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初始全颌鱼化石

经过扫描获取数据获得的还原图片与古鱼化石对比(9月24日摄)。 《自然》杂志9月25日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及其团队的新发现进行在线报道,朱敏和他领导的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方面取得进展,新发现将填补盾皮鱼纲和硬骨鱼纲两大类群之间的“缺失环节”。 朱敏等人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并将其命名为“初始全颌鱼”。这条鱼虽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着盾皮鱼纲,即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的身体形态,但却已经演化出硬骨鱼纲亦称硬骨脊椎动物的典型颌部结构或面部特征。 朱敏介绍,这一化石新发现介于这两大类群之间的“缺失环节”。它在演化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类似于始祖鸟、游走鲸和南方古猿等“过渡化石”。这也是人类颜面部骨骼在演化史上的首次同时登场,因此科学家通俗地将这一发现称为“古鱼展新脸”。 据了解,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属于硬骨鱼纲的一员,人类的头面部骨骼,如上颌骨和......阅读全文

古脊椎所在贵州盘县发现2.42亿年前最原始的预言鱼目化石

  据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贵州盘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近鲱形类(Halecomorphi)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奇异盘县鱼(Panxianichthys imparilis)。该发现代表了预言鱼目最原始的属种

古硬骨鱼又大又快

  图片来源:Maurilio Oliveira 科学家一直在努力解释为什么硬骨鱼如此小:其中最重的海洋太阳鱼的重量也仅有2.3吨,但像鲸鲨这样的软骨鱼类重量却可以达到34吨。现在,一项对古代大型动物的新研究表明,这种现代差异仅仅是进化上的偶然。 有一种观点认为,

古硬骨鱼又大又快

图片来源:Maurilio Oliveira 科学家一直在努力解释为什么硬骨鱼如此小:其中最重的海洋太阳鱼的重量也仅有2.3吨,但像鲸鲨这样的软骨鱼类重量却可以达到34吨。现在,一项对古代大型动物的新研究表明,这种现代差异仅仅是进化上的偶然。 有一种观点认为,占所有鱼类物种95%的硬骨

日本发现古哺乳动物化石

  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6月25日宣布当地发现了约1.2亿年前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这种动物形状类似老鼠。这是日本首次发现恐龙时代的哺乳类动物化石。  该博物馆在公告中说,这种哺乳类动物化石是2014年6月在福井县一个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2亿年)地层中发掘的,通过对化石进行CT扫描等研究发现,这种动

古脊椎所等发现真钱伯兽化石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与怪物同行》中,水龙兽被一种叫真钱伯兽(Euchambersia)的兽头类用毒杀死。这种远古动物,头长仅有10厘米。遗憾的是,从第一件标本被发现至今已近百年,在南非仅发现了两个头骨。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与合作者,在《生物学快报》(Bi

古脊椎所揭示罗平强壮鱼关键头骨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以2.44亿年前罗平强壮鱼为代表综合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国学术期刊PeerJ 上发表。在这篇长达33页的论文中(另有38页的附件文档),徐光辉详细描述了罗平强壮鱼的骨骼形态,揭示了全骨鱼类一些具有重要进化意义的

“活化石”腔棘鱼可以活到100岁

  很少有动物活的和人类一样长。但西印度洋腔棘鱼(矛尾鱼)可能是一个罕见的例外。这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它可以长达2米、重达100公斤。一项新研究发现,这种“水下巨兽”可能会活到100岁。日前,相关研究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为了算出这个数字,研究人员计算了保存在法国博物馆的腔棘鱼鳞片上的微小环状

新疆乌伦古河流发现多种犬熊科化石

  犬熊科Amphicyonidae是犬形亚目中一个比较古老的科,从晚始新世出现,到晚中新世灭绝,没有留下任何后裔。然而犬熊科在食肉目的演化历史上曾经创下辉煌的篇章,尤其是在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犬熊科是陆生食肉目中最具生态意义的科,种类和数量一般都在动物群中占优。  在欧洲和北美发现大量犬熊科化石的

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化石被发现

图 2008年6月拍摄的化石发掘现场。 图 白蚁啃食恐龙尸体复原图。   中、美、加、澳等国古生物学者近日宣布,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恐龙山镇发现了珍贵的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的遗迹化石。   这一遗迹化石被命名为“东方饕餮迹”,距今约1.95亿年。它的发现为白蚁这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起源于侏罗纪

“活化石”腔棘鱼基因组被破译

  生活在非洲东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亚近海的腔棘鱼素有“活化石”之称,被认为与陆地上行走的四足动物及人类的远祖有亲缘关系。日前这种“活化石”的基因组被日本科研人员破译完毕。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2日在新一期美国期刊《基因组研究》上报告说,他们分别对生活在非洲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