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发现火山热液系统富含氢气且孕育化能生态系统

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深海火山-热液系统主要由海底岩浆挥发性气体与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发形成,是典型的“白烟囱”,并在全球分布广泛。同时,火山-热液系统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但其生物的代谢过程与流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传统“先取样后常温常压的分析”方式会造成热液流体组分和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探测,获取流体的原位参数是研究二者关系的重要保障。 海洋所研究员张鑫团队和孙黎团队,以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DESMOS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在该火山口的Onse......阅读全文

海洋所发现火山热液系统富含氢气且孕育化能生态系统

  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

我国科学家发现火山热液系统可孕育微生物群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7.shtm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

海洋所发现弧后深海热液系统存在碱性黑烟囱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地球物理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在线发表题为Direct H2S, HS- and pH measurements of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with i

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  “最近十几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搬到海底’。我们做了一根探针,叫‘拉曼光谱探针’,带着它一起深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饶有兴致地指着深海考察的实景图片告诉

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42.shtm 张鑫 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王冰笛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最近十几年,我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甲壳动物新物种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壳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热液区发现了甲壳动物蔓足类1新科1新属1新种,在我国尚属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课题组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冲绳热液航次采集的大型生物标本中,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的铠茗荷标本,其柄部没有鳞片,头部具有附板,

地球生命起源于氢能

  生命起源时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是如何开始的?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HU)的研究人员重建了现代生物分化前的最后共同祖先“露卡”(缩写为LUCA)的新陈代谢。他们发现并确定了长期寻求的、推动这些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它就是一直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氢气。  在实验室中,HHU分

首次发现热液低温溢流区气体释放通量高百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00.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深海热液温度探针等原位探测装备,首次发现并证实深海热液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释放通量是高温喷口区的10-100倍。该研究近日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

垃圾里生活?太平洋垃圾带或孕育新漂浮生态系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756.shtm 绵延超160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带常常被视为海洋生物的一大威胁,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些不常出现在这片海域的生物,如小螃蟹和海葵,正在垃圾带中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据美国有

中科学家首次揭秘超慢速扩张洋脊热液生物群落年际变化

  寒冷、高压、低氧、没有光照、营养物质匮乏……在黑暗广袤的深海海底,在零星分布的高温热液喷涌的极端环境中,却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绿洲”。  自1977年“阿尔文”号深潜器发现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以来,热液生物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成为国际海洋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可是,在全球热液生物地理分布的版图上,

海底热液区岩浆对热液系统物质贡献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2_4781704.shtml   近日,Litho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课题组与合作者,关于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玄武安山质岩浆中硫化物饱和及溶解机制的研究成果,为进一

研究发现火山灰能刺激海洋微生物生长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谢树成教授团队在火山灰对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西太平洋寡营养海域通过两个船载现场火山灰添加实验,发现火山灰首先会刺激海洋异养细菌的大量生长,然后引发浮游植物的爆发,并影响表层海水中异

深海热液气体释放通量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41.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深海热液温度探针等装备,首次发现并证实深海热液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释放通量是高温喷口区的10到10

研究发现城市化加剧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磷限制

  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化现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8年已接近60%,珠三角地区现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最大的地区。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产生了各种大气污染物、氮沉降等环境问题,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城市化是否影响到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须养分元素——磷(P)的循环,尤其是P缺乏的

惊人发现:生命起源于热液环境

  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大奥秘就是:生命是如何开始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微生物进化而来的,但细节却是模糊的。什么样的基因形成了这种生命体,它居住哪里?近期,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这个早期的有机体以及它进化的环境。  对

山西发现华北最古老的森林生态系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85.shtm近日,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考研究,确定阳泉3.1亿年前木化石群为我国华北最古老的森林生态系统。 据了解,2022年10月,阳泉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在

无需紫外线,陨石撞击,火山爆发-地球生命起源于氢能

  生命起源时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是如何开始的?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HU)的研究人员重建了现代生物分化前的最后共同祖先“露卡”(缩写为LUCA)的新陈代谢。他们发现并确定了长期寻求的、推动这些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它就是一直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氢气。   在实验室中,H

深海冷泉柯氏潜铠虾共生菌代谢研究取得新进展

m  柯氏潜铠虾共生菌群的代谢互作概念图   海洋所供图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研究团队在冷泉区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 共生菌群落中发现了共生菌代谢通路的互补性,研究发现,代谢产物渗漏到群落中促进了共生菌的合作,从而提高了群落整体的适应性,这对认识共生菌对化能

城市化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如何评估?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未来区域发展的特殊形态和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而城市群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直接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研究员白杨团队在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发表论文,以滇中城市群

科学家创建全球首个自动化火山预警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地球物理学家Maurizio Ripepe和同事创建了全球首个自动化的火山早期预警系统。在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爆发前约1个小时,该系统向附近有关部门发出了警报。该团队在日前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描述了该系统。  上述方法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火山是嘈

南海海洋所揭示流体侵入在地震孕育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等在地震孕育机制相关研究中取得进展,揭示了流体侵入在地震孕育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诱发地震的因素众多,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影响地震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壳应力强度、断层构造形态、流体应力积累和温压条

最新理论指出:生命起源于海底的火山口

海底火山口附近的海水含有质子梯度,这种梯度能够像电池一样驱动构筑生命有机分子的合成。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理论指出,现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起源于深海的火山口,这是因为那里的生命“发明”了一种微小的细胞离子泵(ion pump),这些细胞中的离子泵能够用于驱动生

南海海洋所等发现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松应团队合作,发现广泛分布在细菌和古菌中的一大类毒素/抗毒素(TA)系统的新作用机制,并建议命名为“VII型TA”。  TA系统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目前公认的TA系统有六大类型。2015年

中科院海洋所研制成深海热液冷泉观测潜标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栾锡武课题组成功研制出深海热液冷泉观测潜标。该潜标能够根据预定程序或外部指令下潜到热液或冷泉区,利用其携带的传感器对热液或冷泉喷口区的温度、盐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现场测量,并及时将测量数据传送回控制中心。  据介绍,日前,科研人员在三亚海域对其自

地质地球所揭示黄石湖湖底水热蚀变时空演化过程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以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地热资源闻名。整个公园坐落在北美超级火山——黄石火山上,因此分布着上万个地表热显示(间歇泉、温泉、水热爆炸点),奇特的地质现象和多样的地理地貌特征不仅受到全世界游客的青睐,也吸引着大量学

陨石和火山颗粒物或促进生命起源反应

根据《科学报告》2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生命起源所需分子的前体,可能产生自富含铁的颗粒,来自陨星或地球上约44亿年前的火山爆发。此前研究表明,有机分子的前体,如烃类、醛类和醇类,可能是小行星和彗星带来或者由地球早期大气与海洋的反应所生成。这些反应可能由闪电、火山活动或撞击的能量所促成,但是相关数据的匮

南非发现地球最古老陆地生态系统

    南非巴伯顿·玛空瓦山脉的钻探作业提取出了32亿年前的地核,其中包含了地球上最早的一些陆地生物。图片来源:CHRISTOPH HEUBECK    巴伯顿·玛空瓦山脉曾是南非淘金热的发源地,然而科学家日前却在这里发现了比任何贵重金属都更有科学价值的东西:位于32亿年岩层中的地球首个陆地

土卫二热液“喷泉”中发现大型复杂分子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报道,NASA“卡西尼”号探测器提供的数据,首次揭示土卫二(Enceladus)深海热液“喷泉”中存在复杂有机分子,这些分子比此前发现的更大、更重,进一步夯实“土卫二这个海洋世界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这一假设。研究发表于6月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