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揭示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剧烈物质抛射过程

近日,《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团队和清华大学王晓锋团队在超新星闪现光谱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发事件SN 2023ixf中还原了超新星前身星在死亡前猛烈抛出自身物质的过程,为构建大质量恒星完整演化图景提供了关键板块。 II型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爆炸,其富氢的大质量前身星最后阶段的演变尚不清晰。为了建立II型超新星爆炸与大质量恒星晚期演化之间的联系,有必要捕捉超新星爆炸的第一缕光,即由激波爆发冷却产生的高能光子电离星周物质造成的闪现光谱。 近邻星系M 101中爆发的超新星SN 2023ixf为探索这一问题提供了机会。云南天文台和清华大学超新星团队,利用爆炸后1-5天内频繁拍摄的闪现光谱,对这颗超新星周围物质的性质进行严格的约束。计算表明,SN 2023ixf前身星在爆炸前最后2-3年内以高达6 × 10-4M⊙yr-1的速率损失着物质。......阅读全文

英专家通过“听”恒星奏乐找类太阳恒星

  宇宙中遥远的恒星能奏乐吗?能,但我们一般难以听到。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英国天文学家利用恒星发出的光线中所携带的信息,破译出恒星所奏“乐曲”,并借此发现500颗类太阳恒星。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文学家比尔·查普林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查普

寻找生命-聚焦恒星

主序星的大小比较。主序星是指那些在位置上处于核心的将氢融合成氦的恒星。图中显示的摩根-基南系统根据恒星的光谱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太阳是一颗G型恒星。西斯廷2号的探测目标是一颗F型主序星南河三A星。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美国航天局(NASA)的探空火箭将观察附近的一颗恒星,以了解其

科学家发现恒星活化石-有助理解恒星形成过程

  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间物质相互作用计算”(GIMIC)模拟生成的图像,和实际观测到的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很类似。图像中可见较冷的气体(红色)流向漩涡星系,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质。这一剧烈的恒星形成过程造成了强烈的外向气流流动(蓝色)。这是一个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模拟图像。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测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烬”现身

  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携手利用欧洲空间局的甚大望远镜,首次发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爆炸后留下的“灰烬”。他们探测到3个遥远的气体云,其化学成分与科学家对第一批恒星爆炸的预期相匹配。最新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揭示第一批恒星的奥秘。相关论文发表于3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  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与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烬”现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54.shtm

首批恒星诞生快于先前预测

    在大爆炸后的数亿年间,宇宙一片漆黑。大量的热氢原子与负氢离子遍布在整个宇宙空间。据我们所知,宇宙的形成起始于原子和离子配对生成氢分子,后者将气体云中的热量排出,使它们能够逐渐冷却,从而形成第一批行星。  然而分子氢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宇宙历史的这一篇章一直不为人们所知。如

最新研究:恒星可能“收养”流浪行星

  太阳系已知的八大行星都是在太阳系内部诞生的,是生长在同一家庭里的“亲兄弟姐妹”。但一项新研究显示,行星家庭里可能还有被“收养”的成员,银河系可能有很多恒星从星际空间俘获了流浪的行星。   根据现有理论,行星由围绕恒星的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它们与恒星的距离不应超过气体尘埃盘原有的范围。但近些年来

大部分恒星拥有强磁场

  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官网消息,该大学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强磁场在恒星中很常见,这些磁场对恒星演化及最终命运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发现将颠覆科学家对恒星演化的认知。  悉尼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丹尼斯·斯特洛表示,此前只有最多5%的恒星被认为拥有强磁场,因此目前的恒星进化模型缺乏磁场这一基础要素。

最近恒星团中发现岩石行星

  想象一下,点缀夜空的许多耀眼的星星都距离地球仅仅几光年之遥。也许你会认为,太阳是否属于某一个星群,而该星群同时诞生,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束缚在一起。然而,天文学家很少发现行星会围绕着恒星星群作轨道运行。   现在,观测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些行星围绕毕星团中的两颗恒星作轨道

科学家揭示恒星死亡过程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类日恒星在即将走到生命终点时,会变得异常绚丽。一个最佳例子就是NGC 2392,科学家昵称它为“爱斯基摩星云”。而前不久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这团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恒星可能还有个看不见的伙伴。   NGC 2392是一颗距地

婴儿恒星“发脾气”喷出伽马射线

  阿根廷天文学家首次目睹了一颗婴儿恒星爆发出高能伽马射线,这一发现证明,年龄不足1000万岁的低质量金牛座T星可发射伽马射线,这是迄今已知能量最高的光辐射。这一最新发现有助加深科学家们对恒星和行星系统形成早期的理解。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天文学家艾格

NOIRLab发布迄今发现最大恒星清晰图像

当地时间8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OIRLab)发布的图片显示,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蜘蛛星云”中心的这颗恒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恒星。在Zorro成像仪和智利直径为8.1米长的双子座南望远镜的帮助下,天文学家们拍摄出了这颗恒星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图像。

