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新古猿挑战人类起源故事

来自土耳其一个拥有870万年历史遗址的新古猿化石,正在挑战长期以来公认的人类起源观点,为非洲猿类和人类的祖先先在欧洲进化,然后在700万—900万年前迁移到非洲的理论增添了证据。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通信生物学》上。加拿大和土耳其联合团队对从土耳其乔拉基勒化石遗址发现的名为阿纳多卢威乌斯猿的分析表明,地中海猿类化石多种多样,并且是已知最早的人类群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非洲猿类(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人类及其祖先。分析进一步表明,人类不仅在西欧和中欧进化,而且在那里进化了超过500万年,并迁徙到地中海东部,最终扩散到非洲,这可能是环境变化和森林减少的结果。这一结论是基于对2015年发现的保存相当完好的部分头骨的分析得出的,其中包括大部分面部结构和脑壳的前部。考古学家表示,阿纳多卢威乌斯猿的体型与大型雄性黑猩猩(50—60公斤)相当,是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人类进化树的一个分支。生态群落似乎在大约800万年前的某个时候从地中海......阅读全文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团队于7月14日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第1地点)的新研究成果,报道了2009年以来遗址新发掘空间坐标系与20世纪30年代遗址发掘坐标系的对应关系。   考古学发展之初,多

质谱检测北京猿人“年龄”老了20万岁

  因为终于测定了比较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出土于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头骨,登上了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   我们终于比较准确地知道,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北京人”早在距今约77万年前,就在周口店繁衍生息了,较此前历史教科书上的“约50万年前”的估计“老”了20多万岁。运用目前世界上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类型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纪欧洲的标志化石物种,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化石物种之一。这种巨大的熊类曾经遍布欧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称。在1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洞熊与古人类开展了无数次争夺洞穴的战争,最后以洞熊在17

周口店猿人遗址:一道解了百年的万年谜题

  场景复原 晚期智人下颌骨 北京人”肢骨 1918年,在华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因对化石产生浓厚兴趣,循着线索来到周口店的鸡骨山。 安特生这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却拉开了“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起源探寻之旅的大幕。正如3年后的1921年,安特生在走向周口店老牛沟时所预言的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洞熊化石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江左其杲,其导师刘金毅、标本馆陈津和捷克科学院/捷克国家博物馆Jan Wanger,以及周口店博物馆董翠平、隗建华和宁娟合作,对馆藏于古脊椎所和周口店博物馆的大型熊类化石做了系统回顾,并识别出其中几件标本毫

惊动世人的神农架野人考察

  惊动世人的考察是在1995年。就在这一年的4月25日,中国珍稀动植物综合科学考察队拉开了对神农架野人进行考察大规模活动的序幕,这是一次大胆的但却有事实依据的科学考察,不仅有着1977年起的野人考察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有多年多人对野人所见的报告。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考察不仅规

北京周口店——一个富有文化和知识的“宝地”

   12月2日傍晚,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已近寒冬。25岁的青年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中。借着摇曳昏暗的烛光,他发现了一块稀世珍宝。  这块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里的“石头”,就是而后举世闻名的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这个发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惊世界,甚至登上了《纽约时

海创汇第五届全球创业创新生态峰会在青岛举行

“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重要发现令人羡慕,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该所多位研究人员谈了学习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心得体会。杨钟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

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将感悟化为追求卓越的行动

“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重要发现令人羡慕,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该所多位研究人员谈了学习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心得体会。杨钟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

多巴胺让人类占据社交优势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独特的社会智力的进化可能开始于一种简单的大脑化学物质。  人类是终极的社会性动物,拥有和伴侣结合、通过语言沟通以及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同陌生人闲聊的能力。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人类学家Mary Ann Raghanti和同事收集了来自脑器官库和动物园的组织样本。包括死于正

放射性示踪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1、分子结构的研究:  同位素交换反应  2、化学反应机理研究  (1)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2)反应中发生的分子重排、异构、裂解、水解过程  (3)催化反应中吸附催化机理、吸附分子寿命  3、同位素稀释法  原理:放射示踪剂与待测物混合→分离→测量  实例:P&G公司测定洗衣粉中主要成分的残留

裴文中:龙骨山上望“旧时”

   人物简介  裴文中(1904—1982),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9年起,主持周口

研究称350万年人类祖先是食草动物

  北京时间11月14日消息,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在离开树上生活后就开始以草为食,时间比预想的还要早50万年。生活在300至35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主要从草类获得大部分营养物质,而不同于他们的祖先以水果和昆虫为食。   这是人们食用大草原植物的最早证据,牛津大学的茱莉亚・李索普教授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或证明人类祖先多地起源

  我国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学术探讨与争论随着一系列国内外新材料新数据公布而日趋升温,受到学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学家、研究员高星日前在北京做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我们从哪里来”为题,向30余位专家学者公布了新的研究材料和动态,试图证明有关古人类多地区进化及

