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剧毒蘑菇或将有解药

5月22日获悉,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中毒,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毒鹅膏菌长得很低调,乍看起来与普通无毒蘑菇颇为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食。毒鹅膏菌又叫“毒伞”,产生剧毒成分“α-鹅膏蕈碱”(AMA)。α-鹅膏蕈碱对人的致死剂量可低至0.1毫克/千克,而一个单独的毒鹅膏菌中α-鹅膏蕈碱的含量就达15毫克,也就是说,误食一株毒鹅膏菌就足以使一个成年壮汉死亡。 “鹅膏蕈碱中毒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等一系列症状。目前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洗胃、催吐和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等。由于其毒理机制不明,因此目前缺乏特效解毒药物。”王巧平介绍。 对此,王巧平表示,科研团队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与虚拟药物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我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来寻找......阅读全文

构建鹅膏科“家谱”精准识别毒菇之王

  在误食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事件中,90%是由剧毒鹅膏所致。最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现代分类方法,研究鹅膏科的属种多样性,构建起了清晰的“家谱”。研究对揭示该科真菌的起源演化和预防、治疗毒菌中毒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的崔杨洋介绍,

误食剧毒蘑菇或将有解药

  5月22日获悉,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中毒,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毒鹅膏菌长得很低调,乍看起来与普通无毒蘑菇颇为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食。毒鹅膏菌又叫“毒伞”,产生剧毒成分“

杨祝良小组新成果:“致命天使”鹅膏菌

  中国,毒蘑菇物种繁丰,每年导致众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祸首当属剧毒鹅膏。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达90%都是因为误食剧毒鹅膏所引起的。在欧洲和北美洲,人们对剧毒鹅膏认识相对较为深入,但在东亚,对剧毒鹅膏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

研究揭示鹅膏属鞘托鹅膏组或起源于非洲

物种的现代分布格局成因是重要的进化生物学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鹅膏属鞘托鹅膏组可能在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约56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之后从非洲扩散至东南亚,东南亚的物种祖先后来向东北经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后至安第斯山脉北部,向南扩散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CIS拟立项食品中鹅膏毒肽检测方法,涉及HPLC和PCR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日发布了关于《蘑菇类食品中鹅膏毒肽的定量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食品中剧毒鹅膏的物种鉴定 PCR方法》拟立项通告。这两项标准均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申报,按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标准制定工作流程,将这两项CIS标准项目进行公示,若有关

毒蘑菇:食物界“头号杀手”-中毒致死案占1/3

  蘑菇,看上去美味又温良。虽然童话故事里总有“毒蘑菇”的传说,但是那似乎又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  然而卫生部的有关数据却显示:全国范围内的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当中,毒蘑菇占了1/3。可谓食物界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知具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100

我国学者成功构建鹅膏科家谱

  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90%是由剧毒鹅膏所致。那什么是鹅膏呢?宋代陈仁玉于《菌谱》中记载:“鹅膏蕈,生高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这里的“鹅膏蕈”就是鹅膏。  鹅膏科包含著名的可食用的鹅膏,如欧洲市场上深受欢迎的“凯撒鹅膏”以及在我国广为人知的“鸡蛋菌”、“黄罗

鹅膏蕈碱的类型和功能介绍

中文名称鹅膏蕈碱英文名称amanitin定  义来自伞蕈的一种毒素,有α、β、γ和ε等类型。其中α鹅膏蕈碱常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对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和Ⅲ有抑制作用,而不抑制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和细菌RNA聚合酶。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世界上最毒蘑菇是如何炼成的

  世界上最毒蘑菇——鹅膏是如何炼成的?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不仅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还首次证实鹅膏、盔孢伞、环柄菇之所以都能产生鹅膏环肽毒素,其根源是基因水平转移。鹅膏是其中的佼佼者,其鹅膏环肽生源合成途径产生了众多创新,产

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有毒蘑菇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却是重要药物和功能分子的来源。危害最大的有毒蘑菇当属鹅膏属的某些真菌,大部分致死中毒案例是这一类蘑菇所致。剧毒鹅膏中的毒素为鹅膏环肽,但鹅膏环肽并非仅鹅膏属真菌独有,在亲缘关系很远的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中也有能产生这类毒素的真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了两个鹅

致命天使剧毒鹅膏居然能用来治疗癌症

  蘑菇毒鹅膏又称"致命鹅膏毒蕈",被用于谋杀和自杀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古罗马时代。 这种学名为Amanita phalloides的真菌能产生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α-鹅膏蕈碱。 现在科研人员们居然热切地想要合成这种毒素,这虽然乍看起来象是胡闹,但其实是因为研究已表明它可能有助于治疗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后的秘密

   野生蘑菇可能含有毒素不能乱吃已经成为常识,而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隐藏于鹅膏、盔孢伞和环柄菇三个属中。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上述三个属中的剧毒蘑菇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别隶属分类学中三个不同的科,但却都能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但是,“鹅膏毒肽生产线”如何进化而来一直是个谜题。  近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后的秘密

  野生蘑菇可能含有毒素不能乱吃已经成为常识,而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隐藏于鹅膏、盔孢伞和环柄菇三个属中。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上述三个属中的剧毒蘑菇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别隶属分类学中三个不同的科,但却都能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但是,“鹅膏毒肽生产线”如何进化而来一直是个谜题。  近日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后的秘密

