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科学家陈清泉: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47.shtm......阅读全文

陈清泉院士获英国皇家工程院“菲利普亲王勋章”

安妮公主为陈清泉院士颁授勋章   7月2日在伦敦皇家歌剧院举行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颁奖典礼上,世界电动汽车领域的杰出专家、我校(哈工大)陈清泉院士获得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最高个人奖“菲利普亲王勋章”。安妮公主为陈清泉院士颁授勋章,以表彰他在工程实践、创新和教育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陈

陈清泉:中国有望成为电动汽车王国

  “这一轮电动汽车发展的气候真的不一样了。”经历了世界电动车产业30余年的起起伏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非常看好这一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中国有望成为电动汽车的王国。”陈清泉日前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接受了专访,他进而分析了在不同技术路线下未

陈清泉:使新能源汽车成为强劲增长点

汽车行业是市场很大、技术含量和管理精细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5月25日

陈竺、陈赛娟院士最新PNAS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家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进行了基因组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与这种疾病有关的特征性基因组损伤、克隆构型和独特的肿瘤克隆扩增模式。这项研究于五月二十一日提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李晓(Xiao Li)、上海交

专访香港科学家陈清泉: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47.shtm

专访香港科学家陈清泉: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

今年初,86岁的香港科学家陈清泉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奖,颁奖词是“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他说:“以前虽拿过很多奖,但这个奖意义非凡,让我惊喜,感到无比光荣,同时也提醒我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科技要强大。”带着这一信念,刚高中毕业的

陈竺陈赛娟院士2013开年PNAS文章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riocalyxin B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Th1 and Th17 ce

耄耋之年依然“一日三地”,陈清泉:爱拼才会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851.shtm 陈清泉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韩扬眉 今年6月,第36届世界电动汽车大会时隔3年在美国洛杉矶重启,86岁的大会联席主席陈清泉站在主席台上,向全球业界精英发表

陈竺院士已被授予10个院士头衔

  4月12日,陈竺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他被授予的第10个院士头衔。  陈竺于1981年获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陈竺依然力学笃行,孜孜无怠。于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

陈竺陈赛娟院士发表2014开年PNAS文章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造血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s 3A,DNMT3A) Arg882突变,通过破坏基因表达/DNA甲基化驱动了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

陈家镛院士:化工“牵手”冶金

  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和冶金学家。他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主修化学工程,1956年回国后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开拓了我国湿法冶金研究的新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开展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主编《溶剂萃取手册》《湿法

著名桥梁专家陈新院士逝世

   6月26日,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因病医治无效,在无锡逝世,享年80岁。   陈新195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专业,毕业后就投身到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中。1953-1957年,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主要从事水中基础设计工作,为实现苏联专家提出的管柱钻孔基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Genetics发表肿瘤研究新成果

  由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绘制出了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NKTCL)基因组学图谱。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20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Genetics发表肿瘤研究新成果

  由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绘制出了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NKTCL)基因组学图谱。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20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子刊发表新文章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新白血病受累基因IQCG展开研究,揭示出IQCG蛋白的某些功能和分子特征是斑马鱼中造血作用的必要条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竺(Zhu Ch

著名材料学家陈创天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定于2018年11月2日—11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1号楼407会议室设立陈创天先生追思堂,供

陈君石院士:加强“转基因”科普

  日前,天津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科普中国·科学答人”第六季中以《神奇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科学解读转基因农作物》为主题开展线上科普讲座。他呼吁,由于转基因食品的负面舆情和谣言一直在循环反复地传播,应加强科普,提高消费者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陈君石在讲座中(主办方供图)

记陈能宽院士与西南交大

陈能宽 5月27日12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因病逝世,享年94岁。噩耗传到位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全校师生万分悲恸,纷纷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杰出校友。自1942年进入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学习以来,陈能

陈竺陈赛娟院士PNAS发表白血病新文章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评估了特异性代谢产物2-羟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水平对于预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预后的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

陈赛娟院士:确保基本药物临床使用

  自我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临床实践中仍存在着普遍的基本药物短缺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建议,须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国家基本药物临床使用。   陈赛娟指出,国家基本药物应属于公共物品范畴,政府对其供给应该体现政府责任,应该在原则上明确这类药品不可以出现短缺。但实际上很多基本药物

陈君石院士:食品风险交流亟须加强

  在中国工程院和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19日共同举办的首届中澳食品安全与技术研讨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食品状况的好坏,可以参照是否真正实施了以评估、监管和风险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目前我国在评估和监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食品风

陈勇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

陈吉宁看望慰问环保系统在京院士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今日在北京看望慰问了刘鸿亮、金鉴明、王文兴和任阵海4位在京环保系统院士代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的各位院士表示了诚挚的问候,送上了新春的祝福。  陈吉宁分别来到几位院士的家中或办公室,与院士们忆往昔、谈今朝、望未来。他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

华东交大颁发首届陈学庚院士奖

  华东交通大学首届陈学庚院士奖颁奖仪式日前在该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亲临现场,为优秀青年学子颁奖。  据了解,陈学庚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地膜植棉栽培技术与机械化种植领域研究成果突出,为新疆棉花得以大面积种植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学庚院士奖”则是华东交大第一个由院士设立的奖项,旨在激励机电工程学院在

陈骏院士: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

陈骏  “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国大学回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亟待研究型大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在陈骏看来,面对这一重大责任,高校只有实现作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

陈润生:-当选院士意味承担更大责任

面对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耀眼头衔,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而是心态平和地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 “我想我这次能够当选院士主要是评审专家对我两方面工作的肯定。”陈润生谦和地告诉记者,“一是我长期坚持在生物信息学方面进行研究,对基因组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二是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自从精准医学成为大众热词以后,大家认为我们现在什么都可以精准,医学很容易精准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精准医学虽然从本质上可能带来变革,可能引导新的产业的发展,也许产业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现在才刚刚上路,才刚刚开始。因为在精准医学的概念下,我们目前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为

陈赛娟院士发文聚焦血癌靶向治疗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argeted therapy: The new lease on life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beyond”的综述文章,指出靶向治疗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陈赛娟院士研究组最新Blood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们,近日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通讯文章,介绍了研究组12年以来,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砷滞留,和慢性不良反应的随访结果。  白血病是目前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在四十岁以下男性、二十岁以下的女性中,白血病

陈达院士:心远愈知宇宙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236.shtm 图片由作者提供 陈达(左二)向朱光亚院士(左一)汇报工作。图片由作者提供学人小传陈达(1937—2016),江苏南通人。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