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常温常压下实现二氧化碳的捕获与释放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徐强教授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有前途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首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客体分子模拟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使用廉价的硫酸胍与二氧化碳共结晶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实现环境温度压力条件下二氧化碳可逆的捕获与释放。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报告物质科学》上。碳捕获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二氧化碳捕获主要通过基于变压变温的物理或化学吸附过程完成。物理吸附剂采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二氧化碳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进入吸附剂的孔道。虽然具有吸附热低和易于再生的优点,但烟道气和环境中的水汽与二氧化碳分子存在竞争吸附,极大降低了吸附剂的选择性、容量和循环性能。化学吸附剂如乙醇胺、有机胍等虽然具有高的选择性但吸附剂的再生过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捕获和释放时的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动态氢键框架结构变......阅读全文

碳捕获项目投资增长乏力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右)出席“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   日前,“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卫报》称,国际能源署在会上警告,金融危机以及政府对气候行动支持的减弱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球碳捕获和储存计划。   根据国际能源署将本世纪末全

挪威巨资碳捕获项目搁浅

  曾被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誉为“国家登月计划”的挪威蒙斯塔德的精炼厂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项目日前搁浅。   挪威石油能源部长莫伊(Ola Borten Moe)称,政府将增加4亿克朗用于碳测试中心建设,并计划在另一个地点新建一家厂。他表示:“我担心大家

美国改变煤电厂碳捕获策略

  美国能源部日前突然宣布不再资助位于伊利诺伊州马顿市(Mattoon)的新电厂,转而投入7.37亿美元改造该州的梅勒多西亚(Meredosia)市的一个旧燃油电厂。(1美元约合6.77人民币)  马顿原有的电厂是将煤转化为碳氢气体,而后从中过滤掉碳,燃烧氢气,而新电厂

碳捕获耗水巨大 实用前途未卜

  抛开所有关于向绿色能源转型的谈论,煤炭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太便宜也太丰富了。但是,如果我们真打算认真减排的话,那些随处可见、每年都会向大气中排放数十亿吨二氧化碳的煤炭发电厂就得大幅度削减它们的排污量了。这些工厂能够在未来几年中开始捕获自身

挪威启动最大型碳捕获技术测试

  挪威日前启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捕获和储存(CCS)技术发展设施。该技术虽可将发电厂排放的温室气体安全地埋存到地下,但到目前为止其商业可行性尚未得到证实。  据路透社报道,由挪威政府投资10亿美元(约为63亿元人民币)资助的蒙斯塔德技术中心将测试两种燃烧后碳捕获技术,一种

减污降碳协同为“双碳”目标增效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减污、降碳该如何协同?哪些因素影响着减污降碳实践效果?在空气质量达标、“双碳”目标实现等多重压力,了解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厘清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

改良植物或成新的碳捕获工具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改良植物的技术,以期在未来几十年中,将植物光合作用捕获碳的能力提高一倍。当前植物光合作用每年从大气中捕获的碳只有30亿吨,而为遏制气候恶化,每年需要从大气中减少约90亿吨碳。该研究发表在10月出版的《生物科学》上。   研究由美国劳伦斯·

碳捕获与储存稳定性遭受质疑

研究人员对在废弃气田进行大规模地质性二氧化碳储存表示质疑(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  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技术合作研发中心在对澳洲奥特威盆地农场土地研究后发现,碳捕捉和储存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的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澳洲温室技术合作研发中心的彼得●库克(Pet

英国碳捕获计划展开最后一搏

  在英国福斯河岸边的朗格纳特发电站外,一批便携式厂房和零碎的机器构件已经被工人组装在了一个陈旧的水泥台上。这些喷涂了蓝天白云图案的厂房上方耸现着的是两座薄薄的金属高塔。  这堆设备看上去也许并不起眼,但它却包含着一项雄心勃勃的技术性计划:工程师们正在为英国首个全规模碳

赋能“双碳” 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甚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也能发挥独特优势。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之下,低碳生物

双碳之路,还有多远要走?

气候变化研究涵盖的学科发生了变化,能源与燃料、绿色与可持续科技、环境工程和环境研究等新兴学科研究占比则持续上升。呈现出科技支撑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的趋势。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已在中国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然而,我国是

全球大多数碳捕获项目未达标

  一项分析显示,世界上几个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表现明显不佳——其中一些项目的二氧化碳捕获量仅为承诺的一半。  CCS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机构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这项技术将在美国政府颁布的新气候法案中获得大力支持,其他国家也在鼓励采用CCS,包括挪威和英国。  9月

