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家林草局发文:10年以上生态站的老旧仪器改造升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加快生态站建设,完善站点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强化数据应用,优化管理服务,增强支撑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网。到2025年,新建生态站90个,总数达到310个,基本完成站点布局。 《方案》明确,生态站建设将按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农田防护林、竹林和国家公园八大类进行科学布局。新建生态站要重点加强观测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实时传输等信息化水平,提升联网观测能力。重点支持建成10年以上生态站的老旧仪器设施改造升级,提升高精度数据自动采集、数据传输能力。 《方案》提出,将重组生态站管理委员会,设立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农田防护林、竹林和国家公园专家组,建立协作与沟通机制,推进生态站网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建设,完善草原、......阅读全文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

南非发现地球最古老陆地生态系统

    南非巴伯顿·玛空瓦山脉的钻探作业提取出了32亿年前的地核,其中包含了地球上最早的一些陆地生物。图片来源:CHRISTOPH HEUBECK    巴伯顿·玛空瓦山脉曾是南非淘金热的发源地,然而科学家日前却在这里发现了比任何贵重金属都更有科学价值的东西:位于32亿年岩层中的地球首个陆地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据成功接收

中新社北京8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8月5日发布消息说,该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成功接收最新发射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据。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于北京时间8月4日21时46分和8月5日上午10时48分,成功跟踪、接收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种模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碳汇倍增目标的“压舱石”

“双碳”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目标。它不单单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更是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从全球范围看,“双碳”行动是中国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作出的郑重承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

我国新建4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据国家林草局2月15日消息,国家林草局日前批复新建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草甸、西藏雅尼湿地、青海木里草原、青海西宁城市等4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国家林草局要求,新建的生态站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建设与运行工作,紧紧围绕数据积累、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等核心任务,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我国新建4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据国家林草局2月15日消息,国家林草局日前批复新建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草甸、西藏雅尼湿地、青海木里草原、青海西宁城市等4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寒旱所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获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研究有助于完整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为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正常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分解的调控机制, 开展陆地生态系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绘、气象、农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看点透视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题: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看点透视新华社记者胡喆、宋晨 8月4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我国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能够实现对森林植被生物量、气溶胶分布、

氮富集有望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员旷远文、侯恩庆博士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团队成员,发现氮富集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有机碳碳固持中起重要作用。尽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关键指标论证”项目通过验收

  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遥感团队研究员倪文俭承担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关键指标(角度)论证”项目通过验收。  此次验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卫星林业应用中心组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听取了项目承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

我国学者揭示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磷3 限制格局

  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之一,其供给能力不足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碳汇能力。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地上植物生产力的磷限制通常发生在高温多雨、风化淋溶强烈的热带地区,而很少发生在其它地方。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侯恩庆、温达志等研究人员基于Meta

17日直播|朴世龙讲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直播时间:2022年3月17日15:00 - 16:30直播地址: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747679946375363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同步直播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科学网B站直播间将同步直播 报告简介:

地化所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估算获得新认识

  中国由于疆域广阔、气候多样、生态系统类型复杂以及长期人类活动干扰等特点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区域,众多科研人员已经利用植被和土壤的清查资料以及模型模拟,研究估算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但不同方法所获得碳储量值存在差异,由此造成全国碳储量比较的困难性。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

中科院植物所阐明陆地生态系统氮获取新机制

  随着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增加,氮循环速度加快,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氮获取途径由以再吸收为主导转变为以矿化过程为主导。中科院植物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通过构建并分析全球水平的植物数据库和微生物数据库,揭示了生态系统再吸收和凋落物氮矿化过程的地理分异格局,阐明了植物-土壤-微生物间

气候变暖削弱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12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涛和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团队题为Emerging negative impact of warming on summer carbon uptak

气候变暖削弱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12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涛和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团队题为Emerging negative impact of warming on summer carbon uptak

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通过验收

“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通过验收项目验收会议现场  9月16日至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项目验收与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以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为组长、北京师范大学葛剑平教授为副组长的项目验收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多角度偏振成像仪交付验收

  2020年12月28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总体部完成交付验收,该成像仪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主要服务于林业行业的卫星,于2017年获国家批复立项。该卫星能够快速获取森林高度信息,

研究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养分输入的格局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郑棉海在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整合分析全球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北方森林、草地和苔原)、不同基质(土壤、凋落物、苔藓、地衣、叶片和根瘤)和不同固氮类型(自由固氮和共生固氮)对养分(氮、磷和微量元素)输入的响应格局;同时分析养分添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为了揭示全球变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学科组程晓莉研究员与美国Oklahoma大学的骆亦其教授等开展了对此项目的合作研究,运用土壤分馏(soil fractionation)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研究9年控制加温对北美高草草原土壤有机

地理资源所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研究取得新进展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是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领域。近两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孙晓敏研究员和李胜功研究员等支持与领导下,该重点实验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的地理生态学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发展。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碳源/汇强度

CAS-CSIRO陆地生态系统碳计量模型与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

项目负责人刘良云研究员汇报项目方案  4月19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陆地生态系统碳计量模型与应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对地观测中心”)举办。CSIRO可持续农业联盟执行副主任Bronwyn Harch

中科院大气所刘毅团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碳汇

  “碳中和”“固碳端”的主要贡献者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刘毅研究团队最新研究通过增加不同数据处理方式的敏感性试验,得出结论均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碳汇。  中科院大气所介绍说,刘毅团队2020年10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题为“从大气二氧化碳数

朴世龙教授:土地利用变化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增加

  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教授朴世龙团队发现,过去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减少与热带雨林破坏速度减缓以及北半球温带人工林面积增加有关。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陆地生态系统可通过其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陆地碳汇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十分敏感。陆地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源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估算研究获进展

  氮氧化物(NOx=NO+NO2)在大气光化学烟雾、二次气溶胶和酸雨等重要大气环境与空气质量问题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人口稠密、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基本上都面临光化学污染、细粒子污染、灰霾和酸雨等空气污染问题,准确分析NOx的来源及其排放通量对控制区域大气污染、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和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