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败血型鼠疫的监测方案介绍

卫生部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以通过主动监测,系统收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的相关信息,尽早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与流行,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为鼠疫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案包括监测目的,人间鼠疫监测,动物鼠疫监测,监测系统的组成与职责,资料收集、分析、反馈,保证措施等六部分。方案要求,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人间鼠疫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诊所的首诊医生,要对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如为疑似鼠疫病人,就地隔离,按照程序及时报告,并根据不同病型采取标本送检。《国家级鼠疫监测点设置规划》还提出在11类疫源地18个疫源省(区)设国家级鼠疫监测点40个,其中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11个;黄胸鼠疫源地10个;达乌尔黄鼠疫源地6个;长爪沙鼠疫源地5个;灰旱獭疫源地2个;布氏田鼠、青海田鼠、齐氏姬鼠、长尾旱獭、蒙古旱獭、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各设1个。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将按照《鼠疫全国重点......阅读全文

关于败血型鼠疫的基本介绍

  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疾病。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

关于败血型鼠疫的诊断依据介绍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  (二)临床资料 根据各型临床特点。  (三)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

关于败血型鼠疫的鉴别诊断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免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

治疗败血型鼠疫的相关介绍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

关于败血型鼠疫的流行病学介绍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

败血型鼠疫的基本信息介绍

  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

败血型鼠疫的流行特征等介绍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

怎样预防败血型鼠疫?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

败血型鼠疫的病原学相关介绍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

分析败血型鼠疫的发病原理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

概述败血型鼠疫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

简述败血型鼠疫的发病原理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

概述败血型鼠疫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

关于鼠疫杆菌的基本介绍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种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同时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病媒。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感染腺鼠疫75%会死亡,感染肺鼠疫的近100%会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伤亡。灭鼠、蚤等,搞好环境卫生,可预防感染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Yersinia p

关于鼠疫杆菌的特征介绍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

关于鼠疫杆菌检测的介绍

  鼠疫杆菌的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烈性菌管理规则,注意防止气溶胶感染或防蚤叮咬。动物实验应有防护设备,实验用过培养物及器材应及时消毒。取检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钟,然后进行革氏或美兰染色,镜检观察鼠疫杆菌的形态特征。将检材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龙胆紫血琼脂平板及厚金格尔(hot

败酱科的介绍

  败酱科: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川续断目的1科。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具基生叶,高山种仅具莲座状叶,或具茎生叶,叶对生,无托叶,全缘或羽状裂,基部常成鞘状。双歧或单歧聚伞花序,或紧缩成头状花序。花不整齐,双性或单性异株,具苞片或小苞片;花萼在花期一般不发育,呈上位环状,或具 2~4齿,或5裂;花

关于鼠疫杆菌的原成份介绍

  (一)荚膜FI(Fraction I)抗原 在荚膜中存在两种抗原成份,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只在37℃培养时产生,有抗御吞噬作用。  (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 在细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有保护作用;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获得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

关于鼠疫杆菌引发的症状介绍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

关于鼠疫杆菌的检查方法介绍

  1、标本  因鼠疫传染性极强,采集标本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根据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肿胀部位组织液、脓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动物尸体可取肝、脾、肺、病变淋巴结以及心血等。陈旧尸体取骨髓。将采集标本送至有严密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检查,禁止在一般实验室进行操作。  2、直接涂片镜检  除血液标本外

关于鼠疫杆菌的研究过程介绍

  黑死病14世纪在欧洲夺去上千万人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将近三分之一。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分析方法确认,鼠疫杆菌是这场瘟疫以及之后400年间多场瘟疫的罪魁祸首。  黑死病死者样本中发现鼠疫杆菌特有基团  麻风病等传染病致人死亡后,即使过去多年,研究人员仍可从死者遗骸中

关于鼠疫杆菌的致病性介绍

  该病为多途径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按传播方式不同分为:  1.鼠间的鼠疫 一般在人间发生流行之前发生。通过鼠蚤吸血传播。  2.人间的鼠疫 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临床

关于血型的进化的内容介绍

  猿类红细胞有ABO抗原,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唾液中有A、B、H物质。狒狒和大多数猴类的红细胞没有ABO抗原,但唾液中有A、B、H物质。猿、狒狒和猴的唾液中有 Lewis物质。这些事实说明在进化过程中唾液中的ABO抗原出现在先,红细胞上的ABO抗原出现在后。  猿类红细胞有MN血型。豚鼠抗恒河猴红

关于Rh血型不合的基本介绍

  Rh血型抗原是受第1对染色体上3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共有6种抗原,即C与c;D与d;E与e。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故凡具D抗原时称为Rh阳性。迄今尚未定出抗d,故难以证实d抗原的存在,现仅以d表示D的缺乏。DD和dD均是Rh阳性,dd则表示Rh阴性。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差

关于ABO血型系统的原理介绍

  红细胞膜中夹杂着3种蛋白质:糖蛋白、简单蛋白及膜收缩蛋白。红细胞抗原有些突出在细胞表面,好像伸出在地面上的树枝,如ABH抗原;有些镶嵌在细胞膜内,如Rh抗原。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部分,叫做抗原决定簇。血型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有的已经清楚,但大部分不清楚。有些血型在体液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叫做

关于ABO血型系统的应用介绍

  血型不仅在输血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种学、遗传学、法医学、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在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病人(受血者)和输血人(供血者)的血型,并且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在临床医学中,除输血、移植免疫外,对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异性抗体的检查,也都需要血型知

关于ABO血型系统的基本介绍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德斯坦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O四型。

关于Lewis血型系统的基本介绍

  1946年法国学者 A.E.穆朗特发现抗Le2抗体,1948年P.H.安德雷森发现与此对应的抗Leb抗体。Lewis血型有Le(a+b-)、Le(a-b+) 和Le(a-b-)三种表型(+表示有这抗原,-表示没有这抗原)。Lewis抗原原来是体液里的抗原,出现在红细胞上是附着上去的结果。  Rh

关于Rh血型系统的相关介绍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又称D抗原)的,称为Rh阳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

关于鼠疫杆菌的防治原则和诊断检查介绍

  一、防治原则  预防鼠疫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或病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  3.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鼠疫无毒活疫苗)和个人防护。  高效价鼠免疫血清在治疗上有效,可与抗生素并用。  二、诊断检查  诊断:取决于病人有接触史及肺部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