科学家破解恒星“恻隐之心”

  小行星,不用担心。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T. Pyle (SSC)   恒星多久便会吃掉它们的“孩子”?几乎不会,这是递交到《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篇论文给出的答案。   由于供行星形成的、像煎饼一样的尘埃和气体原行星盘(如图所示)的扭矩(或引力牵引)所致,行星通

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

恒星鲸吞行星全过程首度“曝光”

一颗“吞噬行星”的恒星,被科学家逮个正着。《自然》杂志3日发表的天文学报告中,科学家报道了一颗行星或被宿主星“吞噬”的过程。这一发现为行星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新知,有助于确定行星在恒星演化下的命运。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它们会膨胀成巨星,理论预测这类巨星会吞食附近绕转的行星。然而,人们之前从未观测到这个过

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取得进展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原子气体与分子气体的转换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驱动源是研究难点。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以及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合作,结合FAST HI谱线数据与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分子谱线数据,利用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基线校准算法,在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中

一颗特殊恒星的“寻亲”之旅

理论研究曾预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以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然而,遗憾的是,天文学家此前从未在观测上予以证实。  这次,我国天文学家找到了此类恒星曾经存在的“实锤”!6月7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获取的海量恒星光谱数

独特双星系统解开脉动恒星之谜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天文学上精确测定恒星和星系的距离长期以来一直是让天文学家们困扰的难题,除去三角视差等经典方法,有一类特殊的天体,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量天尺”。这就是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和太阳不同,造父变星会按照一定的周期规律性地变亮再变暗,周

黑洞撕碎恒星-潮汐瓦解事件再现

科技日报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和《自然·天文学》杂志最近共同发表论文,报道了一次极其罕见的天文学奇观——潮汐瓦解事件(TDE)的观测结果,同时探测到有物质喷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黑洞中“飞奔”而出。潮汐瓦解事件是指当一颗恒星被一颗特大质量黑洞撕裂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该发现将能提升人

科学家揭秘宇宙中恒星总数

大约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们原先预想数量的3倍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12月1日告诉大家,宇宙中恒星的数量至少达到了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们原先预想数量的3倍。  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在夏威夷一天象中心潜心观测两年后发现,在银

新观测刷新恒星锂元素丰度纪录

  1月22日电,锂元素是宇宙大爆炸核合成产生的三种轻元素之一,它们的丰度是探知大爆炸之后几秒钟内宇宙物理状况的最可靠途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研究团队与日本天文学家合作,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及其后续观测发现了一批锂元素含量异常超高的贫金属星,对经典小质量恒星演化模型提出了

最新样本库助力大质量恒星演化研究

据国家天文台消息,国家天文台南美观测站袁敬华博士带领的国际团队基于多波段巡天数据,证认出的463例高可信度大质量无星团块候选体。 大质量恒星是宇宙空间中电离辐射和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贡献者,在星际介质物理与化学演化、星团与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诞生过程谜团重重。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大质

最新研究发现恒星之间可能存在“虫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虫洞”是广义相对论中出现的概念,是指宇宙中一种奇特的天体。尽管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但科学家预测它以时空端点之间的捷径形式而存在,并想像虫洞连接着空洞的太空区域。然而,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虫洞可能存在于遥远的恒星之间。它们并非是空隧道,虫洞中包含着接近

反物质恒星或是破解谜题的关键

  反物质和正物质的质量和电荷数是一样的,但电荷的符号不一样,是相反的。通常,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反物质则是正常物质的镜像,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李祖豪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来,科学家渴望能够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蛛丝马迹。近日,据媒体报道,根据国际空间

物依稀为贵,这些恒星为何多点锂?

茫茫宇宙之中,似乎有极少数的小质量恒星不知道从什么神秘的地方得到了一些多余的锂元素,使自己成为了极其稀有但却非常重要的一类恒星——锂超丰恒星。最近中日天文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斯巴鲁望远镜(Subaru)合作发现了其中的十二颗。这些小质量的锂超丰恒星着实给理论学家出了个难题。物以稀为

星震学探测恒星内部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一颗约3倍太阳质量的主序星KIC 10526294的星震学数据,探测了恒星对流超射和内部化学丰度结构,意味着我国天文工作者在星震学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方面获得重要进展,为恒星对流和湍流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结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星震学是当前恒

研究发现恒星形成反馈的特殊结构

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可以被观测到的动力学现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气泡(molecular 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馈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这对星际介质的演化至关重要。 近日,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IRAM 30米和JCMT望远镜对金

曝黑洞吞噬恒星过程-星球瞬间“撕碎消失”

天文学家近日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   据外媒24日报道,天文学家近日首次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这被认为是目前宇宙最神秘、最震撼的情景。照片中的黑洞仿佛魔鬼一般,一颗接近它的恒星瞬间被撕碎变成发光等离子体后消失无形。   报道介绍说,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它就像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