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院士坦言:如果没有项目或“帽子”,不足以让科研人体面

周忠和院士曾表示: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们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稳定支持不仅仅指科研经费的稳定,也指要能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稳定的保障。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或多或少要与项目或人才计划挂钩,基本保障的比例非常低,如果没有任何项目或者取得人才“帽子”,不足以让科技工作者过上“体面的生活”。政策举措只有让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让大多数科研人员不为各种窘迫所困,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热衷忽悠项目,不为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所动。松开心中的“绑”,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放飞想象力,激发最大的创造力。为科技工作者松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党中央和相关部门已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在基础研究领域,选取一些项目为试点,采取了长期稳定支持方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施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基础研究学科不同,什么比例、多少资金采取稳定支持,可能每个领域科学家都有不同的想法,需要统......阅读全文

刘嘉麒院士:科普和科研创新同等重要

  “科学普及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它有着净化社会的功能。”在日前举行的第11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13年北京科学嘉年华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指出,重视科学普及和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刘嘉麒在报告中讲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科学无时无处不在。但是科学只有

王乃彦院士:做科研应该拿出磨剑精神

  “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这就是做科研应该有的精神。”9月28日下午,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彦为听众们作了一场近一个小时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主题是“科研工作中的诚信”。  在北京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院士议刘延东讲话:不能像管生产那样管科研

  今天上午,两院院士齐聚北京会议中心,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重要讲话。近两个小时的报告曾两次引发全场院士热烈鼓掌。其中一次,刘延东在谈到科研经费的问题时说,项目在研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掌声随即响起。  “为什么大家都鼓掌?就是因为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的问题上吃尽了苦

黄维院士:科研评价要过好三道关

  科研评价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无论认识上的彷徨,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充斥着喧嚣。改进科研评价,首先应有以下共识:科研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科研评价必须过好三道关——质量关、人情关、功利关。  质量关怎么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治学的起码要

朱清时院士:在大学培养科研氛围非常重要

朱清时   “钱学森之问”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在大学里面形成研究氛围,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到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从事行

新当选院士李林:怕杀鼠,不怕科研难题

——访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细胞生化所研究员李林   李林曾经有“二怕”:怕见记者、怕杀实验鼠;他又有“二不怕”:不怕科研难题、不怕尝试转型。   科研乐趣让他“上瘾”   今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李林不得不见了一回记者。他对记者的“怕”,源于1992年学成归国时的情形。1990年,他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

曹雪涛院士:让医学科研促进国民健康

医学科学研究必须要瞄准当前国民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去解决其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主动为国家分忧,促进国民健康发展。10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院士在第二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峰会上如是说。 为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医学科学界在学科发展、理论创新等方面的了解,中国

欧阳平凯院士:用人生经历书写科研报国

欧阳平凯(中)与接受赠书师生合影 南京工业大学供图  “第一个决议通过时,我出生;第二个决议通过时,我开始科教生涯;第三个决议通过时,我再次承担重大项目。因此,我想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大家谈谈创新创业、奋斗奋进的故事。”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生工学科群首席教授欧阳平凯走进该校党史

李国杰院士:科研工作为何效率低下

  “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科研开发除了对个人评职称和为本单位排名次起加分作用外,能否对整个社会进步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日前,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院士在深圳举行的“2011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痛批低效研究开发,对于大量无用甚至无效的研究,他认为是群体性“糊涂”。  据介绍

李连达院士:掌握好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一部分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方向不能离轨  近年来,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评出了一些“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有的医学硕博士、教授及医学专家只重视搞科研、写文章,却不太会看病。  医生

201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 中科研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5名

  201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近日分别启动。这是去年两院分别修改(院士)章程之后的第一次增选。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2015年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5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5名(化学生物学

秦伯益院士痛批:应试科研如同学术“高考”

“创新庸俗化,协作表面化” “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日前在广州出席一个论坛时,以“五同”概括科研协作中的“怪现状”,辞锋尖锐,痛批当下科技创新庸俗化之风。 现年75岁的秦伯益曾任军事医学科

NAE新科院士张东晓谈科研评价体系优化

  2月初,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17年新科院士名单,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因多孔介质流体随机模拟的先驱工作而当选。《知识分子》为此访谈了张东晓院士。作为东、西方教育的亲历者,张东晓对于中国与西方科技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差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质”与“量”的差异  张东晓坦承,中国

