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叶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基出脉3(-5)条,侧脉3-4对;基部两侧叶缘上各有1枚盘状

银叶巴豆的介绍

  银叶巴豆(Crotoncascarilloides),又名里白巴豆,为大戟科巴豆属下的一个种。 茎圆柱形,新生枝、叶、叶柄、花序均被银白色鳞腺,鳞腺圆形,枝条具粗皱纹。叶互生;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花萼、花瓣均具白色缘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被白色长柔毛;雌花子房和花柱密被鳞腺。蒴果

疏齿巴豆的介绍

  疏齿巴豆,学名Croton limitincola Croiz. ,大戟科,巴豆属,灌木,嫩枝、叶下面、叶柄和花序均被贴伏腊质星状毛,枝条无毛。叶薄革质,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萼片卵形,雄蕊花丝具绵毛;雌花萼片披针形,蒴果近球形,被蜡质贴伏星状毛。花期9-11月。生于密林中,少见。

延辉巴豆的介绍

  延辉巴豆,学名:Croton yanhui Y. T. Chang,为大戟科,巴豆属灌木或小乔木,一年生枝条、叶柄、花序轴及果均密被蜡黄色糠秕状粉,老枝无毛。叶薄革质,花未见。果序总状,宿存萼片三角形,两面被星状毛,蒴果椭圆状,果梗短,种子椭圆状,光滑,有褐色斑纹。果期9月。生于山地密林中。

香港巴豆的发现历史

  在1850年代(19世纪50年代),汉斯(H. F. Hance)于 香港岛发现香港巴豆,经鉴定为香港首次发现的物种。之后 植物学家乔治·班逊姆( George Bentham)于1861年在他的《香港植物志》( Flora Hongkongensis)记下了这个新的物种,但此后再无纵影。  1

宽昭巴豆的介绍

  宽昭巴豆,学名CrotonhowiiMerr.etChunexY.T.Chang,是大戟科,巴豆属 下的一个种,灌木,嫩枝、花序和果均散生疏展星状毛;枝条无毛。叶纸质,叶柄几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萼片卵状长圆形,花瓣披针形,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子房被星状毛,蒴果近球形,花期几全年。生于海拔500-

毛果巴豆的形态特征

  灌木,高1-2 (-3)米;一年生枝条、幼叶、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状柔毛;老枝近无毛。叶纸质,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稀长圆状披针形,长4-10 (-13)厘米,宽1.5-4 (-5)厘米,顶端钝、短尖至渐尖,基部近圆形至微心形,边缘有不明显细锯齿,齿间弯缺处常有1枚细小有柄杯状腺体,成长

卵叶巴豆的介绍

  卵叶巴豆,学名Croton caudatus Geisel. Croton.,大戟科,巴豆属,攀缘灌木,嫩枝、叶柄、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状糙硬毛;枝条近无毛叶纸质,卵圆形,花瓣长圆形,雌花萼片卵形,子房密被星状糙硬毛,果近圆球状,密被黄棕色星状糙硬毛。花期5月。生于海拔500-600米疏林中。

巴豆的药理作用

  ⒈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至肠内遇碱性肠液,水解后释放出巴豆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蠕动,于0.5~3个小时内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巴豆油能直接作用于肠肌,低浓度巴豆油乳剂使在位或离体兔小肠兴奋;

巴豆霜的介绍

  巴豆霜,中药名。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之功效。常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臌胀,二便不通,喉风,喉痹;外治痈肿脓成不溃,疥癣恶疮,疣痣。

巴豆酰辅酶A水合酶CDYL调控组蛋白巴豆酰化影响精子发生

  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其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调控,和众多生理、病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除了研究较充分的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外,景杰生物的科学顾问,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课题组近年来鉴定了八种新型修饰,极大地增加人们对组蛋白修饰的认识,开辟了表观遗传调控的新领域。之后的一系列后续研究表明,

巴豆属的主要价值

  巴豆辛热,有大毒,属于热性泻药,可温肠泻积、逐水消胀、宿食积滞以及涤荡肠胃中的沉寒痼冷。也常用于外疗疮疡,破积解毒。此外,巴豆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内服有峻泻作用,有很强的杀虫抗菌能力。

巴豆霜的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托叶线形,长2~4mm,早落;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齿尖常具小腺体,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

巴豆霜的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见栽培,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疏齿巴豆的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米;嫩枝、叶下面、叶柄和花序均被贴伏腊质星状毛,星状毛脱落后残留小突起;枝条无毛。叶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渐尖至短尖,基部渐狭至楔形,基端钝或微心形,边缘疏生细锯齿,齿间弯缺处常有腺体,上面无毛;侧脉9-11对;叶柄长0.5-4厘米,顶端有2枚无

榄绿巴豆的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被淡紫褐色贴生的星状毛;枝条无毛。叶纸质,倒卵状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嫩叶两面被很快脱落贴伏的星状毛,成长叶两面近无毛,干后,上面榄绿色,下面苍灰色;侧脉每边7-9条,远离边缘弯拱连结;叶柄长1-3.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