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吃”边睡,驯鹿适应北极极昼极夜

北极的夏季和冬季是没有明暗循环的极昼与极夜,这些季节差异如何影响驯鹿的生物节律呢? 现在,科学家发现,驯鹿会通过反刍时间长短适应这种季节差异带来的压力。其反刍时间越长,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就越短,这可能有助于驯鹿在夏季获得足够的睡眠,因为夏季食物充足,驯鹿几乎全天候进食,并为漫长而食物稀少的冬季做准备。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此前的研究表明,在冬季和夏季,北极驯鹿没有表现出昼夜节律的行为节奏,尽管它们在有明暗循环的春分和秋分的白天更活跃,但尚不清楚这些季节差异是否影响了驯鹿睡眠的程度和质量。 为了研究季节性明暗周期对驯鹿睡眠模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秋分、夏至和冬至期间对挪威特罗姆瑟(北纬69°)的欧亚苔原驯鹿进行了无创脑电图测量和分析。这些驯鹿都是成年母鹿,属于挪威北极大学圈养驯鹿群。实验在室内进行,有照明控制、不限量食物,并恒温。 他们发现,驯鹿在冬季、夏季和秋季的睡眠时间大致相同,尽管它们在夏季更加活跃......阅读全文

我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的研究

 2008年12月余万霰在南极考察   在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现场计划中,有一个健康检查项目非常醒目,即“中国赴南极考察队员生物钟基因及若干生物节律检测及研究意义”。这项由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余万霰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首次在南极考察队员中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与研究。     特殊

来自南极的公开课:科学家与中小学生“网聊”

  1月31日,青岛中小学生在网络公开课上与南极科考队员“面对面”。  本报青岛1月31日讯(记者 孙军)与身处南极的科学家“面对面”是怎样一种体验?今天,青岛同安路小学、基隆路小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的150名中小学生就上了这样一堂课。  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国家海洋局青岛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

南极冰盖之巅天文观测探秘

   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在昆仑站天文区安装、调试和维护天文台址监测设备和天文观测设备,调查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天文观测条件并开展天文观测。记者跟随他们,深入了解了工作情况。  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位于南纬80度,海拔超过4000米。在这里,极夜可提供连续数月不间断的观测,

最大动物基因组图谱——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破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41.shtm   ? Cell官网截图。黄海水产研究所供图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通过论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46.shtm近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2025-2035)》论证会在上海召开。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宏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要领导、论证会专家、各参

“小小虾米”不是虾--“海上金矿”苦寒来

  它体长3-5厘米,体重通常不超过2克,却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多的动物。如果把它们放一起称重,那将比全世界人类的总重量还大!  它生活在南极,是南极洲生态系统里的关键物种,是鲸鱼、海豹、海狗、企鹅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它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金矿”的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 黄海水产研究

研究发现北极海底生物会受人造光影响

  根据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北极海底200米处的海洋生物,会受到船只上人造光的干扰。这项发现意味着在极夜期间,人造光会影响种群调查,进而对可持续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鱼类和浮游动物,本来依靠自然光调整自身行为和迁徙模式,无论是喜光的还是不喜光的海洋生物,因人造光会扰乱海洋生物

连线中科院科考人员桑鹏:此次南极科考不同以往

           科研人员桑鹏在南极开展科考工作。受访者供图 “双龙奔腾探南极,雪地科考竖红旗。”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踏上南极科考征途,参与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12月13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连线正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科考任务的实验师桑鹏,获知现场

欧阳自远透露10年内我国将建成月球天文台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中国科技馆进行讲座时透露,嫦娥三号将在西昌进行发射,着陆器上放置了7套仪器,其中包括一台天文望远镜,用它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尚属世界首次。  负责该望远镜研制的研究员魏建彦告诉记者,此望远镜暂时命名为紫外望远镜,作为我国未来建立月球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通过论证

  近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2025-2035)》论证会在上海召开。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宏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要领导、论证会专家、各参编单位代表共计6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会议。  论证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

Science:驯鹿适应北极环境分子机制

  6月21日,Science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创新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揭示的驯鹿适应北极环境分子机制。该研究结果使人们对极地动物的适应性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维生素D对钙沉积影响、生物钟调控治疗人类睡眠障碍等一些人类健康问题的

我国南极中山站首台光学望远镜“进驻”

  经过十几天艰苦的安装调试,“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BSST)日前在我国南极中山站正式实现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员专注利用,将极大地弥补我国在南极地区开展太阳系外行星搜寻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极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姜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了解,BSST由中科院国

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载人登月如何开展?

