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揭示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产自于贵州兴义顶效贵州龙化石层,标准体长5.3厘米,头部骨骼和背鳍保存不全,无法对其完整复原。随后,顶效化石点被重点保护,无法进行新的标本发掘。唯一的模式标本在搬运过程中一度下落不明,造成了我们对贵州中华真颌鱼的了解仅限于最初出版的照片和简短描述。幸运的是,近年来的野外工作在云贵地区顶效之外的多个贵州龙化石点陆续发现了15块完整的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2023年6月,模式标本意外地失而复得。这为贵州中华真颌鱼的重新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命名可以看出,贵州中华真颌鱼一开始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真颌鱼科(或金尾鱼科)成员。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阅读全文

古脊椎所等揭示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

古脊椎所等揭示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

致真立人-中华骄傲:纪念柯俊先生

   在第33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在喜迎党的十九大的热烈气氛中,我们推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和江苏大学副教授霍向东撰写的《致真立人 中华骄傲——纪念柯俊先生》一文,学习柯俊先生的创新精神和立人情怀,学习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学习他“知行合一”的人生历程和“致真立人”的崇高境界。  

神秘的中华沟鳞鱼原来长这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85.shtm1940年,中华沟鳞鱼成为了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古生代脊椎动物,也是我国华南地区中泥盆系的代表性物种。然而,由于正型标本材料非常有限,中华沟鳞鱼的面貌长期以来一直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近

首个国人命名的古生代脊椎动物:中华沟鳞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09.shtm 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古生代脊椎动物,也是我国华南地区中泥盆系的代表性物种。然而因正型标本材料有限(仅为一前中背片内模),

西屯脊椎动物群再添新丁:真盔甲鱼类硕大西屯鱼

硕大西屯鱼生态复原图(史爱娟绘) 硕大西屯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摄)、3D重建及头甲复原(冯鸣娟绘)云南曲靖素有“古鱼王国”和“4亿年前人类远祖发源地”之称。其化石的主要产地层位——曲靖麒麟区西城街道西屯村附近的西屯组自1980年代以来就已逐渐成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麦加”圣地。然而,迄今在西屯脊椎动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软骨鱼类新进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近60余年来,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连续发现已使人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化石记录表明,志留纪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无颌类已相当繁盛,有颌类所有重要类群如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皆已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志留纪鱼类化石不

中科院团队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对产自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约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新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终于使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现,并填补了盔甲

缅甸北部鲤科鱼类新种——葡萄真马口波鱼Opsarius-putaoensis

  2014年以来,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缅甸林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组科研人员对缅甸北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鱼类标本。研究团队于缅甸常驻工作期间对采集的鱼类标本进行形态分类研究和系统整理,

失散4.38亿年的江夏鱼“两兄弟”终于见面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9.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赵文金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在江西九江武宁地区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中的真盔甲鱼类一新种—九江江夏

跨越千万年的演化“谜团”——下巴的奥秘

  来自远古的生物总能为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供“蛛丝马迹”。比如,人类牙齿的形成,或许就与数亿年前的一种鱼有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在重庆秀山县发现了一条全新完整保存的志留纪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实证,重庆市秀山县也成为目前全球

江西武宁发现4.38亿年前西域鱼踪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893.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研究江西九江武宁县志留系清水组中的化石时,首次发现西域鱼新属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澧溪西域鱼。这一新发现不仅将西域鱼的分布从塔里木板块

使用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探索4亿年前脊椎动物颌部演化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几次飞跃之一,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是身披大块膜质骨片的盾皮鱼类。过去曾经认为,盾皮鱼类只是有颌脊椎动物一个特化的旁支,已经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末全部绝灭。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颌脊椎动物类群均由盾皮鱼类的一个早期支系演化而来。因此,盾皮鱼下属各支

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806.shtm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相隔十年,硬骨鱼式鳞片起源之谜得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29.shtm2013年,《自然》杂志报道了一条4.25亿年前的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它具有典型盾皮鱼类膜质骨甲以及硬骨鱼式的颌骨,是堪与始祖鸟等相提并论的、介于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重要过渡

