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保护区开展全国生态日观鸟科普活动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联合中国生态学学会和肇庆市生态环境局鼎湖分局共同开展了丰富有趣的观鸟科普活动,包括室内鸟类讲座和户外实地观鸟两个环节,共吸引了20对亲子家庭40余人的热情参与。 在鸟类知识讲座,鼎湖山保护区2021届志愿者梁剑雄根据多年的观鸟经验和拍摄历程,向参与者介绍了鼎湖山保护区常见的鸟类,生动有趣地讲解了每种鸟类的雌雄差异、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梁剑雄还详细介绍了观鸟所需的设备和基础知识,鼓励参与者们走进大自然,用拍摄或绘画的方式记录观鸟的成果,思考鸟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实际行动保护鸟类生态环境。 户外观鸟 在梁剑雄的指导下,参与者们走进大自然,借助望远镜认真观察形式各异的鸟巢,并寻找森林中的“小精灵”。通过望远镜,参与者们近距离观察了“怒发冲冠”的红耳鹎、“少年白头”的白头鹎以及欢快跳跃的鹊鸲等,身临其境......阅读全文

广东鼎湖山发现新鸟类种

牛头伯劳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博士研究生张强在开展“鼎湖山森林演替不同阶段鸟类群落及混合群研究”期间,共记录森林鸟类108种,隶属9目31科,其中9种属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新鸟种类。至此,该保护区已观察到的鸟类名录从205种增至214种。   据介绍,此次9种新发现包括

鼎湖山保护区记录到凤头蜂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25.shtm记者从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获悉,近日,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在保护区鸡笼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凤头蜂鹰。经确认,该物

广东鼎湖山保护区开展公众科学日系列活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85.shtm5月13日,迎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作为唯一一个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积极响应中国科学院的号召,以“遇见科学,预见未来”

广东肇庆清查鼎湖山污染源-禁让污水再入西江

  昨天,报道“双重污染笼罩鼎湖山脚上万居民”在肇庆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市委书记覃卫东早上阅报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报道,就报道提到的问题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调查研究,并拿出有效措施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鼎湖区的良好生态环境。由肇庆市环保局和鼎湖区组成的调查小组

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在鼎湖山木本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多样性及其分布》上。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标准的简短基因片段来实现物种快速识别的工具。动物界,线粒体COI基因应用非常成功。但是在植物界,由于进化历史复杂,标准条形码还没有达成共识。  针

鼎湖山保护区开展全国生态日观鸟科普活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40.shtm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联合中国生态学学会和肇庆市生态环境局鼎湖分局共同开展了丰富有趣的观鸟科普活动,包括室内鸟类讲座和户外

鼎湖山保护区开展全国生态日观鸟科普活动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联合中国生态学学会和肇庆市生态环境局鼎湖分局共同开展了丰富有趣的观鸟科普活动,包括室内鸟类讲座和户外实地观鸟两个环节,共吸引了20对亲子家庭40余人的热情参与。  在鸟类知识讲座,鼎湖山保护区2021届志愿者梁剑

中科少年科考队赴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科学考察

  中科少年科考队赴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科学考察    中科少年科考队走进鼎湖山保护区。叶梓昕 摄    中科少年科考队队员野外观察植物叶片。梁剑雄 摄  1月17日至18日,中科少年科考队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为期两天的科学考察冬令营活动。其间,9名科考队员在该保护区导

广东鼎湖山发现10种新两栖和爬行动物

  近日,在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黎振昌等新发现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4种。此外,保护区工作人员还在野外观察拍摄时新发现爬行动物1种。至此,鼎湖山保护区观察记录到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增至72种。   此次新发现的1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含5种蛙类(华南湍蛙、长趾纤蛙、台北纤蛙、

暨南大学师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活动

  9月24日至25日,暨南大学教育学院50多名师生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活动。据悉,这是暨南大学与鼎湖山保护区首次合作开展科学活动。师生们出色完成了野外大样地的调查活动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等实地探究活动。  据悉,鼎湖山保护区工作人员为暨南大学师生

