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浓度CO2直接电解高效制CO,为工业废气中CO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CO2电解能够将烟道气等工业废气中的CO2转化为高值燃料和化学品,是颇具应用前景的负碳技术。当前,CO2电解研究通常使用纯CO2原料气,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道气等工业废气中CO2浓度较低。从烟道气中捕获和纯化CO2的能耗和投资成本较高,降低了CO2电解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低浓度CO2直接电解可显著降低获取高浓度CO2的分离纯化成本,但CO2浓度的降低使得高效CO2电解更具挑战性。因此,实现低CO2浓度条件下的高效CO2电解制燃料和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 该团队利用分子修饰策略构建了有效耦合CO2捕获和转化过程的反应微环境,实现了低浓度CO2的直接......阅读全文

电催化还原CO2的新型催化剂

  近年来,电催化还原CO2生成有经济价值的小分子产物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如何实现在较负的催化电压下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从而达到高催化产率的目标,一直是领域内的研究难点。日前,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环境友好催化过程研究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二维/零维的氧化铋纳米片/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Bi2O

新催化剂将CO2转化汽油效率提高千倍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论文中描述了他们发明的一种新催化剂,可通过增加化学反应中长链碳氢化合物的产量来将CO2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化学品,例如丙烷、丁烷或其他由碳和氢长链组成的碳氢化合物燃料。  这种新催化剂由元素钌(一种属于铂族的稀有过渡金属)组成,涂有一层薄薄的塑料。

多孔高分子材料捕获与转化二氧化碳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的动力学模拟与设计研究组(11T4组)学生谢勇、王婷婷等在邓伟侨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发出一种共轭微孔高分子材料,能够在常温常压下捕获可观的CO2,同时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环碳酸酯。该成果发表于最近出版的N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浓度CO2直接电解高效制CO,为工业废气中CO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CO2电解能够将烟道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浓度CO2直接电解高效制CO,为工业废气中CO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CO2电解能

新材料常温常压下捕获并转化二氧化碳

  核心提示:近日,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共轭微孔高分子材料,该材料能够在常温常压下捕获可观的CO2,同时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环碳酸酯。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伟侨带领团队,开发出一种共轭微孔高分子材料,该材料能够在常温常压下捕获可观的CO

NaS协同改性铁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高碳醇

  近日,大化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研究员、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在CO2加氢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Na-S协同改性铁催化剂,实现了CO2催化加氢直接合成高碳醇。  高碳醇(C2+OH)是合成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目前主要通过石油化工路线获得,该路

减碳有望!新型催化剂可将CO2转化成太阳能燃料

双碳政策的发布令大众更加关注碳排放的相关举动,除了利用氢能源等新能源来减碳排放外,还可通过利用二氧化碳达到减碳的环保目标。6月23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光催化剂结构,该结构在聚合物框架中包含孤立的单个铜原子,可从根本上提高催化剂将CO2转化成太阳能燃料的性能。目前该论文已经发表在《纳米研究》期刊上。

我所利用单原子催化剂实现CO2还原CC偶联制乙醇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11/t20231103_6915239.html   近日,我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黄延强研究员和张涛院士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合作,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二

我所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的新策略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402/t20240227_6995876.html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523组)汪国雄研究员和高敦峰研究员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安庆大教授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

捕获包被法检测抗体和捕获包被法检测抗体

   捕获包被法(亦称反向间接法)ELISA,首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以目前常用的IgM测定为例,因血清中针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IgM和IgG同时存在,则后者可搅扰IgM的测定。因此先将一切血清IgM(包括异性IgM和非特异性IgM)固定在固相上,在去除IgG后再测定特异性I

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李灿、博士李泽龙、博士生曲圆直等人在CO2催化加氢制备芳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串联式催化剂体系直接将CO2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芳烃。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焦耳》(Joule)上发表。  李灿团队长期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分解

基因捕获技术介绍

基因捕获技术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基因克隆方法之一。利用该技术建立的随机插入突变的突变体文库,可用于寻找、鉴定和研究大量未知功能和已知功能的活化基因,它是继自然突变、物理突变和化学突变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捕获载体是带有报告基因和/或选择标记基因的不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这些载体所带的基因只

大连化物所等利用单原子催化剂实现CO2还原CC偶联制乙醇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延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C-C偶联高选择性制乙醇。  利用可再生电力构筑CO2高效碳循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

新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汽油效率提高千倍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论文中描述了他们发明的一种新催化剂,可通过增加化学反应中长链碳氢化合物的产量来将CO2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化学品,例如丙烷、丁烷或其他由碳和氢长链组成的碳氢化合物燃料。  这种新催化剂由元素钌(一种属于铂族的稀有过渡金属)组成,涂有一层薄薄的塑料。

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将CO2转化为可用燃料

  当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设法应对增多的气候变化时,他们关注到罪魁祸首:二氧化碳(CO2)。发电厂和汽车引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 CO2 在大气中继续累积,加剧全球变暖。但是树木和其它植物只能慢慢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它转化为糖并储存能量。  来自美国能源部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和芝加哥伊利诺伊大