  中国探月工程总师详解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载人登月如何开展?中俄两国9日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未来月球科研站将如何建设?预期将完成哪些科研目标?载人登月又将如何开展?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详实梳理了相关构想。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

中国探月新动作,四期计划如何进展?

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四期。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目前进展如何?具体将如何实施?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还有哪些计划?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深入解读。

治疗儿童脑瘤的相关介绍

  1、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  (1)尽可能全部切除肿瘤  (2)对不能全切者,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以解除对颅内重要结构的压迫,包括恢复正常极夜循环、缓解露内高压等,同时为后期放疗、化疗创造条件。  (3)对切除的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  2、放射治疗  手术以后的常规辅助治疗。主要用

中国科大对南极望远镜远程控制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坚课题组针对南极望远镜开发的自主观测和远程控制系统,形成对恶劣条件下观测设备的高效控制,适用于各种科研设备,构建了自主观测和远程控制框架,并进行了推广应用,特别是部署在南极的观测设备,极大地提高其观测效能。   南

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中国航天人的时间表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徐徐展开。从2024年到2030年前,几乎每一年都能留下中国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足迹线,月亮很圆、很耀眼,中国人巡天探宇的脚步很忙、很勇敢,以前“人攀明月不可得”,现在“踏月凌天探星河”,高不可攀的明月将是我们叩问苍穹的下一站。  “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始料不及

髯海豹 北冰洋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

全球变暖催生新航线-地球“变小”南北极两重天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北极是陆地包围着海洋——北冰洋,南极是海洋包围着陆地——南极洲。寒冷干燥是极地的特色,冰天雪地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全天阳光普照没有夜晚,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绚丽多彩的极光犹如天宫燃放的焰火,能在瞬间把宁静的夜空映得通明;北极的夏天是南

刘嘉麒:极地科考-造福人类

极地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也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考察正在执行第三十一次南极科考任务途中的中国“

德国专家经过常年监测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在缩小

  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气象专家和大气化学家经过长期的常年监测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在缩小。2006年冬天,南极臭氧层空洞达到最高纪录2700万平方公里,而2012年只有约1800万平方公里。依托德国诺伊迈尔III南极科考站,专家们测量到2012年在臭氧层空洞期的臭氧部分压力平均为

德国专家经过常年监测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在缩小

  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气象专家和大气化学家经过长期的常年监测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在缩小。2006年冬天,南极臭氧层空洞达到最高纪录2700万平方公里,而2012年只有约1800万平方公里。依托德国诺伊迈尔III南极科考站,专家们测量到2012年在臭氧层空洞期的臭氧部分压力平均为

神秘月球南极,藏有多少奥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00.shtm 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通讯员毛祺颖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 23日,印度发

2070年南极将会是什么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图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为的气候变化正在给我们的星球带来无数的变化。现状让许多人感到迷惑,因为每天都会出现新的物种灭绝和气候变化带来威胁的消息。如果你不是科学家,就很难知道该怎么做。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正试图改变这一切,希望帮助人们描绘出南极的未来。  他们的新论文发表在近日的《自然》(Nature)杂

人类为何对月球南极如此着迷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按照原定计划,“月球-25”号将在月球南极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附近软着陆。  正当人们认为登陆月球南极无望时,事情很快出现“反转”。8月23日,印度发射的“月船3号”探测器

中国自主研制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在南极投入运行

  从中国科大获悉,由该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及其合作者,根据不同红外探测器的特点,进行了多个版本的设计和测试,解决了微弱信号探测,高增益灵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等关键技术,首先完成为基于InSb探测器完成了J,H,K波段的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并完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4月8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圆满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

我国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连续监测银河系

  我国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成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安装在昆仑站,目前已可以通过卫星通讯进行远程遥控,实现全自动、连续监测银河系内的上亿颗恒星,并能够用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   据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晖介绍,我国计划在昆仑站安装3台“南极巡

冬季成熟的ENSO事件可滞后影响次年冬季的平流层环流

  已有的研究表明,ENSO海温可通过调制热带外对流层环流异常,显著影响热带外行星波活动的上传,从而造成热带外平流层极涡在El Niño/La Niña 冬季异常偏弱/偏强、极夜急流也异常偏弱/偏强。 在ENSO衰减年的春到夏季,ENSO可对中低纬度的对流层环流产生显著的滞后影响,从而使得ENSO可

李航:南极科考的700个日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36.shtm 冰雪覆盖、极端寒冷——在南极这片人迹罕至的冰封大陆上,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对“90后”博士李航来说,南极却像是“世界尽头的家”。从2014年到2020年,他参加了中国第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