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植物园完成泰国新生代化石植物群第一次联合考察

1月16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泰国清迈大学在泰国北部开展科学考察工作。长期以来,热带亚洲被认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源头。热带亚洲的新生代植物化石记录对于探索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至关重要,但由于植被覆盖较大和古植物学研究基础薄弱的原因,产自热带亚洲的新生代化石非常少。此次,科考团队在泰国清迈府、达府、南邦府、南奔府的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开展工作,在渐新世-上新世地层中采集了保存精美的植物化石300余号、孢粉样品50余号,其中包括重要的植物类群,如龙脑香科、豆科、壳斗科、杧果属等。团队还考察了泰国北部各种典型植被,了解其对应的生态环境。此次科考有助于全面了解泰国北部新生代植物化石埋藏情况。......阅读全文

英国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最古老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一块历经3.2亿年岁月洗礼的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博士生赫瑟林顿说,他在观察牛津大学标本馆中来自古代雨林的土壤化石时,发现其中包含的植物根尖中存在这些干细胞。这块化石将3.2亿年前还在生

英国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最古老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一块历经3.2亿年岁月洗礼的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博士生赫瑟林顿说,他在观察牛津大学标本馆中来自古代雨林的土壤化石时,发现其中包含的植物根尖中存在这些干细胞。这块化石将3.2亿年前还在生长

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团队发现树蕨类活化石桫椤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等于广州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这是首次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  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的时间还早,恐龙灭绝后,桫椤独存。桫椤属植物是现今发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 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     本报讯(记者 屈畅)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获悉,古生物学者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获悉,古生物学者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拥有者有着群居的特性。  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介绍,山东省郯城县李庄恐龙足迹化石群发现于山东马陵山,这座

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从新元古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广泛分布

研究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果实化石

  被子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植物群之一。离开被子植物,人们便无法生存。被子植物的来源和历史是植物系统学家关注的重点,而厘清相关问题,离不开化石证据。这解释了为什么古植物学家在努力寻找历史上的第一朵花。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在《生物系统》(Biosis: Biologi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获新生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获新生    2021年10月回归到原生地的崖柏 郭泉水摄    2021年11月回归崖柏的果实 郭泉水摄    2021年11月回归崖柏在野外结实 黄吉兰摄    2021年11月崖柏种子 黄吉兰摄  这是一种被发现后又“绝迹”100多年的恐龙时代的孑遗植物。  崖柏,柏

《中国化石裸子植物》:追溯中国古植物的演化

  科学的进化理论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化石材料的积累和研究又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证。古植物学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追溯植物界的演化历史。古植物学是生物学和地质学彼此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科学,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从生物学角度看,古植物学研究是重建地球表面植物界系统发育史的重要途径,可以重现

植物激素影响人类肠道菌群

  一碗沙拉里不仅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植物激素。近日,科学家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和细胞可能会对这些植物激素产生反应,甚至产生相似的分子。在发表于《植物科学趋势》杂志的文章中,法国研究人员探讨了植物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我们知道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疾病息息相关,这些生物可以合成植物激素影响人类,

广州新发现珍贵树蕨类活化石桫椤群

  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和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专业人员近日在广州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郁郁葱葱、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据悉,这是首次在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 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出

北美首次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果实化石

    左图系一块岩石上的六颗墨西哥迪尔切果,右图系其中一个果实的放大照。(王鑫供图)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在《生物系统》期刊发表论文,报道了墨西哥的侏罗纪被子植物果实。“这是可以确认的被子植物化石首次在北美大陆闪亮登场,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独立研究北美的早期被子植物果实化石。

《科学》:化石证实菊科植物起源于南美

  阿根廷科学家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发现,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有4750万年历史的化石植物属于菊科,为菊科植物起源于南美的学说提供了证据。  菊科是开花植物中品种最多、多样性最丰富的一科,包括约2.3万种植物,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菊花、向日葵、蒲公英等许

《中国化石植物志》系列丛书完成出版

  近日,《中国化石植物志》系列丛书第四卷《中国化石被子植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化石植物志》系列丛书至此全部完成出版。  该丛书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审崔金钟主编,历经10年编写完成,对近一个世纪发现于我国的化石植物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可为古植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领域研究人

