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化物所在分子识别催化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多相催化材料创制是催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在众多选择性调控手段中,基于均多相融合理念构筑金属-有机活性表界面是提高催化反应选择性的有效技术。在既往研究中,催化剂选择性的提高多以牺牲表面活性位点数量或催化活性为代价。通过分子印迹策略设计制备一类能同时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均多相融合催化材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均多相融合催化课题组致力于表面配体构筑研究,关注配体与活性金属的相互作用、表面新活性位点的构建。近日,该团队通过在Cu/Al2O3表面上依次吸附印迹分子(N)和印迹配体(L)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分子印迹催化剂(Cu/Al2O3-N-L,图1a)。该类催化材料对硝基化合物中的印迹分子表现出较高的加氢活性和独特的分子印迹效应(图1b)。科研人员通过结构表征和DFT计算发现该催化体系具有优异分子印迹效果,原因在于形成了新的活性Cu-N位点和精确的分......阅读全文

分子识别的历史

自从1828年Friedrich Wöhler合成出尿素分子190年以来,分子化学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有机合成方面,人们利用精美的策略以及巧夺天工的效率和选择性,合成了大量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分子。而在1987年,Nobel化学奖授予了C.J.Pedersen、D.J.Cram和J.

分子识别的概念

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是两个或以上的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结合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的原理

分子识别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达到相互结合的过程。这其实也揭示了分子识别原理中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定的条件”即是指分子要依靠预组织达到互补的状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即是指存在于分子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协同作用”则是强调了分子需要依靠大环效应或者螯合效应

分子识别的概念

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是两个或以上的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结合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的原理

分子识别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达到相互结合的过程。这其实也揭示了分子识别原理中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定的条件”即是指分子要依靠预组织达到互补的状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即是指存在于分子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协同作用”则是强调了分子需要依靠大环效应或者螯合效应

分子识别的历史

自从1828年Friedrich Wöhler合成出尿素分子190年以来,分子化学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有机合成方面,人们利用精美的策略以及巧夺天工的效率和选择性,合成了大量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分子。而在1987年,Nobel化学奖授予了C.J.Pedersen、D.J.Cram和J.

手性分子的识别有哪些?

手性识别与分离的技术发展迅速,其中色谱法、传感器法和光谱法等具有适用性好、应用范围广、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在分离识别和纯化手性化合物中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分子识别的互补性

底物与受体的互补性包括空间结构及空间电学特性的互补性。空间互补性最早由Fisher的“锁-钥匙”关系所描述。例如,环糊精体系是典型的可用第一代经典的锁与钥匙关系比喻的体系。它有一个很典型的疏水空腔,能和偶氮染料形成络合物。当偶氮化合物上的取代基不同时,它们的反应平衡常数差别并不大,但反应速率却相差三

分子识别的预组织特性

分子识别的另一重要决定因素是预组织原则。它主要决定识别过程中的键能力。预组织是指受体与底物分子在识别之前将受体中容纳底物的环境组织得愈好,其溶剂化能力愈低,则它们的识别效果愈佳,形成的络合物愈稳定。化合物5是经过预组织的受体,O原子形成八面体,它的空腔中的6个甲基的空间位阻使O原子不能同溶剂结合,氧

识别心脏肥大的分子信号通路

  特定基因在心脏发育的早期阶段负责决定细胞生长和分化。这些基因在随后生活中的再激活会导致心肌的异常增厚。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Universit?tsmedizin Berlin)Silke Rickert-Sperling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有能力识别这种疾病的基础分子机制。他们

手性分子的识别方法解释

手性识别与分离的技术发展迅速,其中色谱法、传感器法和光谱法等具有适用性好、应用范围广、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在分离识别和纯化手性化合物中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色谱法色谱法可满足各种条件下对映体拆分和测定的要求,能够快速对手性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制备拆分。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

分子离子峰的识别

A.在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峰应该是最高质荷比的离子峰(同位素离子及准分子离子峰除外)。B.分子离子峰是奇电子离子峰。C.分子离子能合理地丢失碎片(自由基或中性分子),与其相邻的质荷比较小的碎片离子关系合理。D.氮律:当化合物不含氮或含偶数个氮时,该化合物分子量为偶数;当化合物含奇数个氮时,该化合物分子

研究揭示叶绿体识别活性氧分子的分子机制

  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Chanhong Kim研究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Oxidativ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EXECUT

PNAs:可以识别脂类分子的T细胞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中a-b T细胞识别结合在MHC-I或MHC-II表面的抗原分子。但人源CD1蛋白能够使T细胞识别脂类分子。CD1蛋白(包括CD1a,CD1b,CD1c,CD1d)在抗原呈递细胞表面表达量极高。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内质网或分泌通路能够将自体的脂类分子结合在CD1蛋白表面。然而,与MH