古脊椎所等揭示硬骨鱼式鳞片的起源

  20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自然》(Nature)上,报道了一条4.25亿年前的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初始全颌鱼具有典型盾皮鱼类膜质骨甲及硬骨鱼式的颌骨,是堪与始祖鸟等相提并论的、介于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重要过渡化石。近期,《自然-通讯》(Nature  Co

颌面部创伤治疗

面部创伤较为常见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创伤的初始处理和评估的关键在于保护气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数可能由于严重的颅脑损伤引起,因为它们大多数伴发颅脑损伤。面部损伤可能由于闭合性创伤的直接打击造成,例如斗殴或坠落伤。其中面部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占大多数。Lefort骨折为面部骨创伤的一种特殊类型

斑马鱼

一、概述斑马鱼是生长在印度、巴基斯坦淡水河流中的一种硬骨鱼(鲤鱼),成年鱼全身仅长4-5厘米,因全身横向分布着一道一道褐色的斑马线而得名。斑马鱼很容易在实验室饲养,一般3个月就可以达到生殖成熟期,雌鱼每次产卵200枚左右,一生可产卵数千枚,斑马鱼所产之卵经24小时即可胚胎发育成熟,仔鱼期只有1个月。

健康白酒是真健康还是真忽悠?

  近两年来,酒企纷纷推出以“健康”为卖点的白酒产品。当白酒再次力推“健康”概念时,难免让人联想到10年前“喝酒能保肝护肝”的那场风波。而今,又有哪些企业再次入局?当白酒与健康这两个话题再次碰撞,是否又成为新一轮概念炒作?  “健康”或成白酒行业发展方向  2014年,深陷产业调整的白酒企业仍未走出

中国“真激光”显示技术还原“真世界”

88000流明高亮度真激光投影机点亮布达拉宫(中科极光供图)  近年来,显示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分辨率从480p、1080p到4k、8K,使得电视、投影机等显示产品也迎来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ITU)针对高画质影像制定了最新标准BT.2020,作为未来影音广播的技术标准。  日

中国“真激光”显示技术还原“真世界”

    88000流明高亮度真激光投影机点亮布达拉宫(中科极光供图)  近年来,显示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分辨率从480p、1080p到4k、8K,使得电视、投影机等显示产品也迎来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ITU)针对高画质影像制定了最新标准BT.2020,作为未来影音广播的技术标准

为基层减负,“减真负、真减负”

减轻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负担、精简村级工作机制和牌子、改进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紧盯具体问题,持续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松绑减负,这是党中央部署推进基层减负常态化的又一有力举措。  2019年“基层减负年”以来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51.shtm 今天(1月3日),位于河北保定的亚洲最大自然博物馆之一——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外景 中国古

病鱼鱼体的镜检方法

镜检是在目检不能确诊疾病的情况下,用显微镜或解剖镜对病原体作进一步的辨认。镜检的部位和顺序与目检基本相同。       1、玻片压展法:取被检鱼类器官或组织的一小部分,或一滴黏液、或一滴肠内容物等,置于载玻片上,滴少许清水或生理盐水,用另一载玻片压平,然后置于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辨认病原体。检

《中华海洋本草》问世

  我国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志书《中华海洋本草》9月27日在京首发。这是国内第一部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优化的权威工具图书。   《中华海洋本草》由国家海洋局主持,组织30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的系统梳理编撰而成。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表示,《中华海洋本草》的出

中华仙茅的介绍

  中华仙茅(拉丁学名:Curculigo sinensis S. C. Chen),石蒜科仙茅属植物。[1]  中华仙茅根状茎缩短而粗厚。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宽线状披针形,长约85厘米,宽约4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成柄,具强烈折扇状的脉,革质,上面近无毛,背面被长柔毛,脉上尤甚。花果期4-5月。产

中华仙茅的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3~10列。皮层宽广,偶见根迹维管束,皮层外缘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散列。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黏液细胞,类圆形,直径60~200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80μm。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

研究揭示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新框架

  1月28日凌晨0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幼安、卢静、朱敏带领由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关于4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盾皮鱼类脑腔、内耳和内淋巴系统精细解剖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对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框架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