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GPCR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近日,深圳大学吴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杜洋教授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的综述论文。 该论文对GPCR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新型GPCR靶标的新机遇以及GPCR药物开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汇总介绍。 神经系统利用膜受体来检测细胞外刺激并跨细胞膜传递信号。作为最大的膜蛋白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使神经系统能够准确地响应外部刺激和内部状态。GPCRs是结构相似的跨膜蛋白,包含七个跨膜(TM)α-螺旋,由三个细胞外环和三个细胞内环连接。神经系统通过表达具有不同配体识别能力的GPCRs,过滤和选择特定的信号进行响应。此外,神经GPCRs的固有配体选择性允许信号传导途......阅读全文

Attenuation-of-GPCR-Signaling

The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 family transduces extracellular signals a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 activating cellular responses through a vari

arrestins-in-GPCR-Desensitization

Role of ?-arrestins in the desensitization, sequestration and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GPCRs. Homologous desensitization of GPCRs (1) results from

上海药物所发现GPCR与GPCR激酶相互作用新机制

  GPCR(G蛋白偶联受体)已经成为当前最成功的药物靶标之一,迄今已有40%左右的上市药物以GPCR为靶点,因此,在药物发现领域,对GPCR结构及其如何与下游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理解越深入,则越有希望开发出更加高效低毒的药物。自GPCR与下游G蛋白和阻遏蛋白复合物晶体结构被成功解析以来,GPC

PNAS:GPCR孤儿受体找到“亲人”

  人类基因组中存在一些被称为“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s)的蛋白,从它们与其他蛋白的序列相似性来看,这些蛋白应该能结合并应答激素或化学物质,但人们至今还未发现其生理性配体。   Emory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大脑中的一对GPCR孤儿受体找到了配体,这一发现有望帮助人们治疗相关的

Nature长文:GPCR药物大盘点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家族是人类中最庞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药物的重要靶点。这个家族中有800多个成员,其中包括400个左右嗅觉受体。据统计,靶向GPCR的药物销量占全球市场的27%。GPCRs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因为它们

Science重要成果:室温解码GPCR结构

  科学家利用目前最强力的X射线激光器,在最接近天然的条件下,获得了一种重要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3D结构。这一突破发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杂志上。   GPCR是一个蛋白大家族,对人类健康有关键性作用,约40%的现代药物都靶标这类蛋白。与GPCR有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哮喘、精神分裂

寻求无副作用良药:我国科学家破译细胞信号转导密码

  俗语说,“是药三分毒”。何时能研制出无副作用的良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领衔国际交叉团队近期成功破译了GPCR(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磷酸化密码。这项科学发现,让人们离拥有无副作用良药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北京时间7月28日,这项突破性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类激素药物与精神疾病

  皮质醇(cortisol),也可称为“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种类激素。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如果没有皮质醇。身体将无法对压力作出有效反应。皮质醇增高会导致库欣综合征、胰岛炎、妊娠重度、精神病、糖尿病等疾病。  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

先进院发现GPCR药物全新结合模式

  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袁曙光课题组带领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通过计算药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GPCR)全新药物分子结合模式与激活机制。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

先进院发现GPCR药物全新结合模式

  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袁曙光课题组带领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通过计算药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GPCR)全新药物分子结合模式与激活机制。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  GPCR参与着人类体内包括细

首次破解糖尿病关键GPCR结构

  GPCRs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一半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   近期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中国科学院等处的

德国医院唱歌治疗精神疾病

  德国一家医院内,大约20名患者跟着音乐治疗师弗伦茨・伯温德唱道:波波梅尔,舒舒玛雅。歌声越来越大,神情越来越放松。   伯温德所在医院位于施韦因富特的韦尔内克堡,专注于精神病、心理疾病治疗和身心调养。   一些参与唱歌治疗的患者起先觉得不好意思张嘴,低头盯着地板,小声哼唱,逐渐适应后开始放声

专家找到诱发精神疾病“新凶手”

   此前,科学界一般主要认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元凶”在中枢神经系统本身,较少关注生物体的其他组织器官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靳津实验室研究发现,CD4+T细胞嘌呤合成代谢功能紊乱在慢性应激诱导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于10月31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

病例分析:疑似精神疾病的低钠血症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医学中的疾病类型也是一样,有很多看似怪异的疑难杂症,实际上是一些常见病所引起来的,但是因为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从而给病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繁琐。今天就讲一个怀疑精神病的低钠血症患者。记得2017年1月的一天下午,春节刚过,接到调度员电话:去邻近的县中

