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步入数字孪生

地球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着地球系统科学向数据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 paradigm)转变,并为破译和解析复杂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决策链条的贯通,亟需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冯敏与专项首席、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郭华东,联合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冉有华、博士苏阳、副研究员刘丰、研究员黄春林,武汉大学教授沈焕锋,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肖青,以及三极观测与大数据研究团队博士苏建宾和原世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以Big Data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Progress Towards a Digital Twin为题,系统地总结了大数据在地球系统科学领......阅读全文

郭华东: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

  大数据的诞生与发展,为“数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学推动力。“数字地球”是国际上1998年提出的概念,它通过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与地球科学高度综合集成,实现模拟地球发展变化、支持政府决策、开展数据共享等重大目标。  在这一领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

郭华东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数据

   1999年,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有记者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现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提问:什么是“数字地球”?郭华东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了他:“从我的观点来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

“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成果丰硕

  15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承办的“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研讨会在河北省廊坊开幕。会议旨在总结“化学地球”启动以来取得的工作进展,交流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在资源评价、环境、健康、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指南,讨论形成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完成南极科考

  近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完成对南极半岛的科学考察,取得预期成效。   针对三极(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考虑其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意义,地球大数据专项设立了时空三极环境项目,从地球大数据视角,首次将三极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系统性、

郑国光:中国积极推动地球观测数据共享

  据气象局网站消息,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3日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球观测,在未来5年中国将积极推动地球观测数据在非洲及亚太地区共享和应用。   11月3日,地球观测组织(GEO)第七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GEO联合主席、中国气象

碳卫星成功获取了首组地球“体检数据”

  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了首批观测数据,这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

利用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5年9月,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让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

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种数据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该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

《科学》:基于测量数据的地球碳循环轨迹初步摸清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地球的碳循环轨迹。以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克里斯蒂安·比尔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发表了两份研究报告,首次根据测量数据估算出地球上二氧化碳的自然释放和吸收量,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依据,这两份报告已刊登在新出版的

大数据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步入数字孪生

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正经历着地球大数据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决策链条的贯通,亟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新、研究员冯敏与专

大数据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步入数字孪生

地球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着地球系统科学向数据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 paradigm)转变,并为破译和解析复杂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决策链条的贯通,亟需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青

《科学》:地球大气中氧气出现早于“大氧化事件”

美加两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大氧化事件”之前0.5亿至1亿年间,在大气中就开始有氧气存在,这也导致了在此之后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大幅度增加。 以前许多科学家认为,由于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生物突然进化而导致了“大氧化事件”的发生。但这项新的研究认为,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生物进化过程 远早于“大氧化

中科院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启动

   今天(2月12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  地球大数据是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球科学领

《自然》:地球基因种类30亿年前大扩张

  美国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通过模拟推算发现,大约30亿年前,地球生命体内的基因获得“戏剧性”大规模发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埃里克·阿尔姆等人发表报告说,他们选取1000个现存关键基因,通过电脑建立“基因化石”数学模型,计算这些基因的早

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陨石拍卖

佳士得拍卖行本月9日至23日举行陨石及相关物品线上拍卖,其中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预估价最高,达到80万美元。据佳士得拍卖行介绍,这块陨石重约9.1千克,是火星遭小行星撞击后从火星表面脱落、最终落到地球的物质。马里一个游牧部落的人2018年12月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这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经专家鉴定为地球上

鸟瞰地球奇景:从大热泉到非洲生命之树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由于人为活动,地球正遭受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诸多环境问题的威胁。以下是法国著名航空摄影师、自然保护主义者阿瑟斯-波特兰德(Arthus-Bertrand)从空中拍摄的一组地球照片。 1.美国黄石公园大热泉 美国黄石公

十大最疯狂方式改造地球:垂直农场入选

10.地球现状:人类每年排放84亿吨二氧化碳 地球现状:人类每年排放84亿吨二氧化碳 人造飓风、转基因森林植物、海洋肥化、轨道太空镜,这些疯狂的概念一旦处理不当即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对改变现状于事无补。实际上,人类已经开始了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地球工程实验”:每年将8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2014大数据与数据科学进展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12月27日,2014年大数据与数据科学进展主题论坛在京举行。包括徐宗本等5位院士在内的来自学界、商界和政府部门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围绕今年国际上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展开了研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重点方向任务招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已按照立项程序经过严格论证和审议于近日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专项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形成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宏观决策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大数据重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重点方向任务招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已按照立项程序经过严格论证和审议于近日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专项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形成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宏观决策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大数据重大科

研究称地球人迹罕至地区重力场数据不准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近日发表公报说,该校科学家参与了欧洲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Goce)数据的初步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等人类难以到达的地区以往的重力场数据存在较大偏差。  Goce是欧洲航天局研制的最先进的探测卫星之一,它于2009年3月升空,重约1吨,使用寿命为10年。该卫星

联合国建全球土壤数据库-绘制地球“碳差别图”

7月2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宣布,一个新的全球土壤数据库已经建立,该数据库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土壤现有和未来的生产能力,提高人类对土地所具有的吸收和存贮碳的潜力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开展土壤退化评估,分析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粮农组织表示,迄今,在农业方面控制温室气体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植树

郭华东:促进可持续发展,善加利用大地球数据

  2015年9月,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让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

最新版地球大数据报告在联合国发布

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运行、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发布消息说,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纽约当地时间20日在联合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

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温度居高不下-地球正在升温

  据外媒报道,美国政府数据显示,2013年的全球温度居高不下,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年份之一。   美国政府当地时间周二(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地球正在升温。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说,去年全球平均温度达14.52摄氏度,与2003年同列第四热的年份。美国

遥感地球所即将开始接收和处理SPOT6卫星数据

  7月12日,SPOT-6卫星数据处理系统与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完成系统安装并通过验收测试。   遥感地球所采用国产解调器完成对SPOT-6卫星数据的接收,并通过自主开发完成卫星原始数据与处理系统的接口,实现了SPOT-6的数据处理和产品生产。SPOT-6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可以提供全色波段

2022大数据科技传播奖揭晓

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湖南省科协、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开展的2022年大数据科技传播奖评选活动近日揭晓,共评出特殊贡献奖7名,作品奖9件,团体奖13个,个人奖28名。本次评选活动经郭华东、李兰娟、褚君浩等院士担纲的大数据科技传播奖评审委员会严格评选审定,依照《大数据科技传播奖奖励办法》规定,评选中国工程

三大数据展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题:三大数据展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新华社记者刘诗平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设计单元工程完工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据统计,如今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超过56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充分展现了这一工

地球因人类活动正经历第6次物种大灭绝

  《今日美国报》网站日前发表题为《地球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中》的报道称,据《科学》周刊上的数项研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栖息地丧失和全球气候异常而消失或减少,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地球生物第六次大灭绝中。  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全球人口数量在过去35年间大幅增长,但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同期减少了45%。无脊椎动物

专家称太阳爆发近年最强黑子活动-对地球影响大

  针对有关“数年来最强太阳风暴冲击地球”的消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8日向记者确认:“7日下午两点多,我们监测到太阳爆发的M2.5级耀斑,这是近四五年最强的一次太阳黑子活动”,“(太阳风暴)抵达地球后,现在已产生了较强的地球物理效应,对空间产生了一定影响”。  根据规律,太阳黑子变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