“油菜院士”傅廷栋:农业科研就得围着农民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73.shtm 长江两岸,时下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整片整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耀眼夺目、沁人心脾。 3月初,记者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油菜田里看到,许多穿着白大褂的实验人

从长跑冠军到新晋院士 任其龙的科研之路

人物简介 任其龙 ,1959年1月生于浙江东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化工分离技术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创建分子辨识分离工程平台技术,实现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学品的高效制造。 任其龙是“土生土长”的浙大人。 热爱长跑的他,学生时代曾是浙江大学的“

潘建伟院士:量子通信前景无限重在科研转化应用

    “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我们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3月7日,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主办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我们有一个计划,准备以我国为主导,在2016年前后发

袁隆平院士超级稻永久科研试验站在广西灌阳揭牌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诞辰92周年,9月14日,袁隆平院士铜像落成揭幕暨袁隆平院士超级稻永久科研试验站揭牌仪式,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举行。  袁隆平之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在揭幕仪式上表示,会继承父亲的衣钵,加强水稻种植研究,打好种业翻身仗,真正做到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

施一公院士:很多教授忙于应酬没空做科研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  现在的科研机构、大学里,教授、研究员根本没有时间做科研,没有教书育人,很多时间忙于应付,忙于应付一顿顿请客。—— 施一公  8日上午,在河南人大代表团的“开放日”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第一个发言,

五位院士谈科研瓶颈:逼迫自己精神上吃苦

  在许多人眼中,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任詠华绝对是天才。她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很快成为教授,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研之路顺风顺水。只有任詠华自己知道,这样的成绩是在多大的压力之下取得的。  “开头是最困难的。”在近日由中国化学会会刊(CCS Chemistry)组织的网络高峰论

28位院士加盟!985大学重磅科研平台,揭牌!

  12月23日,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会上,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是人工智能最为关键的领域,与国家重大战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五位院士谈科研瓶颈:逼迫自己精神上吃苦

  在许多人眼中,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任詠华绝对是天才。她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很快成为教授,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研之路顺风顺水。只有任詠华自己知道,这样的成绩是在多大的压力之下取得的。 “开头是最困难的。”在近日由中国化学会会刊(CCS Chemistry)组织的网络高峰

丁奎岭院士:在“科研”与“治所”中勇于创新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学在人类健康、生命科学、现代农业、材料科学等方面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R. Noyori)教授曾将化学比作现代科学的中心,而将合成化学视为化学的中心。“合成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创

苏东林院士: 科研中的“侦探” 讲台上的严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 受访者供图“当我们用导线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一下子亮了,能量是怎么从电池传递到灯泡的?”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本科生基础课《电磁场理论》的课堂上,该校教授苏东林问。“通过导线!”同学们脱口而出。“不对。其实是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产生了

国科大:多位院士从科研一线走上本科讲台

   编者按  席南华、欧阳颀、李永舫,他们是院士,他们是大师,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摘下院士、科学家头衔,同其他教授、研究员一样,他们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而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授课对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首届本科生。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我们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多。甚至我们在食堂吃饭时都

"独肾"院士的人生感悟:"科研是我生存的理由"

    幼年抗日战争时的颠沛流离夺去了他的一只眼睛;25年为我国核事业苦战大戈壁,失去了他的一只肾。站上讲台的乔登江,话语依然掷地有声:“科研是我生存的理由”。        顶着酷暑,近日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核技术应用专家走进报告厅,与年轻官兵分享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也是上海院士风采馆“走

郭雷院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三建议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科研环境的影响,而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环境起着决定性导向和制约作用。当前,应尽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我国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设立国家科技宏观决策与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办法  从国家层面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是进行改革的根本起点。在资源

院士专家热议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困局

   11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60余名自然科学,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科研伦理、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围绕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唯SCI或数字崇拜评价文化的形成及其诱因、科研诚信视角下的科技评价、评价体系的重构等议题积极

周琪院士: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

  “桌子底下放风筝是放不起来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  周琪非常推崇原创性的科研工作。他认为,一个成熟的科学家不

院士会诊我国科研界“外刊依赖症”:SCI崇拜是误区

“杨院士,您的稿子投到我们《中国科学》上吧!” “我的报告是几篇不同文章,那些文章已经要投稿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了。” “您不给我们投一些?” “将来要是有别的再给你们投稿。”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76岁了,郭光灿院士一直都很忙。他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科研硕果累累,本可颐养天年,但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记者见到他时,郭老刚从成都开会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淀;消瘦的面颊、宽厚的眼镜,流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激情。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