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泻大学副校长西村伸也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9月7日上午,日本新泻大学副校长西村伸也一行四人访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与该所领导、有关科研人员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热情接待了西村伸也一行。 座谈会上,杨群介绍了研究所的机构设置、研究领域等基本情况。西村伸也介绍了新泻大学的简况及与国内高校和研究所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情况。随后,双方等就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等事宜进行了交流并深入交换了意见。 座谈结束后,西村伸也一行参观了南京古生物所园区及标本馆和博物馆。 ......阅读全文

生物物理所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STAT6对N4位点DNA的识别机制,解决了过去10多年来一直没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研究工作主要由生物物理所刘志杰课题组博士生李静和美国UCLA程根宏

雷鸣博士访问生物物理所

报告现场   7月19日下午,应张荣光研究员的邀请,国家蛋白质科学(上海)研究中心主任雷鸣博士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9501会议室做了题为Structural Studies of MLL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Complexes的精彩学

成都生物所开发新型生物信息学软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472859.shtm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尤其是非模式动物)全基因组数据(WGS)获取变得简单、便宜,这使得数据库中全基因组数据量呈指数态势增长。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往往同时包含

成都生物所微生物除臭菌剂获ZL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发的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目前,针对畜禽粪便恶臭脱除研究可分为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两大方面,化学除臭应用范围小且易引起二次污染。生物除臭能持久消除恶臭,无二次污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成为恶臭控制的研究热点。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针对畜禽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司法鉴定所揭牌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84.shtm7月20日上午,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司法鉴定机构揭牌,标志着青海省首家动植物损害鉴定机构继今年2月份获准司法鉴定许可后迈入新阶段。青海省司法厅副厅长潘志刚、司法鉴定管理局

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落户微生物所

  在近日召开的第12届国际菌种保藏大会上,经过大会专家委员会评审并经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理事会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s, WDCM)新的主持单位。   W

Stanley-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并与该所在宁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官员和选举委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研究所所长杨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及其众多

技术生物所:为小麦穿上纳米“雨衣”

   日前,中科院技术生物所研究员吴丽芳课题组以经过修饰的天然纳米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抗小麦穗发芽防护剂,可替代化学农药防控穗发芽。该成果对提高小麦品质和减少化学农药的环境释放具有重要意义,已被美国化学会绿色化学领域核心期刊《可持续化学与工程》接收发表。 小麦穗发芽作为世界性的农业问题,不

微生物所国际评估工作完成

  12月8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组织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的10位专家对微生物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诊断性评估,专家组组长由美国杜克大学王小凡教授、德国马普Rudolf K. Thauer教授担任。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副秘书长兼发展规划局局长潘教峰、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

技术生物所揭示受控化肥迁移机理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在受控化肥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课题组观察到了受控化肥中的氮素-助剂-水等复杂体系自组装三维纳米网络结构,探索了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在受控化肥自组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氮素受控迁移的机理。相关研究文章在《自然》集团新刊《科学报告》上在线

理化所:开发出痕量生物分子“捕手”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团队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鑫淼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具有亲水/疏水异质纳米孔的聚合物微球。该微球能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选择性吸附生物分子,进而从复杂样品中高效地分离出痕量的糖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中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调研微生物所、半导体所

   1月26日、27日,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率队前往微生物所、半导体所开展了工作调研。调研中,白春礼与两个研究所恳切交流了“率先行动”计划的各项改革措施,并对广大科研人员提出了殷切希望。  白春礼指出:“希望研究所、科研人员站在国家层面,思考如何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应该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公众科学日,来天津工业生物所探寻生物技术奥秘

5月23日,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举行了以“百年复兴路 科学正当时”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活动。500余位社会公众走进研究所,在丰富的科学体验中探求生物技术奥秘。 各项创意科学实验得到了参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用盐、洗洁精、酒精等生活中常见用品,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缅甸发现提林琥珀生物群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多次对缅甸琥珀矿进行地质考察。日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英国、法国和印度等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中部马圭省提林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地球生物学”专题系列报告

  6月7日至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地球生物学”专题报告在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南京古生物所和南京大学等的40余位研究生和相关专家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采用1小时报告和30分钟交流的方式,让与会者充分参与地球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举办生物计算设计沟通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78.shtm

南京古生物所“蓝田生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研究员等人对产自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纪的“蓝田生物群”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这一特殊埋藏的生物群为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带来了新的启示。   研究发现,微体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大冰期结束后迅速演化出宏体形态, 它们底栖固着生活在较深水的安静环境中;早期

广东微生物所“双喜临门”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日前传来喜讯,由该所领衔承担的两项科研项目——《包装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和消毒副产物溴酸盐控制新技术》与《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共享利用》双双通过公示,在即将召开的广东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将被授予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包装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和消毒副产物

成都生物所酵母耐热基因研究获进展

  第二代燃料乙醇具有清洁、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等诸多优点,有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缓解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目前各国研究的热点。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低成本酶解是纤维素乙醇能否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广泛使用的同步糖化发酵方式(SSF),能使糖化和发酵在时

成都生物所研究发现动物也有“面子”问题

非洲爪蟾  雄性之间竞争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得资源、领地、配偶,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成功交配,以繁殖后代。雄性之间的竞争往往伴随着高能量消耗和被天敌捕食的巨大风险。然而,雄性是否能获得配偶,最终决定权却掌握在雌性手中。因此,可以推测的是:雌性的存在与否以及雌性对雄性的态度有可能影响雄性之

生物所专家揭秘植物初期发育生长奥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荣峰科研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乙烯与环境信号光相互作用调控植物下胚轴生长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12日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版(PLoSGenetics)》杂志上。  据黄荣峰介绍,外界环境和植物激素相互作用,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衰老。万物生长靠

计算生物学所量化生物学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量化生物学平台(Omics Core)正式投入运行。平台配备有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系统和相关仪器设备,该测序系统将文库DNA/cDNA片段附着到特殊处理的光学透明玻璃表面(即Flow cell),并采用可逆终止法边

南京古生物所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主持完成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该研究为宏体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该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现代古生物

成都生物所高负荷混合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研究获进展

  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技术,在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缓解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已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技术层面,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原料、低负荷厌氧发酵难以获得较高的原料产气率和池容产气率,从而限制了生物燃气工程的经济

微生物所开发出微生物可控进化新方法

  胁迫抗性是工业微生物的重要属性之一。微生物的胁迫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生理性状,单基因改造方法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而针对多基因的化学/物理诱变、转录因子改造等方法,均采用“先突变后筛选”的策略,需要频繁的人工介入,导致整个改造过程不连续且效率低。  为了快速提高工业微生物对不同环境胁迫的抗性,中国

成都生物所揭示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与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土壤养分(尤其是氮与磷)又能影响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土壤有效性氮含量对微生物的影响相比,目前关于有效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少且研究结论不一致。这也导致对土壤微生物与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认识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家对微

生物物理所地质地球所研制出肿瘤诊断新型纳米材料

  6月17日,《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诊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无机纳米材料类酶活性之后(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的又一重大突破。  该项研

“国际学生论坛”外籍青年学生参观微生物所和动物所

  9月28日上午,参加2010年“国际学生论坛”的外籍青年学生等二十余人来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参观学习。  学生们听取了微生物所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取得的研究成果等基本情况介绍。随后,他们参观了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听取了概况介绍,包括现有课题组,导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