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赤院士: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19.shtm......阅读全文

王赤院士: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19.shtm

王赤代表:加速构建空间科学国际合作新发展格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85.shtm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空间科学已成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的主流渠道和重要窗口,成为协力打造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选择。 王赤 受访者供图“发起和牵头

空间科学:导引创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4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8项研究内容与空间科技相关,占获评项目的40%。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空间科技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反思。  “空间科技是覆盖自然科学宏观和微观两大前沿的科技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闻,引发公众兴趣,因为它既处在探

王小理:引领科技创新需要战略视野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临经济主战场、面对国家重大需求,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脉动,提升引领科技创新的创造性、时代性,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恢弘的战略视野。  科学演进与科技文明视野  引领未来科技创新,需要回溯科技创新的历史演变。

王占国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河南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

王占国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河南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

王曦院士:科技创新要有全球化视野

王曦  “做科学家,尤其是应用学科的科学家,必须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战略需要联系起来,通盘去想,去布大局,做大事。”  在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身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的王曦如是说。  同时,他认为,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当前必须善用全球

杭州重奖科技创新 聚光王健荣获特别贡献奖

  100项科研成果分享315万奖金 聚光王健荣获特别贡献奖  4月1日,2010年杭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顺利召开,2009年杭州市科技进步奖评选结果揭晓,100项科研成果分享了总额315万元的奖金。获得一等奖的其中一项,叫“吗替麦考酚酯”,是由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SMILE卫星顺利完成初样研制总结,成功转入正样阶段

  2023年1月16日,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卫星初样研制总结暨正样设计评审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由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SMILE卫星首席科学家王赤院士主持,SMILE卫星工程总师叶培建院士任评审专家组组长。

空间天气建模973项目启动

  6月8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子午工程和双星计划的地球空间天气数值预报建模研究”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于英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处长于晟、国家空间科学

SMILE卫星完成初样研制总结,转入正样阶段

2023年1月16日,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卫星初样研制总结暨正样设计评审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由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SMILE卫星首席科学家王赤院士主持,SMILE卫星工程总师叶培建院士任评审专家组组长。中科

王小谟:以工程科技支撑 引领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十九大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访问空间中心

  4月12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APSCO)张伟秘书长一行15人访问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并与中心主任吴季、副主任王赤、主任助理刘和光及史建魁研究员等举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友好会谈。  

空间先导二期启动 五年将发4颗科学卫星

7月4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同时,爱因斯坦探针(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部署了未来五年内将发射的四项科学卫星工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发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五届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下称:“天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发布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报告。 报告以全球19个国家的32个科技创新中心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影响4个一

空间先导二期启动 五年将发4颗科学卫星

7月4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同时,爱因斯坦探针(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部署了未来五年内将发射的四项科学卫星工

用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

  创新惠民是两会的老话题了,其魅力在于常议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进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总体讲,科技创新惠及民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比如研发新药品,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一条是间接途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手段,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创新”,寻求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和慈善等民

“论道”新材料科技创新——“学科引领 科技创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论坛以“学科引领 科技创新”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话材料学科建设发展与学术前沿进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业新发展。 “我们正处于科学与技术大发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材料学科不断向纵深拓展,交叉学科

国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户兰州大学

  “兰州地区是北纬40度和东经110度交汇节点,是子午工程的重点监测区域,建立国家子午工程将使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从当前的地面和低层大气观测,向中高层大气观测扩展,将大气科学研究延伸至空间科学。”3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兰州大学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建子午工程二期,中

“墨子、悟空”后 中科院启动爱因斯坦探针等项目

   在 “悟空”、“墨子”、“慧眼”和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相继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和社会影响后,2018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宣布 “空间科学(二期)”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  专项二期瞄准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磁场与爆发的关系、

王震:科技报国 笃行致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56.shtm 王震在办公室。(本文图片均由宁波材料所提供)  “面对疫情冲击,专项任务的挑战,在贵所鼎力支持和全力配合下,型号竞标赢得领先优势,专项任务圆满完成。” 2021年

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共振

  国内外顶尖科技、400多场主题演讲、数万平方米创新展览体验区……以“飞天·进化”为主题的云栖大会,日前在浙江杭州云栖小镇举行。在这个展现中国创新力量的舞台上,既有多项新科技的展示,也有关于互联网商业创新、生态构建的广泛讨论。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

白春礼:以党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完成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创新来驱动,那么创新由什么来驱动?换言之,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认为,科技创新由好奇心驱动,也有人认为,科技创新由经

子午工程项目建设表彰大会举行

  1月1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项目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部委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大会。  中科院计财局局长孔力代表子午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向获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董晨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 维护科学道德

  对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院士是个至高的荣誉。  11月22日,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公布了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2019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  新当选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龄55.7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中学院科技创新巡展启动

  12月27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9”在北京科学中心拉开帷幕。  本年度巡展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这一历史性节点,重点遴选了近年来中科院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方面较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重大科技进展和成果,并在已有的两套展品基础

福建省创新科技投入方式 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支持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服务。出台《福建省科技支行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及《福建省科技支行虚拟风险池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服务。共支持5家商业银行在

中科院启动“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已启动实施“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致力于提高我国空间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探索黑洞、暗物质等宇宙的奥秘。   据介绍,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将开展空间科学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以及科学卫星上天后的科学数据应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