内蒙古“植物庞贝城”发现种子植物的姊妹类群

  种子植物是一类具有维管组织且能够用种子繁殖的植物,一般认为是由蕨类植物经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在内蒙古乌海“植物庞贝城”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瓢叶目植物化石,确认了它具有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方式,同时又具有种子植物的木材结构,是种子植

清江生物群的发掘:破解生物进化谜团的化石宝库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至此,地处中国宜昌长阳地区,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纱,成为进化古

重庆云阳世界级恐龙化石群又有新发现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获悉,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世界级恐龙化石群“云阳恐龙化石群”化石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化石连续分布长度延长至15公里,在化石数量、化石门类、骨骼类型等方面也取得新突破。  云阳普安恐龙化石群发现于2015年,是一个世界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群,因具备涵盖完整侏罗

植物所等在活化石植物分子进化速率研究中获进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遗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态特征的现存生物。这类生物通常有较低的分类多样性和孤立的系统位置,且通常濒临灭绝或者亟需保护。然而,目前对活化石,特别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进化和生态特性仍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等以起源于白垩纪的活化石植物——领春木科(Eupteleac

植物所等在活化石植物分子进化速率研究中获进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遗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态特征的现存生物。这类生物通常有较低的分类多样性和孤立的系统位置,且通常濒临灭绝或者亟需保护。然而,目前对活化石,特别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进化和生态特性仍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等以起源于白垩纪的活化石植物——领春木科(Eupteleac

昆明植物所在灭绝类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植物化石是地质时期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整体或部分的实体或印痕。作为直接证据,植物化石在探讨植物起源、演化以及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类群的研究,可以较好地揭示植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存在和演变。  椿榆属(Cedrelospermum)是榆科(Ulmaceae)的

PNAS:从基因到植物微生物群

像人类和动物一样,植物也有微生物群。一个由芝加哥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包括INRAE,研究了一种植物物种内的遗传变异是否控制其叶片微生物群的组成。研究人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四个地点的实验装置中种植了3万多株植物,以分析一株模型植物的200个基因型的叶片微生物群的变异和繁殖成功率(通过种子产量估计)。7

昆明植物所等发表16个新分类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经典分类与植物多样性团队研究员税玉民课题组在我国西南边境以及越南北部开展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与当地的保护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该课题组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与大围山、文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永德大雪山、南滚河、老山、古林箐等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

单籽豆化石揭示西藏曾是北半球植物交流枢纽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豆科一个灭绝属,在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关键地区(如青藏高原)化石记录的缺乏,使得对于该属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古生态研究组长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古植物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伦坡拉盆地上始新统牛堡组发现

2.5亿年前化石揭示植物“爱睡觉”的原因

16日从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获悉,冯卓团队利用一种独特的昆虫咬蚀结构巧妙证实了化石植物存在感夜性(叶片白天展开,夜晚合拢或下垂),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时间推到了2.5亿年前,并提出植物叶片的“睡眠运动”可能在不同植物支系中存在多次独立起源,代表了一种趋同演化的结果。 有些植物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即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银杏的种群进化历史

  活化石类群起源古老,往往一个支系仅现存一个物种,形态性状保守,现存分布范围狭窄,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达尔文认为活化石是研究物种灭绝、竞争、适应性等进化生物学核心问题的绝佳体系。银杏(Ginkgo biloba L.)是著名的活化石森林树种,其祖先起源于2.45亿年前。尽管经历了地质历史时期的

辽西化石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关键证据

  目前为止符合严格定义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在全球范围内仅有8属10种,而中国辽宁西部和周边地区发现的就占了7属9种,分别命名为梁氏朝阳序、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中华果、始花古果、中华施氏果、迪拉丽花、中华星学花、道虎沟太阳花。这些产自早白垩世到侏罗纪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们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  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历史。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西方古植物学家长期持有的观点是:白垩

化石“钥匙”揭秘青藏高原古环境与植物交流之谜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团队近期在青藏高原南部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为解析羊蹄甲属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路线,了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沿地带的古环境提供了一把新“钥匙”。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古生物学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  红花羊蹄甲俗称“紫荆花”,是公众最熟悉

中国发现“南漳—远安动物群”早三叠世牙形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13.shtm

武汉植物园濒危植物残存居群数量性状遗传分化研究获进展

  自然选择以及遗传漂变是决定植物居群的遗传与表型分化的重要进化力量。在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中,自然选择(selection)以及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性表型性状分化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然而对于片断化分布的濒危物种而言,小且相互隔离的居群的数量性状如何响应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