基因捕获的主要分类

根据报告基因在载体中的位置及报告基因激活表达的方式,基因捕获分为3种类型。增强子捕获载体基因捕获含有一个最小的启动子和翻译起始位点,当载体整合到顺式增强子元件附近时,此增强子将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 。对报告基因在体内表达的ES 细胞系插入位点进行克隆鉴定发现插入位置邻近编码序列。关于增强子捕获的诱变比

基因捕获的方法原理

基因捕获的方法酷似以报告基因为诱饵来捕获基因。其基本过程是将一含报告基因的DNA 载体随机插入基因组,从而产生内源基因失活突变,并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激活提示插入突变的存在,及突变内源基因表达特点。通过筛选得到的插入突变的ES 细胞克隆经囊胚注射转化为基因突变动物模型,进而分析表型来研究突变基因功能。

基因捕获技术的定义

基因捕获技术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基因克隆方法之一。利用该技术建立的随机插入突变的突变体文库,可用于寻找、鉴定和研究大量未知功能和已知功能的活化基因,它是继自然突变、物理突变和化学突变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捕获载体是带有报告基因和/或选择标记基因的不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这些载体所带的基因只

序列捕获之新品荟萃

  2009年,基因组定向捕获工具的出现,让外显子组的捕获成为可能。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外显子组测序比全基因组测序更有优势,特别是对罕见的单基因疾病。不仅仅是费用更低,数据的阐释也更为简单。因此,外显子组测序也在2010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突破。   数百篇已发表的文章,也证实了外显

捕获法知识点

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原理:先将针对IgM的二抗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测标本,其中IgM类抗体可被固相抗体捕获,再加入特异性抗原,其与固相上捕获的IgM抗体结合后,加入酶标记特异性抗原的抗体 ,形成固

基因捕获技术的概念

基因捕获技术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基因克隆方法之一。利用该技术建立的随机插入突变的突变体文库,可用于寻找、鉴定和研究大量未知功能和已知功能的活化基因,它是继自然突变、物理突变和化学突变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捕获载体是带有报告基因和/或选择标记基因的不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这些载体所带的基因只

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被开发,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李英宣课题组开发出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以《在铂负载镍基金属有机框架上运用双活性位点协同作用 实现热辅助红外光催化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该串联催化方案减少了二氧化碳分离、储存、运输和捕获介质再

变废为宝-二氧化碳竟能转化为甲醇?

  燃烧化石燃料后排放二氧化碳(CO2)是目前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电还原CO2得到甲醇等燃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潜在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电催化剂是制约能量转化效率以及经济性的关键。遗憾的是,目前在CO2到甲醇转化中仍缺少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

CO2培养箱的CO2控制相关介绍

  CO2 浓度探测可通过两种控制系统——红外传感器(IR)或热传导传感器(TC)进行测量。当二氧化碳培养箱的门被打开时,CO2从箱体内漏出,此时传感器就会探测到CO2浓度的降低,并做出及时的反应,重新注入CO2使其恢复到原先预设的水平。热传导传感器(TC)监控CO2浓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两个电热

美国科学家合成一种新催化剂可高效将CO2变身合成气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催化剂,能够在大尺度上将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研究人员称,使用这种催化剂大幅提高了转化效率,减少了催化反应中所使用的金、银等贵金属催化剂的用量,向温室气体产业化利用迈出了一大步。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讯》

Cu/TiO2催化剂实现CO2和H2O光热转化制烯烃研究取得进展

  人工光合作用能够将CO2和H2O转化为碳氢化合物,是实现碳循环的新途径。如何将CO2转化为低碳烯烃等高值化学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覃勇团队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种TiO2管限域的Cu单原子层团簇催化剂,实现了光热催化CO2和H2O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成果以Ph

中国科学家研发新材料助力二氧化碳减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日消息,该所邓伟侨研究员等人开发出一种共轭微孔高分子材料,首次实现在常温常压下捕获可观的二氧化碳,同时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环碳酸酯。   业内专家称,这将为困扰全世界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挪威巨资碳捕获项目搁浅

  曾被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誉为“国家登月计划”的挪威蒙斯塔德的精炼厂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项目日前搁浅。   挪威石油能源部长莫伊(Ola Borten Moe)称,政府将增加4亿克朗用于碳测试中心建设,并计划在另一个地点新建一家厂。他表示:“我担心大家

DNA天然荧光首次被“捕获”

  美国西北大学官网近日发布消息称,该校科学家开发的一种全新成像技术(SPLM)创造了新的“衍射极限”,其分辨率跨过10纳米“门槛”,达到6个纳米。研究团队还用该技术首次捕捉到DNA(脱氧核糖核酸)发出的天然荧光。  数十年来,教科书认定,活细胞内的DNA、RNA(核糖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自身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