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国防科大开讲

“我国未来预警机的发展应该着眼于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我国“预警机之父”、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26日上午在国防科技大学学术大师报告会上如是说。 作为从事雷达科研50余年的专家,王小谟此番来到国防科大,是应邀专程为该校师生做学术讲座。在讲座中,从预警机的原理到预警机的划代标准,再到预警机在世界各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王小谟都一一作了介绍。 谈到预警机的发展方向,王小谟认为网络化对未来的预警机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内看,预警机在硬件技术相对成熟之时,谁的软件技术领先,谁就能够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软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将会成为未来预警机的灵魂。”对于预警机未来的软件使用上,王小谟更倾向于做成类似于苹果和安卓手机应用类似的开放平台。 据悉,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校庆60年学术大师系列报告会的第11场。......阅读全文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国防科大开讲

  “我国未来预警机的发展应该着眼于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我国“预警机之父”、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26日上午在国防科技大学学术大师报告会上如是说。   作为从事雷达科研50余年的专家,王小谟此番来到国防科大,是应邀专程为该校师生做学术讲座。在讲座中,从预警机的原理到预警

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开拓者王小谟逝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40.shtm 据中国电科微信公号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直接联系的高

王小谟院士:为国家争口气

   人物简介:王小谟,男,1938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代表人物。  不是第一次采访王小

巨星陨落!他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2.shtm   ?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

巨星陨落,悼念学长!他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王小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郑哲敏、王小谟荣获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宣读奖励决定。  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

王小谟:以工程科技支撑 引领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十九大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王小谟院士:实现青春梦想,走好人生第一站

王小谟   “实现中国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打好基础,走好人生的第一站,才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近日,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走进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与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的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青年学子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颁奖 王小谟获终身成就奖

  2013年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  近二十位两院院士为获奖者颁奖。其中,王小谟、卢世璧、朱英富、薛其坤等知名院士,神州飞船、天宫一号总设计师

王小凡:不赞成“弯道超车”

   我不太赞成‘弯道超车’的说法和做法”,在10月27日举行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中科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小凡直言,没有长时间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的积累,即使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但基础研究铺的不够宽,想的不够远,今后仍然有可能出现“卡脖子”事件。  在王小凡看来,基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