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新进展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甘波澜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涡解析地球系统模式揭示了中纬度锋面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次海盆尺度副热带模态水的控制机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作为全球体积最庞大的副热带模态水,北大西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于湾流及其延伸体南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物质能量输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副热带模态水形成机制主要基于以大气驱动海洋为特征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建立,但以此为理论框架的气候模式对副热带模态水的模拟效果却不甚理想,特别是低分辨率模式会极大低估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率,而其背后的原因一直不清楚。 该研究基于涡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试验,揭示了以海洋驱动大气为主的锋面尺度海气耦合对次海盆尺度北大西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的主......阅读全文

南海海洋所海洋次中尺度动力过程与能量串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团队在海洋次中尺度动力过程及其对能量串级与垂向输运的贡献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中尺度涡旋蕴含海洋超过90%的动能,然而,经典地转理论框架下的中

科学家提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OSCOM)计划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4_4782096.s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晓龙、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蒋兴伟,以及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海洋次中尺度动力过程与能量串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经志友团队,在海洋次中尺度动力过程及其对能量串级与垂向输运的贡献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物理海洋学期刊》。 中尺度涡旋蕴含海洋超过90%的动能,然而,经典地转理论框架下的中尺度动力学难以定量解释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消亡和能量正向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06.shtm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与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Ocean Surface Current multiscal

多地违法用海捅出海洋生态“窟窿”

   近日,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回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称,三亚新机场人工岛填海项目涉嫌违法用海,国家海洋局已暂停审查该项目用海预审申请。在这背后,我国部分近海海域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开始显现的问题不容忽视。《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我国沿海部分省份调研发现,由于环评刚性不足、监管不

海温-表面湍流热通量关系的季节性和时间尺度依赖性

  海洋和大气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湍流热通量交换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一方面,上层海洋可以通过调节海洋空气湿度和温差向大气提供热量。另一方面,大气可以通过风等引起湍流热通量来改变上层海洋的热条件。在大气强迫和海洋强迫情况下,湍流表面热通量(SHF)-海温(SST)和SHF-SST趋势相关性存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在青岛启动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界面过程精细化协同观测与数据融合”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青岛召开。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专家组组长、南方实验室(珠海)研究员王辉以及各位评审专家和项目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出席了本

“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项目进展顺利

   7月3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在青岛召开中期总结会议。项目责任专家、专家组成员、国内和海外同行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4个课题前两年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突出进展及后三年研究计划的工作汇报,并对课

海洋所在棉兰老流多尺度变异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棉兰老流(Mindanao Current,MC)多年代际长期变异的研究成果,这是该研究组继棉兰老流年代际和季节变异等一系列研究发现之后的新进展。  棉兰老流是东北信风驱

LTO第八届“励海”青年科学家论坛线上论道

4月12日至13日,以“海洋多尺度过程,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第八届“励海”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黄瑞新与LTO主任王春在共同召集,首次邀请国外青年科学家参与。本次论坛采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

科学家提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8.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晓龙、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研

浙大: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初次海试

  2020年9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刘东教授、刘崇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与自主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一起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组织的航次实验,搭载于“润江一号”科考船,在中国东海和南海进行了海试实验。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973)计划项目在广州召开启动会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973)计划项目“南海珊瑚礁对多尺度热带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记录与适应对策研究”在广州召开启动会。   项目依托单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致辞,首席科学家余克服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研究目标、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及预期成果;4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

中尺度涡边界锋SCM层的变化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05.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芊团队,在中尺度涡旋边界锋面处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层的动态变化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学进展》(

大气所研发的全球10km涡分辨海洋模式完成初步模拟实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自主研发的全球10km涡分辨海洋模式LICOM,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上,利用千核成功地进行了模拟实验,并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模拟性能。  海洋中天气尺度涡旋空间尺度大约在

研究揭示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的动力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尚晓东团队与复旦大学教授王桂华合作,在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环流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尽管存在海洋对台风的地转响应,但人们相信其强度、尺度与近惯性响应相比可以忽略。研究人员基于理论估计和数值模式计算发现,海洋对一般台风地转响应的

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的动力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尚晓东团队与复旦大学教授王桂华合作,在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环流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并被选为亮点论文。 长期以来人们尽管知道存在海洋对台风的地转响应,然而人们相信它的强度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的热量,致使海洋热含量迅速上升。印度洋的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对周边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杂志》上。  观测集合平均在1958-20

海洋所揭示热带印太海洋盐度变化新模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研究组在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化研究中获进展,发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盐度变化新模态,揭示印尼贯穿流调整下的热带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

海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14.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团队在海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前沿科学》发表。  热带印度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模型示意图   海洋研

研究揭示海洋上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时空结构

  海洋盐度是海水的核心物理参数之一,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可以作为全球水循环过程(降水及蒸发)和一些重要变率的指示因子,常被称为天然的“雨量计”。盐度变化也能通过调整海水状态和海洋环流等过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过去,由于海洋盐度观测资料较为稀疏,关于全球尺度的盐度季节变化研究相对滞后。Arg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流涡区中尺度涡旋生态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修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数据揭示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中尺度涡旋对浮游植物、颗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   全球表层海洋约30%为低生物量的寡营养盐海域,通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

揭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主导1980年以来沃克环流的增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11月1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太平洋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东西向梯度驱动下

第七届青年海洋动力论坛在青岛举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29.shtm近日,第七届青年海洋动力论坛在青岛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海洋动力学过程的观测、理论和数值模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和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

8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晚发性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基因研究   携带APOE基因的“阿朴脂蛋白Eε4”(APOE4) 等位基因的个体比携带其他变体的个体患晚发性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可能性要大十倍,并且发病时间还可能要早一些。Asa Abeliovich及其同事分析了未受影响的APOEε4携带者和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美国夏威夷大学裘波教授访问南海海洋所

  受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重点实验室(LED)的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系裘波教授于3月22至29日访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月28日下午,裘波教授作了题为Regional Sea Level Rise and Gyre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We

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二个海外研究中心启动建设

  11月16日,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二个海外研究中心――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签约启动建设。该研究中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携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共同建设,聚焦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统预测模拟框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提供可靠数据,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