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二氧化碳观测有了立体网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940.shtm......阅读全文

连年下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新数据发表

有机碳沉降量与排放量和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课题组供图近日,《大气环境》刊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月鹏团队新成果。博士生曹静基于北京郊区137个雨水样品的测试数据,系统分析了水溶性有机碳(DOC)湿沉降的时间演变趋势及其与有机碳(OC)排放的关系。“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所引起的

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交叉研究探索冻雨形成过程

  冻雨是冬春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中等地山区。冻雨在大气中以过冷水的形式存在,与低于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对航空运输、输电线路、通讯设备和农林产业等危害较大。  雨滴在温度低于0℃的大气中保持过冷状态(而不结冰)是冻雨的本质特征。以往研究认为冻雨不结冰的原因是缺乏冰核。事实

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交叉研究探索冻雨形成过程

    冻雨形成过程示意图。(背景为衡山冻雨照片,课题组供图)           近日,《大气环境》刊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兴宇和研究员潘月鹏合作成果。研究者探索了化学成分对冻雨形成过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期快摸波列的形成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

大气物理[学]的定义

中文名称大气物理[学]英文名称atmospheric physics定  义研究大气的物理属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二级学科)

大气所组织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项目社会实践活动

  在北京市重点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彩霞申请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类项目于10月26日至27日开展了系列活动。此次社会实践得到了大气所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鼎力相助。   26日上午,大气所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一行30余人,先到北京市避雷装置安

低层大气极端事件影响中高层大气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向覆盖中低纬度,东西方向横跨四个时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以及漫长海岸线,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我国上空高层大气扰动受剧烈天气事件、地形变化强迫、上下大气层耦合等多重影响的独特特性,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全天空气辉成像仪是

我国大气汞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中国大气汞质量平衡

  汞是通过大气传输的全球性污染物。我国是汞排放大国,在全球汞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大气汞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无法为履行国际汞公约和开展汞污染防控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我国汞污染特征、环境过程及减排技术原理”建立了新一

中层大气物理学定义

中文名称中层大气物理学英文名称middle atmospheric physics定  义研究中层大气的结构、成分、状态和其中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二级学科)

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lea

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 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

大气物理所成立青年科学家实验室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和研究所“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切实加强对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为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激励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思想品德水平、善于把

海洋—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研究获进展

5月10日,《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海洋—大气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研究重要进展文章。这篇前瞻性论文汇集了33位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塑料污染方面的国际专家的成果和观点,强调了将海洋—大气传输纳入整个塑料循环研究的重要性。全球微塑料循环过程及通量        华东师大供图大气中微(纳米)塑料运输和

大气所关于热穹顶环流的研究获进展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强降水、干旱等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场强劲的热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区温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热穹顶”是此次高温中的关键大气环流。热穹顶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在一定时间内停滞不动,高压像罩子一样把热空气盖在热浪

大气所在闪电发展传输物理特征和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自然界中的闪电通常发生于强烈起电的雷暴云内或云与大地之间,起始于所谓的“先导”过程的发展和传播。先导以击穿空气的形式为随后强烈的闪电放电过程提供电离通道,其发展传输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是闪电物理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由于闪电具有的瞬时性和随机性,以及先导快速传播过程的微弱光辐射和电磁辐射,对先导的探测存

低层大气极端事件影响中高层大气机制获进展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向覆盖了中低纬度,东西方向横跨4个时区,并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还拥有漫长海岸线,在世界上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造就了我国上空高层大气扰动受剧烈天气事件、地形变化强迫、上下大气层耦合等多重影响的独特特性,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全

南亚大气吸光性有机气溶胶研究获进展

  亚地区大气污染严重,是全球气溶胶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这些污染物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可以随大气环流输送到周边地区。已有研究表明,南亚是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区域,影响了高原的大气质量,也给“亚洲水塔”的水资源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南亚气溶胶的源区排放特征是理

大气所关于中国西南干旱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最近十年,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极端干旱频发的态势,对当地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图1)。西南干旱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的王林与研究员陈文、黄刚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周文在揭示西南干旱特征、成因和干旱化趋势预估中取得系列研

大气硝酸盐沉降及其源解析研究获进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和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氮氧化物(NOx)逐渐增加。NOx促进大气中颗粒物和臭氧的生成,进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此外,NOx排放使大气氮沉降量随之上升,过量的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为遏制大气污染,我国实施了

青藏高原背景大气气溶胶研究取得进展

  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即大气气溶胶,已显著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及相关联的大气动力与热力属性,成为目前评估气候变化的最不确定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不确定性源于人类对背景大气气溶胶源排放、转化过程及其与云-降水相互作用过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发育有全球最

新疆生地所干旱区大气活性氮研究取得进展

  氮素是蛋白质、核酸、叶绿素及其他关键有机分子的基本组成元素。作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氮素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活性氮却很活跃,进入大气后形成的氮化物的过度积累能带来烟雾和酸雨,破

大气所在氨气浓度观测和干沉降研究中取得进展

  氨气是大气中最主要的碱性气体,在气溶胶成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引发重霾污染和过量氮沉降的关键前体物。氨来源复杂且在大气中相态转化多变,我国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尚未对氨排放进行有效管控,是一种非约束性污染物。过去十几年,卫星观测到全球主要农业区的氨气柱浓度呈现上升趋势,但近地面氨气观测资料在区域尺

大气化学的研究内容

大气化学主要研究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中主要成分和微量成分的组成、含量、起源和演化等问题。大气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中主要成分和微量成分的组成、含量、起源和演化等问题(见地球大气演化)。主要包括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和气溶胶的源、汇和循环,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对流层空气

大气所研究发现季风减弱导致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增加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员和李建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与东亚季风活动的年代际减弱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被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Vol. 5, p.449-450, 2012)杂志的“新闻与观点(News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立项研究东亚夏季风变化规律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候变化与应对”专项批准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文任首席科学家,带领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组成的

研究成功构建全球变网格大气物理化学耦合模拟框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纯教授带领的大气科学先进计算实验室(LACAR)成功构建了全球变网格大气物理化学耦合模拟框架,并以大气沙尘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以“Simulating Atmospheric Dust With a Global Variable‐Resolution Model

高光谱成像在大气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高光谱成像具有非常高的光谱分辨率它不仅可以探测到常规成像更精细的被探测物的信息,而且也能探侧到大气吸收特征。  大气的分子和粒子的成份在反射光谱波段反映非常的强烈能够被高光谱仪器监测到。云盖制图,云顶高度和云层状态参数估算,大气水汽含量与分布估算,气溶胶含量估计以及大气光学特性评价等是高光谱成像

合肥研究院大气过氧自由基测量技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张为俊课题组,在化学放大法用于大气过氧自由基测量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ving water vapor interference in peroxy radical chemical amplification wit

火星土壤大气界面的卤素分布与迁移循环研究获进展

  火星土壤是火星壳与火星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带,记录了火星表面复杂的地质环境过程。火星就位探测任务获得了火星不同着陆区中土壤、尘埃、沙丘、岩石等地质目标中的溴(Br)、氯(Cl)、硫(S)含量数据。但这些元素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指示着怎样的环境演化过程,仍需进一步限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

地球热层大气NO红外辐射通量变化规律研究获进展

  近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礼等利用TIMED大气观测卫星上搭载的宽带辐射计(SABER)所探测的全球一氧化氮(NO)红外辐射通量数据(时间:2002年至2017年,高度:100km至280km),系统分析了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对热层NO红外辐射通量全球分布和时空变化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