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为何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

世界著名的大气气体监测站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西北角的肯纳乌克/格里姆角。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据世界卫生组织称,作为一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空气污染每年导致700万人死亡。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肺癌风险。那么,地球上还有原始的、纯粹的空气吗?4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称,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上空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空气,该区域是“真正原始的地方”。澳大利亚《对话》杂志报道称,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使用工业化学品和燃烧化石燃料不多,人为活动排放较少。但为何能成为地球上空气的一方净土,其形成原因一直是个谜。现在,一项发表在《Npj气候和大气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云和雨在净化大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星“看到”蜂窝状云层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固体颗粒或液滴被称为气溶胶。除了工业来源外,海浪中的盐分或风吹起的扬沙等自然因素也会导致气溶胶。南大洋上空的气溶胶水平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阅读全文

企鹅减少或影响南大洋铁循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18.shtm西班牙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帽带企鹅每年估计可循环521吨铁,但它们在南极的数量锐减或影响了南大洋的铁循环。这些企鹅现在循环的铁可能只有40年前的一半,因为其种群自1980年代以来因为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家发现南大洋酸化的“幕后推手”

  “坐在‘雪龙’号上就像坐在筛子上一样,上下左右前后一起摇晃。”南极科考队员这样描述自己“勇闯”西风带的经历。  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咆哮西风带”。  日前,科学家研究发现,这道进入南极必经的“鬼门关”,竟也是南

南大洋为何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

世界著名的大气气体监测站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西北角的肯纳乌克/格里姆角。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据世界卫生组织称,作为一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空气污染每年导致700万人死亡。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肺癌风险。那么,地球上还有原始的、纯粹的空气吗?4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科学家在

南大洋为何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作为一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空气污染每年导致700万人死亡。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肺癌风险。那么,地球上还有原始的、纯粹的空气吗?  4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称,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上空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空气,该区域是“

世界地图要修改了?南大洋将与四大洋平起平坐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日,在世界海洋日当天,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并正式承认南大洋为地球第五大洋。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表示,自从1915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开始绘制地图以来,已经确认了世界上有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从6月8日世界海洋

“大洋一号”在南大西洋发现热液区

记者今天从中国大洋协会获悉,当地时间11月1日凌晨,正在执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一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获取1.2吨多金属硫化物样品。这是我国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历史上,单次成功获得多金属硫化物样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获取样品类型最为丰富的作业之

南大洋上升流与南极气候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颜文课题组在南大洋上升流与南极气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博士研究生卢丽娟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郑旭峰教授为通讯作者,陈忠研究员、颜文研究员和高树基教授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研究揭示中尺度涡对南大洋极端温度的增强效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273.shtm

《气候学报》-杨小怡黄瑞新王东晓-南大洋气候变化研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杨小怡、黄瑞新、王东晓在《气候学报》(Journal of Climate,影响因子3.6)2007年7月号(20卷14期)发表了南大洋气候变化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南极平流层臭氧损耗与南大洋海表风应力在近20年的显著增强趋势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杨小怡是黄瑞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

“大洋一号”起航执行中国大洋26航次海试任务

     “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3月26日驶离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预计将于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中国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绍,这个航次预计历时380天,计划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岛,航次主要任务是在印度

“大洋一号”开始执行第22航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12月8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高亢的汽笛声,5600吨的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广州长洲码头起航,开始执行我国第22航次的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等出席欢送仪式。   “大洋一号”船长曹业政介绍,本航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务是

大洋海底首次发现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仅有化石,还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图片来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学快报》   在广阔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几乎没有生命迹象:没有鸟类,极少的鱼类,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见。但是研究人员日前报道,他们发现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宝: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来

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组对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提出新观点,南大洋食物网的重要物种——南极磷虾通过新避难所使南大洋主要栖息地快速升温和海冰减少呈现一定的恢复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  从100年前的Discovery航次远征南极时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启航

  7月31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航次主要任务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

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系统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2月20日电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

中国大洋54航次科考启动

   经自然资源部批准,为时255天、航程约22000海里的中国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18日正式启动。  记者18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向阳红10”船当日从舟山出发,赴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调查。本航次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总体实施,是统筹落实自然资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任务

我科学家在南大西洋发现五个热液区和多个热液异常区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的环球之旅,取得丰硕的科学成果。在南大西洋的正中央,大洋一号发现了多个新的热液区。  去年12月8日,“大洋一号”从广州出发,不久进入印度洋开始作业,并于今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接下来“大洋一号”进入南大西洋,并于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达巴西。  “大洋一号”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共建研究中心

  5月15日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由海洋国家实验室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CSIRO)共建的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将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市正式启用。  据悉,这是我国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海洋强国设立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心,将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资源,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开展

我国启动气候变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南大洋-印度洋海气过程对东亚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8月13日在青岛启动。本项目重点旨在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防范和减轻气候灾害。   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乔方利介绍,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影响中国气候的亚洲季风系统,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亚洲季

氨曲南

性状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引湿性。本品在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在水或甲醇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几乎不溶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中约含5mg的溶液,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26°至-32鉴别(1)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

氨曲南

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引湿性。本品在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在水或甲醇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几乎不溶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中约含5mg的溶液,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26°至-32。

“大洋一号”赴南海海试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大洋一号”船于10月18日驶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团岛码头,前往南海执行2013年“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任务,之后将赴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了解,此次海试共有12家科研单位、74名调查队员参加,海试计划为32天,11月18日抵达海南三亚。本次海

我国大洋钻探船北部母港启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68.shtm5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在鳌山湾畔揭牌。该码头是我国深海探测“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母港之一。大洋钻探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

大洋科考之旅:收获海底沉积物

  抓斗“吐”出样品。  海底沉积物。  经过近60个小时的持续作业,第四航段在南纬19度附近的南大西洋洋中脊完成了4条热液综合拖体测线。在海底摄像的帮助下,神秘的海底世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揭开海底的神秘面纱,看只是第一步,科学家的好奇心不会就此得到满足。海底究竟有什么宝

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起航

7月14日,承担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3”船从厦门出发,将先后前往西太平洋、东太平洋等区域开展为期约150天的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并开展深海大洋环境保护调查研究。 据了解,本航次任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五矿集

大洋科考朝夕迫---地球“体检”测井忙

测井,是要获得关于岩石密度、磁性和地震波速度等性质的“实地”资料。每一管上岸的岩芯都要经过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组的全面“体检”,但数据毕竟不够“原汁原味”。而且,岩芯回收率不可能是100%,数据资料总有缺失。所以,测井就是要回到“案发现场”,让科学家对这一站位的地质状况和岩石性质有更全面了解。

中国确定以《诗经》命名大洋海底地名

  近日,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方案通过专家审议,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成为大洋海底地名命名体系,并以《风》、《雅》、《颂》为主线进行命名,国际海底的命名方式显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对新发现海底地形、地名的命名,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塑造国家形象及

“蛟龙号”首潜大西洋--创造九天九潜新纪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72.shtm记者近日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中国大洋83航次科考队员正随“深海一号”船在大西洋进行科考作业。中国大洋83航次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