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肝循环的毒物的EHC研究介绍

作为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同样具有EHC过程,如重金属铅离子、有机卤族化合物等。由于毒性物质的EHC对机体是有害的,因此可阻断其EHC过程,降低其重吸收,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肖平等通过研究活性炭制剂驱铅的过程,发现吸附剂能显著降低动物体内铅水平,借此可开发应用于铅中毒的临床治疗。有机卤族化合物进入机体后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通过胆汁和非胆汁途径分泌到肠道,其中大部分因EHC而被重吸收入体内,由于有机卤族化合物对人体有致畸形、致癌变和致突变的作用,因此亦可通过阻断其EHC过程以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阅读全文

关于肠肝循环的毒物的EHC研究介绍

  作为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同样具有EHC过程,如重金属铅离子、有机卤族化合物等。由于毒性物质的EHC对机体是有害的,因此可阻断其EHC过程,降低其重吸收,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肖平等通过研究活性炭制剂驱铅的过程,发现吸附剂能显著降低动物体内铅水平,借此可开发应用于铅中毒的临床治疗。有机卤族化合物进入

关于肠肝循环药物的EHC研究介绍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同样具有EHC现象。经肝细胞排泄的药物分泌到胆汁中,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被肠道内的菌群水解为原型药物,在回肠末端又被重吸收到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形成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出双峰或多峰现象。所以药物的EHC可减少药物的排泄,并增加利用程度,这种现象

关于肠肝循环的研究介绍

  虽然现代医学对肝肠循环(EHC)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由于EHC作用所致疾病的防治还有诸多不足。而中医学对EHC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临床上“下法”及“通因通用”的运用及肝脾相关理论在肝脏疾病EHC过程中重要作用的探讨还远未达到临床的应用要求。如果

关于胆红素的EHC机制研究介绍

  机体内80%以上胆红素的来源是衰老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健康成年人每天约6g的血红蛋白转化成胆红素通过肝脏排泄,在排泄过程中,胆红素与其他物质结合生成胆红素酯(如胆红素甘氨酸酯、胆红素牛磺酸酯等),酯型胆红素又称为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随尿液排出体外。这种非结合胆红素在肝

关于肠肝循环的基本信息介绍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关于肠肝循环的化学循环过程介绍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

关于肠肝循环的概述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胆汁和乳腺等渠道进行的。药物经肝转化,可以代谢物或以原形分泌进入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其中一部分被小肠重吸收,由门静脉回流入肝,然后再经胆汁排入肠腔。如此往复,就形成肝肠循环 [1] 。  肝肠循环的意义决定于药物在胆汁的排出率。胆汁排出量多时,肝肠循环能延

关于肠肝循环的生物循环的过程介绍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往往是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过程排泄通道。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新吸收,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也有些结合性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

概述胆汁酸的EHC机制研究

  胆汁酸的EHC对于机体脂质的消化至关重要。人体每天从外界摄取的脂质需要15~32g的胆汁酸来消化,但是肝脏每天只能合成0.4~0.6g的胆汁酸,所以机体需要通过EHC使排泄的胆汁酸再度被吸收利用,这就是胆汁酸的EHC。它的生理学过程主要是胆汁酸通过肝细胞的主动分泌,随胆汁进入胆囊,再由胆囊进入肠

关于甘草酸二铵的药代动力学介绍

  甘草酸二铵口服吸收不完全,其生物利用度不受胃肠道食物影响。口服后约8h达血药浓度,52h后消失;其活性代谢产物给药后约4h在血中出现,12h后达峰值。静脉注射后1h血药浓度迅速衰减,24h后处于低水平。甘草酸二铵及其代谢产物与蛋白结合力强,分别为92.5%和98.4%,其结合率不受药物浓度影响,

关于霉酚酸的药代动力学介绍

  1、吸收  Bullingham等认为,无论口服或静脉给药,MMF均能快速且广泛地被机体吸收,并在循环前完全代谢为其活性产物MPA。两种给药途径的MPA药时曲线基本相似。平均MPA达峰时间(tmax)约为1h。平均MPA半衰期(t1/2)约为17h,提示每日两次用药较为适当。两种给药途径的MPA

概述肝肠循环的发生机制

  通过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EHC)排泄的物质主要包括药物、内源性物质和毒物等,其中具有EHC现象的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类、秋水仙碱等,内源性物质有胆汁酸和胆色素等,毒性物质有T-2毒素等化合物。对于药物而言,在排泄时可重新被吸收,从而使药物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或多

胆汁酸螯合剂对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影响

  胆酸螫合剂( 包括带烷基季铵盐、苄基季铵盐、睬唑鼢盐活性基团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是一类阴离子交换化合物,在肠道内与胆汁酸呈不可逆性结合,因而阻碍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汁酸从粪便排出,从而加速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降低肝内和血浆内胆固醇水平。长期给药血浆总胆固醇水平下降 10% ~ 30% 低

关于外膜的研究内容介绍

  研究发现血管外膜参与了AS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针对此,我们采用胶原酶消化+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了外膜损伤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氧化酶NADPH亚单位p22phox、抗氧化酶HO-1、ROS敏感基因MCP-1及PDG