北京人遗址核心区启动生态恢复工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处处可见施工挡板,位于遗址核心区的办公楼已被夷为平地。记者昨日从北京人遗址管理处获悉,遗址核心区启动生态恢复工程,力求再现几百万年前的景观风貌。   进入北京人遗址的大门,一路便可见施工挡板,原来位于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旁边的两栋二层办公楼已经拆除,原址上垒起厚厚的

海獭貂头骨揭示欧亚大陆中更新世转型期的大量生物交流

  草原鼬族Lyncodontini是现在仅分布在南美的小型鼬科动物,但是在第四纪时期,草原鼬族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尤其以欧洲的海獭貂Enhydrictis和潘诺貂Pannonictis最为著名。东亚地区的草原鼬族动物发现的相对较少,以往只报道过貂鼬Eirictis,生存于更新世早期,目前在甘肃龙担、

AIDS:研究发现新的抗体可以防止HIV感染

  全世界大多数新发HIV感染病例都是由于粘膜接触HIV病毒而发生的。免疫球蛋白M(IgM)是免疫系统应对感染最先产生的抗体,IgM存在于循环系统和粘液中(分泌型IgM)。   来自的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和免疫学系的科学家们对IgM在预防AIDS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

AIDS:研究发现新的抗体可以防止HIV感染

  全世界大多数新发HIV感染病例都是由于粘膜接触HIV病毒而发生的。免疫球蛋白M(IgM)是免疫系统应对感染最先产生的抗体,IgM存在于循环系统和粘液中(分泌型IgM)。  来自的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和免疫学系的科学家们对IgM在预防AIDS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

AIDS:首次证明粘膜IgM可以防止经粘膜的HIV感染

  全世界大多数新发HIV感染病例都是由于粘膜接触HIV病毒而发生的。免疫球蛋白M(IgM)是免疫系统应对感染最先产生的抗体,IgM存在于循环系统和粘液中(分泌型IgM)。图片来源:Chris Wager  来自的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和免疫学系的科学家们对IgM在预防AIDS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发布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发现——在中国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这一发现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目前,该发现已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施雅风:对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探讨

  李四光教授对地理学界影响最大的工作,无疑是关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倡导,“冰期之庐山”专著,理论而又实际地阐明关于庐山地形与混杂堆积的冰川成因,生动富于说服力,被公认为地质、地理学界最有成就著作之一。   作者在大学读书与工作的初期,深为李先生的雄文宏论所折服,奉为楷模,未曾怀疑,在实践中也力图寻

科学家获首例早期现代人核DNA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从4万年前生活在田园洞的一个人类个体上成功提取到核DNA和线粒体DNA,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田园洞发现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英科学家发现脚踝在人类演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古希腊神话《伊利亚特》里,海神忒提斯将刚出生的儿子阿喀琉斯倒浸在冥河里,受过神水磨练的全身刀枪不入,但只有一个地方没有碰到神水,那就是他的脚踝。这个地方后来成了阿喀琉斯惟一的致命伤,尽管他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身经百战,但最后还是死于脚踝中箭。这就是著名的西方谚语“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逝世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  我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叶祥奎先生,8月15日因病在龙湾逝世。   叶祥奎先生1926年12月出生于龙湾永中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凭着个人吃苦努力,在中科院毕业后师从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留在中科院古脊椎所

2万倍且拥有1万倍韧性的酵母菌

  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中进行一项关于进化的长期实验,以研究单细胞生物如何进化成多细胞生命体。经过数千代之后,他们的酵母菌长大了2万倍,坚韧程度提升1万倍。进化的"缺失环节"的想法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一个毛茸茸的猿人,但实际上在这个链条上还有更深刻的缺失环节。其中一个最大的缺口位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之

研究揭示1.4万年前云南“蒙自人”神秘面纱

中新网昆明7月15日电(记者 缪超)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蒙自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合作,对“蒙自人”开展了古DNA遗传学分析,逐步揭示了“蒙自人”的神秘面纱。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

专家披露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研究新进展

  2022年“国际长臂猿日”暨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24日至25日在海口举行。会上,专家披露了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研究新进展。科研人员利用叫声对长臂猿进行了有效个体识别,发现了不同种群间取食的异同,筛选出多种用于长臂猿“生态走廊”的乡土树种。整体上,海南长臂猿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

中国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探索早期人类发展演化

  在距离北京北部约260公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宝库——泥河湾遗址群。中国考古工作者们正在这里勘探、发掘,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是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自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投身泥河湾勘探,把泥河湾人类活动历史推

古脊椎所等对4万年前田园洞人的DNA分析取得突破

  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出自中国田园洞的早期现代人所做的NDA分析》(DNA analysis of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 China)的论文,介绍了对该洞穴出土的生活在4万年前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