  野生蘑菇可能含有毒素不能乱吃已经成为常识,而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隐藏于鹅膏、盔孢伞和环柄菇三个属中。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上述三个属中的剧毒蘑菇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别隶属分类学中三个不同的科,但却都能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但是,“鹅膏毒肽生产线”如何进化而来一直是个谜题。  近日

广州白云山毒菇种类超10个-尚无解药中毒死亡率高

   近日,广州"回南天"持续阴雨,让进行户外活动的市民打不起精神,但是对于生长在白云山的野蘑菇而言,却是最好的生长时期。近日,"致命白毒伞"蘑菇再次现身白云山,食用1两可致命。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邓旺秋博士介绍,目前白云山上常见毒菇数量超过10种,常见食用菇有6种,但是为了避免误采误食,建

新研究揭示“最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

  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鹅膏属真菌,被称为“世界最毒蘑菇”。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和FMO1,将已知毒素合成基因从原来的2个增加到了4个,对鹅膏环肽生源合成途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广东专家建议野生毒蘑菇不要采食

2月22日,记者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2月13日,广东省丰顺县发生了一起4人因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获知消息后,该所研究员邓旺秋、助理研究员李挺等人于火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经鉴定,导致这起中毒事件的主凶正是经常在广东地区早春季节杀人众多的剧毒蘑菇——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

剧毒蘑菇产毒与基因水平转移有关

  剧毒蘑菇可致人于死地,原因在其含有毒素物质。记者21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属于不同科别的剧毒蘑菇,能合成相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鹅膏毒肽”,源于早年发生的基因水平转移事件。  据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罗宏副研究员介绍,毒素是蘑菇因自我生存的需

剧毒蘑菇产毒与基因水平转移有关

  剧毒蘑菇可致人于死地,原因在其含有毒素物质。记者8月21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属于不同科别的剧毒蘑菇,能合成相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鹅膏毒肽”,源于早年发生的基因水平转移事件。  据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罗宏副研究员介绍,毒素是蘑菇因自我生存

中科院杨祝良小组揭示剧毒蘑菇的识别预防与起源

  7月22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杨祝良研究组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在全世界毒蘑菇(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BMC进化生物学》。  该研究组博士蔡箐基于5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并结合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研究发现,

路边的野蘑菇,你不要采

  日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防控野生蘑菇中毒工作座谈会在昆明举行。据了解,我国食用菌资源分布广泛,随之而来的是每年因误食野生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尤其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和湖南等地区,强化做好防控野生蘑菇中毒工作十分必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管二司司长马纯良在上述座谈会上表

剧毒蘑菇产毒与基因水平转移有关

  据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罗宏副研究员介绍,毒素是蘑菇因自我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可驱走对其有伤害的昆虫或其它动物,让后代孢子有机会成熟并得以传播和繁衍。因此,一些蘑菇进化出了高效的“毒素生产线”,增强了其生存适应能力。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世界上最毒的鹅膏属、盔孢

全球变暖或致“超级病菌”致死性耳道假丝酵母菌产生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Bio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或许在耳道假丝酵母菌(C.auris, Candida auris)的出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耳道假丝酵母菌是一种多重耐药性真菌,如今其对全球公众健康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拟立项蘑菇毒检定标准-涉液相色谱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CIS)发布了“关于拟立项(蘑菇毒检定)CIS标准的公示通告”,分别为《蘑菇类食品中鹅膏毒肽的定量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 》和《食品中剧毒鹅膏的物种鉴定 PCR方法 》。原文如下:关于拟立项(蘑菇毒检定)CIS标准的公示通告  各相关单位和专家:  按照国

毒蘑菇毒素检测有新法UPLCMS/MS

  浙江省温州市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科主任技师张秀尧于近日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并快速确证检测尿液和血浆中的毒蘑菇毒素检测,其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每毫升0.2毫微克~1.0毫微克和每毫升0.1毫微克~0.5毫微克。该研究报告论文已在《分析化学》今年第一期刊出。  引

肉毒梭菌及其检验

一、肉毒梭菌1、生物学状性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具有该菌的基本特性,即厌氧性的杆状菌,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新鲜培养基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为多形态细菌,约为4×1μm的大杆菌,两侧平行,两端钝园,直杆状或稍弯曲,芽胞为卵圆形,位

肉毒梭菌及其检验

一、肉毒梭菌1、生物学状性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具有该菌的基本特性,即厌氧性的杆状菌,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新鲜培养基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为多形态细菌,约为4×1μm的大杆菌,两侧平行,两端钝园,直杆状或稍弯曲,芽胞为卵圆形,位

简述肉毒梭菌涉及型式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如:1.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2.香肠,火腿。在肉毒杆菌素的注射上,作为皮肤科应用,还是很安全的,但有一些事项要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只有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才可以完成这样的手术,这不是美容院可以胜任的。这是因为肉毒杆菌应用在美容上,需要考

肉毒梭菌的形态特征

肉毒杆菌为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有鞭毛、无荚膜、产芽孢。芽孢呈椭圆形,比繁殖体宽,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网球拍状。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类圆形菌落,表面呈半透明、颗粒状、边缘不整齐、向外扩散、呈绒毛网状,且常常扩散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现与菌落几乎等大或者较大的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培养基上,可产生脂酶,在

肉毒梭菌的形态特征

肉毒杆菌为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有鞭毛、无荚膜、产芽孢。芽孢呈椭圆形,比繁殖体宽,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网球拍状。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类圆形菌落,表面呈半透明、颗粒状、边缘不整齐、向外扩散、呈绒毛网状,且常常扩散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现与菌落几乎等大或者较大的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培养基上,可产生脂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