关于环糊精的研究介绍

  环糊精的基础研究早在30年代开始,并证实了环糊精能形成包埋复合物,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环糊精包埋复合物的研究才趋于成熟,并且发现环糊精在一些反应中具有催化作用。1950年以来,对环糊精生成酶、制取方法、环糊精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逐渐增多,提出了许多新见解。特别是F. Cramer 首先阐明了环

关于NADH的研究历史介绍

  1906年,诺贝尔奖得者亚瑟·哈登发现NADH  1935年,正式拉开NADH功能研究序幕  1987年,NADH开启临床治疗序幕  1994年,乔治·柏克梅尔教授研发“稳定型NADH”  21世纪NADH广泛应用于亚健康、衰老、防癌等研究领域  2015年,高稳定性的NADH膳食补充剂走向中国

关于阿糖胞苷的研究历史介绍

  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69年6月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它最初由Upjohn公司以Cytosar-U的商品名出售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是胞嘧啶与阿拉伯糖结

关于环孢素A的研究发展介绍

  环孢菌素A是一种从丝状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肽。该药发现于1969 年, 1976年瑞士Sandoz公司首次报道了由半知菌属多孔木霉(后更名为雪白白僵菌和光泽柱孢菌)产生的环孢菌素 A。此后各国的科学家又陆续报道了由13种其他产生菌,如茄病镰刀菌和侵菅新赤壳菌等产生环孢菌素

关于磷脂的研究发展介绍

  磷脂最早由Uauquelin于1812年从人脑中发现,由Gobley于1844年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并于1850年按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in(卵磷脂)。  磷脂从商品化生产至今有70余年的历史,迄今认为的最为丰富的大豆磷脂是1930年在德国发现并逐步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二

关于质膜的研究历史的介绍

  1. E. Overton 1895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

高效的毒物标本研磨专家

IKA UTTD控制型试管分散机。 南宋法医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现代法医学开山之作。现代司法机关中,法医更多地运用医学技术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尸体、物品进行鉴别。中毒致死案例中,何种毒物导致受害人死亡?毒物的含量有多少?这些都需要法医在调查综合分析后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回

毒物致肝损害的病因

  由肝炎病毒、药物中毒、毒蕈中毒所致FHF,其肝病理特点为广泛肝细胞坏死,肝细胞消失,肝脏体积缩小。一般无肝细胞再生,多有网状支架塌陷,残留肝细胞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Reye综合征等肝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内线粒体严重损害,而致代谢功能失常。肝小叶至中带细胞增大,胞浆中充满脂

毒物反应的遗传基础(一)

  有时,药物和毒物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药物过量可引起中毒,少量毒物有时也可作为药物使用,特别是环境中某些诱变剂、致癌剂或致畸剂在群体中引起不同的个体反应,某些个体对这些有害因子表现易感倾向。实际上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也可能受特定基因型的制约,药物遗传学的某些原则,也可应用于研究毒物对

毒物反应的遗传基础(二)

  二、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合并肺气肿(emphysema)或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这类疾病以肺泡

毒物致肝损害的诊断

  在病程中因有多脏器受累,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起病急,病情演变进展迅速。  一.早期症状  1.黄疸 有3个特点:  (1)黄疸出现后在短期内迅速加深,如总胆红素>171μmol/L,同时具有肝功能严重损害的其他表现,如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LT升高等。若只有较深黄疸,无其他严重肝功能异常

关于渗漏计的研究领域的介绍

  渗漏计在农业化学与环境化学研究领域,主要用于观测营养物质随渗漏水向剖面下方移动乃至进入地下水的规律。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已广泛用于养分物质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及其渗漏损失研究,并进而扩及到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农化物质成分的潜在毒性废弃物的土壤残留的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它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四周密闭

关于细胞增殖的研究方法的介绍

  细胞增殖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BrdU,EdU,CCK8等方法。其中EdU检测方法是最新的细胞增殖检测方法。  EdU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能够在细胞增殖时期代替T渗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通过基于EdU与Apollo®;荧光染料的特异性反应检测DNA复制活性,通过检测EdU标记

关于胆汁酸的研究分析的介绍

  对结肠癌发病为危险性不同的人群所做的流行病学比较研究表明,结肠疾病与饮食习惯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已经注意到,饮食富含动物脂肪和蛋白质而纤维素含量较低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大为提高。  1969年,ARIES等人推测,结肠癌是由于结肠细菌菌丛分解某些良性底物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而引起的。根据这一假设,

关于信息素的研究历史的介绍

  1999年,玛莎·迈克林塔克(Martha McClintock)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女性会因为信息素化学讯号的影响而产生月经同步的现象后,科学界开始重视人类信息素的研究。后人便把月经的同步现象称为麦克林塔克现象(McClintock effect),之后的研究,部分人类行为学者认

关于苏氨酸的营养研究的介绍

  1、用于平衡氨基酸,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沉积  可消除因赖氨酸过量造成的体重下降,减轻色氨酸或蛋氨酸过量引起的生长抑制; 吸收进入体内后可转变为其它氨基酸,特别是在饲料氨基酸不平衡时更为明显。  2、提高采食量  苏氨酸对采食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采食量和日增重随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当超过最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