碳捕获及储存项目在加拿大遇冷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天鹅山合成燃料公司日前取消了开发碳捕获和碳储存(碳捕获和碳储存)项目的计划,这是加拿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止的第二个碳捕获和碳储存项目。 阿尔伯塔省政府最近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将取消此前所承诺的为天鹅山合成燃料公司公开招股提供的2.85亿加元(1加元约合人民币6.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准确理解双碳目标的深刻影响和内涵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推

“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低碳保供”研讨会举行

“十四五”是我国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碳中和目标相关工作的关键期和攻坚期。11月24日,“新型电力系统底层逻辑思考——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低碳保供”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从低碳保供的角度,思考当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困境,并从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发展出发,探讨平衡低碳转型和电力供应安全、促进新型电力

“双碳”目标下 专家共探如何加速迈向零碳中国

  2022零碳中国杭州峰会11月19日-20日在浙江杭州举行。院士专家、企业等齐聚,共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创新发展路径,共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助推加速迈向“零碳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认为,直接利用太阳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为未来提供足够、清洁、

促进生态碳汇倍增 筑牢“双碳”战略“压舱石"

“双碳”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目标。它不单单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更是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从全球范围看,“双碳”行动是中国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作出的郑重承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

培养“双碳”人才,他们这样做

每年暑假,200余支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进行生态政策宣讲、生态科技服务等,为当地百姓传播生态知识,带来生态理念。这个名为“美丽中国行”的常规活动,8年来共有近5000名研究生的足迹踏上了全国20多个省市。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

监测“城市呼吸”,助力“双碳”目标

“城市和人一样也会‘呼吸’,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往我们更多关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当然地认为氧气含量足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气已被过量消耗,这会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近日,

培养“双碳”人才,他们这样做

  每年暑假,200余支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进行生态政策宣讲、生态科技服务等,为当地百姓传播生态知识,带来生态理念。这个名为“美丽中国行”的常规活动,8年来共有近5000名研究生的足迹踏上了全国20多个省市。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

中英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联合研究项目征集建议

  截止日期:2010年4月15日下午4点。   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领导下的英国研究理事会能源项目已确定中国为国际合作的优先国家。这项活动根据之前两个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矿物燃料领域进行合作研究的提议,由EPSRC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合发布。  

朱棣文为《科学》撰写社论阐述碳捕获和封存

  《科学》杂志同期推出相关专刊   9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撰写的社论——《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对CCS技术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文章说,压倒性的科学证据显示,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气候变化,

碳捕获封存是缓解气候变化有效工具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报告称,碳捕获地质封存将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气候变化工具。全新开发的存储安全计算器表明: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98%的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CO2)在地下保留10000年以上的概率为50%;在管理欠佳的情况下,78%的注入地下的CO2可以保留在地下。  碳

英国科学家实验碳捕获与储存监测技术

位于北海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最终将成为储存碳排放的场所   碳捕获与储存技术(CCS)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和海洋影响的一种方式。通过碳捕获与储存技术(CCS),发电厂等工矿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注入曾经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岩层中。   在欧洲北海油气田,有很多废弃的海上石油气钻井平台,而C

土壤中捕获的碳会再次释放到大气中

  据《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学家和比利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小组确认,土壤中已被捕获的碳将会再次释放到大气层中,从而成为碳排放的一个来源。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过去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该成果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

数字化+双碳,施耐德如何实现“双转型”?

当下的产业界,数字化和低碳化转型正成为主流企业的共识。两者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寻求融合。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可信任、可追溯、可核查计量,而创新技术也在保证数据的采集、传输、留存和处理在各个环节的精准真实。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平衡经济效率和能源节约之间的关系?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我国首个企业碳资信评价标准发布

  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正式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上海市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林文杰,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上海联交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小全,上海联交所党委副书记、总裁余旭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监事会主席倪耀明,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

用火车从空气中捕获碳?这个团队有计划了

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压缩,进而封存或利用,有望帮助人们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然而,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过程是能源和空间密集的,且成本高昂。为设计一种使用更少能源和空间的直接碳捕获技术,一个跨学科团队概述了一项计划,即改造火车车厢,以远低于目前平均成本的方式去除空气中的碳。相关研究近日

美国启用世界最大煤发电厂碳捕获设施

美国Denbury资源公司的二氧化碳运输管道。  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商之一美国南方电力公司日前宣布,其麾下位于阿拉巴马州的25兆瓦碳捕获和存储设施开始捕获二氧化碳。该设施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于燃煤发电厂的碳捕获和存储设施,每年可以捕获15万吨二氧化碳,并将其永久封存在地下。   同时,南方电力公司目前

数据显示:全球大多数碳捕获项目未达标

一项分析显示,世界上几个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表现明显不佳——其中一些项目的二氧化碳捕获量仅为承诺的一半。 CCS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机构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这项技术将在美国政府颁布的新气候法案中获得大力支持,其他国家也在鼓励采用CCS,包括挪威和英国。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