小分子RNA的识别方法的介绍

  多个研究小组采用生物化学结合以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开展对miRNAs的研究工作。由于据推测都是由Dicer酶降解RNA得到的,21—23个碱基大小、有5’端磷酸基和3’羟基的RNA片段,有的实验室采用改良的定向克隆方法来筛选具有相同特征的小分子——筛选一定大小的RNA分子,连接到3’和5’的适配子

中科院:核酸适体分子识别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从刚研究团队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强等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方法,解析了赭曲霉毒素A的核酸适体的高分辨溶液结构,揭示了核酸适体高亲和、高特异性识别的分子机制。  核酸适体是一类能特异性与靶标结合的寡核苷酸片段。核酸适体的靶标范围广泛,被誉为化学家的抗

手性传感器识别法鉴别手性分子

手性传感器识别法具有简单快捷、高效灵敏和选择性高的特点。电化学传感器主要通过主体选择性键合客体分子引起传感器的电信号变化而实现手性识别;荧光传感器基于对映体分子和手性选择剂形成缔合物的荧光差异来实现识别。在压电传感器中,手性选择膜镀在石英晶体上,当手性分子与手性膜发生作用时,会引起石英晶体的质量和振

化学所用外消旋分子组装手性结构识别与检测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与手性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手性分子的合成与拆分,手性分子识别以及手性结构的形成与功能化是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超分子手性、手性纳米结构的构建以及分子识别方面取得了

遗传发育所揭示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

  受精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而精子能否被及时地传递到卵子是受精的关键。在被子植物中,精子是通过花粉管来传递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将精子传递到卵子的呢?这是植物生殖生物学几十年来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杂交育种的技术瓶颈之一。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组首次分离到了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

用生物大分子来做模式识别

    分子水平的模式识别对于生物有机体实现其基本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研究者们已经报道了使用基于线性阈值环路和Hopfield环路的DNA的神经网络来处理这类问题,但是其能够处理的规模有限,仅能够识别不超过四个模式,其中每个模式由4种不同DNA分子构成的。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采用的是被称

科学家揭示花粉—柱头识别的分子机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5730.shtm 肽抑制柱头受体激酶信号通路调控水合的模式图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超课题组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花粉通过其覆盖物中的PCP-B小肽竞争柱头里的RALF3

分子识别生物互补性与预组织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及预组织(preorganization)是决定分子识别的两个关键原则。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选择性,后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合能力。

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一)BCR复合物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复合物至少由四种不同的多肽链组成,抗原结合部位是由重链和轻链构成的膜表面Ig的四链结构,此外,在BCR中还含有Igα和Igβ两种多肽链,最近在白细胞分化抗原国际专题讨论会中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在人类B

核酸与小分子识别理论计算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汪劲和副研究员晏致强,提出了核酸—小分子识别特异性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核酸—小分子相互作用能量打分函数SPA-LN。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研究表明,核酸(nucleic acids

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五)

  (四)CD8  1.CD8分子的结构 CD8分子是由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的穿膜糖蛋白,α链分子量34kDa,相当于小鼠的Lyt-2;β链30kDa,相当于小鼠的Lyt-3。每条链各包括1个IgV样结构域、连接肽、穿膜区和胞浆区。α和β链在连接肽处有二硫键相连。部分CD8分子是由同源α链双体(α/

分子遗传学词汇复制起始识别复合体

中文名称:复制起始识别复合体英文名称: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ORC定  义:识别并决定DNA复制起始过程的一组蛋白质复合物。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

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七)

  (六)CD58(LFA-3)  1.LFA-3分子的结构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3,LFA-3)(CD58)是细胞表面糖蛋白,分子量55~70kDa,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与CD2分子高度同源,胞膜外区有2个

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三)

  (二)CD3(T3、Leu4)  CD3分子分布于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至少由γ、δ、ε、ζ、η5种多肽链组成,与T细胞抗原受体非共价连接(图1-3)。CD3单克隆抗体可诱导CD3多肽和TCR共帽形成(co-capping),并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TCR识别外来抗原与自身MHC分子形成的复合物,C

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二)

  (一)T细胞受体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或Ti)是T淋巴细胞表面识别外来抗原与自身MHc Ⅰ类抗原(或Ⅱ类抗原)复合物的受体,在同种异体移植中TCR也识别单独的非已的MHC抗原。目前已经证实,TCR在细胞表面与CD3密切结合在一起组成TCR/CD3复合物,TCR

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四)

  (三)CD4  CD4和CD8分子分别与MHCⅡ类和Ⅰ类抗原结合,不仅可增强T淋巴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结合的程度,而且与刺激信号的传递有关。CD4阳性细胞是MHCⅡ类抗原限制的细胞群,CD8阳性细胞是MHCⅠ类抗原限制的细胞群。有关CD4和CD8抗原在胸腺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CD4、CD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