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固碳,让减排与绿化并举

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仅要减少碳排放,还需要人们捕获和储存已经排放的过量碳。沙特阿拉伯植物学家在近日发表于《植物科学趋势》期刊的一篇观点文章中认为,沙漠等干旱地区可能是解开碳捕获问题的一个答案。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植物科学家Heribert Hirt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设计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类型的组合,促进草酸—碳酸盐路径的自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创造地下碳汇,将干旱生态系统转变为有效的碳捕获系统,改善土壤健康,提高光合效率,增加根系生物量。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碳封存)来重新绿化沙漠,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方法。干旱地区进行再绿化和碳封存的优势在于,它们不会与农业和粮食生产用地竞争。”Hirt说。 该方法利用能产生草酸盐的适应干旱的植物,这种草酸盐离子含有碳和氧,能给肾结石或痛风患者敲响警钟。一些土壤微生物利用草酸盐作为其唯一的碳源,将碳酸盐分子分泌到土壤中。碳酸盐通常分解得很快,但如果这些植......阅读全文

生态固碳/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项目联合启动

  3月28日,根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及相关问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碳专项)的统一安排,“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以下简称生态固碳)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价”(以下简称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项目启动会和技术标准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固碳和残碳有啥区别

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

海草固碳能力远超森林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储更多的碳,这意味着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据路透社报道,一个全球联合研究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尽管海草占据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却可容纳多达83000吨碳。一个典型的陆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木炭和它的固碳能力

  我们应该用木炭固定碳吗?   有人声称生物炭(biochar)是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土壤肥力的很大的希望。但是批评家警告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理解它的效应。   生物炭是基于亚马逊黑土(terra preta)的——这是一种骨骼、粪便和木炭的混合物,最初在哥伦布之前的时代用于改善亚马逊流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图片来源:unsplash 近日,一项针对100多个实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时,土壤能够储存的碳量反而会减少。由于当前的陆地碳汇模型并没

微生物所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碳浓缩固碳

  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缓解资源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的一种途径。经遗传改造的蓝细菌或者藻类等光合自养微生物,可以将CO2转化为包括乙醇、丁醇、丙酮、异丁醛、乳酸等在内的数十种化学品,但由于自养生物生长速度慢,CO2生物转化为这些化学品的效率还比较低。  异养生物可以通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理、农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湿地恢复等路径,在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方面一直没有进入主流视野。  目前,国际学术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报记者 胡珉琦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新方法可快速制造“固碳”矿物

  菱镁矿是一种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矿物,但自然形成过程十分缓慢。加拿大科研人员日前找到了一种在室温下72天形成菱镁矿的方法。该技术一旦成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将有望用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  近日在于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地球化学界重要学术盛会——戈尔德施密特会议上,主导

“973”项目“森林草地固碳”课题启动

  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不管谈判的进展情况如何,我们自己要在国内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是负责任的。”中国又一项为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设立的研究课题、“

电化学反应可高效固碳

  中日研究人员9日报告说,他们在研究锂空气电池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这项研究由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日本筑波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教授周豪慎领导,论文当天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杂志上发表。  随着全球变暖受

植被自然恢复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地退化与发展》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在碳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

喀斯特地区固碳机制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正确评价我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土固碳现状和潜力、制定区域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分别在《应用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和《西北植物学报》上发表。   土壤有

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 “广西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新进展。  10月初至11月底,课题组在亚热带所宋同清副研究员带领下,与广西大学林学院以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携手在广西区顺利开展了复查样地

我国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通过加强森林经营,我国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2012—2021年,全国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2亿亩,其中“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19亿亩,有效改变了我国森林经营严重滞后的状况,森林结构逐步改善,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地生产潜力得到较好发

沙漠固碳总量评估有了新方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1.shtm近日,世界环境领域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团队的题为《沙漠非生物碳固存因降水而减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封面论文进行推介。团队建立了同时考虑水热

单细胞生物固碳、固氮双功效机制破译

蓝藻(Blue green algae)是一种重要的固碳菌,由于具有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因此能够在营养贫乏的水域中进行光合作用。详细内容刊登于最新一期《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ISME) Journal》杂志。 由美国

草酸的性状

无色单斜片状或棱柱体结晶或白色粉末,氧化法草酸无气味,合成法草酸有味。150~160 ℃ 升华。在高热干燥空气中能风化。1g溶于7mL水、2mL沸水、2.5mL乙醇、1.8mL沸乙醇、100mL乙醚、5.5mL甘油,不溶于苯、氯仿和石油醚。0.1mol/L溶液的pH为1.3。相对密度(水=1)1.6

东北地理所举办低碳经济和固碳林业报告会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了长春园区及哈尔滨园区的学术报告视频会,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才、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刘世荣,分别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绿色思考”和“气候变化与固碳林业”的学术报告。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东北地理所所长

中国草原年产生碳汇1300万吨成为重要固碳库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中国草原论坛上获悉,目前中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碳汇功能明显。   据了解,碳汇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态系统从空气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净增量。生态环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系统是碳汇

蒋高明:大力发展固碳型生态农业

        紧张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了,在碳减排问题上虽没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各国已陆续行动起来。其中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5%;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水平减少40%~45%。         工业节能、植树造林

德借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中,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是重要一项。德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在实验室中研究出一种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可以更快地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固碳形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卡尔文循环转化成糖,这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

固碳关键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研究获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吴金水研究员领衔的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关键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卡尔文循环(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是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径,

我学者揭示土壤团聚体碳固持与植物残体碳输入间联系。

  林植被发育过程中,植物残体基质组成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均相应改变,导致土壤团聚体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对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开展土壤团聚体不同颗粒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降解程度的研究,对森林群落发育下土壤碳截获过程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结构和稳定性受植物根系生长周转和真菌

草酸的理化常数

官能团:-COOH(羧基)溶液中离子组分:C2O42-(草酸根离子),H+(氢离子), HC2O4-(草酸氢根离子)CAS No.:144-62-7草酸分子立体模型EINECS号:205-634-3性状:无色透明结晶或粉末,其晶体结构有两种形态,即α型(菱形)和β型(单斜晶形),无嗅,味酸熔点:α型

常见的草酸种类

1、草酸钠 2、草酸钾 3、草酸钙 4、草酸亚铁 5、草酸锑 6、草酸氢铵 7、草酸镁 8、草酸锂

算清楚了!全球增加林木覆盖固碳潜力很大

  在农林复合系统或农业系统中,增加树木覆盖的生态效益具体有多大?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团队深入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的全球固碳潜力,以及增加农业用地的树木覆盖率,提供了最新的全球、区域与国家三个层面农业用地生物量碳汇分析的科学数据。  国际期刊《循环农业系统》近日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

南京大学等研发出电池固碳新策略

锂空气电池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捕获和储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新方法。中日研究人员使用一种之前为锂二氧化碳电池设计的思路,开发出一种隔绝气态二氧化碳中固体碳尘的方法,并且也能析出氧气。该成果于8月9日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新期刊《焦耳》上。 基于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将其转化为其他含碳化合物是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发布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也是潜力所在。在11月19日举办的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这是首次以减排固碳为主题,发布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技术模式。  本次发布的农业农村

研究人员揭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固碳效应的识别与权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generates short term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