鼎湖山氮沉降试验研究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77.shtm近日,广东鼎湖山氮沉降试验研究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大会报告和自由讨论的形式开展,大会报告分为主题报告和青年人才专场两部分,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

环境保护部与中科院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日前在北京举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出席并致辞。   李干杰说,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对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

中科院环保部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共建自然保护区

  记者29日从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获悉,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27日至28日在广东省肇庆市举行会议,就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生物多样性观测合作达成协议。中科院张亚平副院长和环保部黄润秋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对推动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起

森林冠层通量对区域水热季节量变的响应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855.shtm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王林华以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南亚热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森林冠层通量对区域水热季节量变的响应。近日,

2012年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研讨会召开

  4月13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研讨会暨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继续教育工作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及各分院人教处领导等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人

森林冠层通量对区域水热季节量变的响应获揭示

  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王林华以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南亚热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森林冠层通量对区域水热季节量变的响应。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  论文第一作者王林华表示,水热是影响和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基础环

华南植物园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动态研究获新进展

  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树木因自然死亡和自然灾害(台风、暴雨等)形成了大量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简称CWD),在森林成熟度提高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对CWD的消长响应及其对营养元素循环和土壤碳库的贡献机理等方面开展

新研究揭示磷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

增温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示意图。刘菊秀团队 供图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基于鼎湖山站的长期自然增温平台,研究揭示磷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列志旸博士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刘菊秀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磷通常是热

增温对内生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生长的影响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43.shtm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基于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长期垂直移位增温平台,研究揭示了长期海拔移位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内生和外生菌根真

增温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组装过程差异获揭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及博士后基金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研究揭示了增温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组装过程差异。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博士后周曙仡聃为该论

华南植物园验证微生物对土壤碳分解的调控作用

  了解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调控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环境变化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情况。然而,大多数的土壤碳模型缺乏对微生物的参数控制并且缺乏长期野外观测数据的验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副研究员黄文娟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期间,与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等及美国王纲胜博士

研究揭示不同树种对干旱的生理适应性存在差异

  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研究揭示了亚热带四个树种在干旱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响应策略。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与实验植物学》。  干旱导致全球森林树木出现大面积死亡。不同树种对干旱的生理适应性存在差异,这将进一步导致森林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研究人

研究发现长期增温促进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80.shtm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利用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的长期野外自然增温实验平台,研究发现了长期增温促进了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近日,

华南植物园在亚热带森林土壤固氮微生物的驱动机制研究

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日益加剧,但有研究表明土壤固氮微生物依然十分活跃。然而,关于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在富氮缺磷的南亚热带森林中受哪些因素调控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中心博士张静在研究员刘占锋的指导下,依托鼎湖山和鹤山的植被恢复/演替

初心薪火相传|守护绿色明珠-瞄准世界一流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90岁华诞。  “90年来,我们历经战火纷飞、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华南植物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了新时代。”

树种丰富度对中国成熟森林土壤磷具重要调控作用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刘菊秀团队基于全国范围的一项实地调查,研究揭示树种丰富度对中国成熟森林土壤磷库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比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更重要。相关研究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磷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之一。土壤磷储量

我国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长期以来,群落生态学家困惑于究竟是确定性过程(如:生境过滤和生态位分化),还是随机过程(如:扩散限制)主导了生态系统群落的构建。当前,多数群落学家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之一,是探究确定性和随机过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生态群落构建的相对重要性,即: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是不同

长期野外增温对植物叶片水力特性和经济学特性的影响

  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温度上升可能对林木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台站开展长达7年(2012-2019)的野外增温实验,将几种重要的本土树种(短序润楠、红枝蒲桃、木荷和鼠刺等)和土壤(分层)从海拔600米移位到300和30米。  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吴婷在研究员刘菊秀的指导下

森林植物多样性和物种周转共同调控土壤氮、磷有效性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如何影响植物多样性,关于植物对土壤的反馈作用鲜有报道。目前普遍认为,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磷有效性。然而,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氮、磷有效性并不是单一线性关系。森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周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驱动生物固氮及其关键机制

  传统观点和理论研究认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达到峰值,而演替后期生物固氮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养分(尤其是氮)贫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演替过程土壤氮逐渐累积增加,因此演替后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