Roles-of-arrestindependent-Recruitment-of-Src-Kinases-in-GPCR-Signaling

The binding of ?-arrestins to agonist-occupied GPCRs coincides with the recruitment of Src family tyrosine kinases, including c-Src, Hck and c-Fgr (Sr

华裔青年Cell追随诺奖脚步-解析GPCR

  来自Salk生物研究所,Scripps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tically Encoded Chemical Probes in Cells Reveal the Binding Path of Urocortin-I to CRF Class B GPCR”的文章,破

《自然》挑战传统观点-揭示GPCR新特征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他们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这一久负盛名的受体家族是最著名的药物靶标分子,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

遗传和环境因素或引发精神疾病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被认为与发育期的心理压力有关,但人们对此一直不知其所以然。研究人员1月18日发表论文说,动物实验表明,发育期心理压力导致的精神疾病,主要由基因变异和生长环境双重因素决定。   日本名城大学药学系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精神疾

多种精神疾病竟与小脑结构变化有关!?

  患有焦虑,抑郁或精神分裂症中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足以令人痛苦不堪。但许多研究都表明,一半以上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时还会伴随一种或多种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因此,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试图寻找这些精神疾病背后的共同机制及风险因素。近日,一项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首次发现多种类型的精神疾病都存在小脑结构上的差异。  

邓成组明确存在无天然配体的孤儿GPCR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细胞的生理和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药物治疗靶点之一。孤儿GPCR(orphan GPCR,尚未找到天然配体的GPCR)被认为是潜在药物治疗靶点的宝库,国内外学者都感兴趣于孤儿GPCR的去孤儿化【2】,但孤儿GPCR是否一定存在天然配体和是否以

Nature新发现助力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科学家们结合最前沿的计算机建模技术与药理学和医学化学,揭示了关于机体与新型药物治疗相互作用机制的一些新见解,这项研究有可能促成制造出更具靶向性、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在发表于10月13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这一国际研究小组调查了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上的选择

新型手机应用可听声音预测精神疾病

  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应用已经能帮助我们确定方位、计算走了多少步以及航班是否准点等,现在一款新的智能手机应用通过监听使用者的声音,可以预测对方是否有精神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款新应用名为PRIORI,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家梅尔文·麦金尼斯(Melvin McInnis)设计的,旨在预测人的

神经精神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关联

  根据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科学家报道,多巴胺信号的功能障碍,可深刻地改变大脑前额叶皮层中大约2000个基因的活性水平,可能是某些复杂神经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根本原因。  接收这种神经递质的脑细胞中基因活性的这种表观遗传学改变,首次表明多巴胺不足会影响前额叶皮层中调控的各种行为和生理功能。 

PhRMA:2014全球精神疾病药物研发报告

  根据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数据,美国约1/4人群(6150万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美国一年因重度精神疾病遭受的损失大约为3170亿美元。  PhRMA最新发布的《2014全球精神疾病药物研发报告》称,目前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在研的精神疾病药物共有119种,其中精神分裂症药物36个,抑郁症药物29个,

科学家尝试用疫苗治疗精神疾病

  日前,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免疫动物能预防应激造成的恐惧反应。《疯狂原始人》剧照  该研究发现抑郁和免疫系统存在联系。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抗炎症药物能缓解抑郁症。这一效应也让人联想到或能利用抗炎症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今年6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行为神经科学学会上,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神经

科学家发现能从DNA预测精神疾病

  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蛋白质CX3CR中一个单一的氨基酸替代可能预测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相关文章近期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  亨廷顿氏病、囊性纤维化和肌营养不良都是可以追溯到单一突变的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无症状的患者来说,诊断相

Nature子刊:表观遗传预示精神疾病风险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一种基因的细微改变可以预测大脑对压力的反应。压力可引起诸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肥胖等健康问题。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2日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科学家

可穿戴技术研究有助监测精神疾病

        智能腕带越来越受到那些热衷于跟踪身体数据(如心率和日常运动)的人的青睐。研究人员说,今后这些设备还可能帮助人们理解孤独症和抑郁症等症状。   在过去10年的一系列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腕带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人的心率、体温、动作和皮肤电传导与一系列身

GPCR二聚体形成需要胆固醇当“胶水”

  2016年11月6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的新研究发现,胆固醇或可作为选择性“胶水”将两个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配对结构,帮助细胞应答外部信号。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位于真核细胞外膜上的一个膜蛋白家族

我科学家在GPCR领域研究获新突破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个庞大的跨膜蛋白家族,大约有八百个成员。这些蛋白位于细胞表面,负责识别和结合特殊的信号分子(配体)。GPCR的细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之后,会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然后G蛋白将信号放大并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激活细胞应答。    上述过程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