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粒子探测器“冰立方”:藏在南极的中微子“捕手”

位于美国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的冰立方天文台在朝霞中迎接破晓,这里是科学家们处理冰下传感器数据的地方。①科学家正在标示一架粒子探测传感器,它是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上的部分装置,该天文台于2010年12月份在南极建造完工。②冰立方建设小组的成员在测试传感器(图左部分显露),另一位科学家正在将一个单独的传感器挂在电缆上。③在这张拍摄于2010年12月的照片中,一架冰立方传感器正在被放入钻好的冰洞中,这样的冰洞共有86个。 就像英国粒子天体物理学家素比·萨卡尔(Subir Sarkar)教授所说:“你不是想研究天上吗?可你却把自己埋进地下”。果然,被安装于南极深厚冰层之下的 “冰立方”传来了好消息。 就在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几天前,一项宇宙射线研究有了最新结果,被称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测器首次探测到来自外太空的中微子。......阅读全文

比手机频率高出1000倍的宇宙辐射能量,是怎样的存在?

你听说过太赫兹吗?你能想象到比手机信号的频率高出1000倍是什么概念吗?这么高的频率波段究竟有什么用呢?2016年12月13日凌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新创办的子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正式上线,其创刊的首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学家等在南极的最新观测

90后研究生南极科考:我给南极“做CT”

   行程数万公里,带着1.5吨器械,到达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  与许多在校学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坚实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盖200米以下,他在给南极“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准备  7月18日,潘曜从南极回国后的第一个

东南极冰盖由内向外加速流动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22日测量的冰流速显示,距离中山站344公里处的东南极冰盖近14年来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动。结合其他数据,这说明东南极冰盖从内陆向边缘的冰流速逐渐增加。  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测量南极冰盖的变化情况,对于认识南极环境有重要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科学家提出中国台湾梅山地震形成新机制

科学家提出中国台湾梅山地震形成新机制 1906年3月11日发生在台湾嘉义梅山的里氏7.1级地震造成至少1258人遇难,是台湾有文献记载以来死亡总人数第三的大震之一。近日,《地震研究通讯》刊发文章《从历史记录解惑台湾梅山1906年里氏7.1级地震》的文章,首次揭示了这次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的成因

南极冰盖底部水体存在“自低向高流”奇特现象

  新华网上海4月10日电(记者张建松、徐硙)利用我国自主研发、探测深度超过3500米的深部冰雷达系统对南极冰盖进行大规模探测后,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发现,南极冰盖底部水体存在“自低处向高处”快速迁移的奇特现象。   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

南极冰封湖中发现古老生命为重大突破

   地球表面常年严寒的地方莫过于南北两极,而南极大陆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陆。这片大陆被厚达上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已经冰封了上千万年。谁能想到,厚实的冰层之下竟然潜藏着别样的风貌。  据《自然》杂志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的一处冰封湖面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老生命迹象—— 一种微小的甲

南极高分辨率冰川流速图揭示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加速消融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影像大地测量与地球表面过程”学科组成员沈强副研究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资助下,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合作,完成了2014、2015全南极迄今最高分辨率冰川流速图,研究表明全南极继续加速消融,并首

雪龙2号,愿你一路破冰前行

  核心阅读  从2016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到2018年9月10日正式下水,首艘“中国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问世,不仅意味着“双龙探极”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也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承续极地求索的使命担当、承载兴海强国的光荣梦想,中国“雪龙”必将劈波斩浪,破冰

南极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投入使用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南极可以观赏到众多罕见的自然现象。这是2010年1月22日子夜拍摄到的南极极昼。新华社记者 崔 静摄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冰盖之巅

专访秦大河院士:揭开“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纱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学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南极英雄这几个耀眼标签汇集起来,勾绘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响的科研生涯。  秦大河院士为商务印书馆发售的新书——《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作序,并应商务印书馆南宁分馆和广西科技馆的邀请,

《自然》独家:南极千米冰层下发现微型动物尸骸

  在一次罕有的湖泊钻探任务中,一千米厚的冰层下方惊现古代甲壳类与缓步动物遗骸。  距南极点600公里处有一片深埋于冰下的湖泊,科学家最近在那里钻探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代生命的痕迹:保存于一千米厚冰层下的微型动物遗骸。研究人员用热水钻凿通一千米厚的冰层,制造出一个直径仅有60厘米的通道。  这些比罂

“南极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8月18日至21日,“南极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Antarctica)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由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主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中科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等赞

南极“冰立方”探测到超高能中微子

  据英国4月10日报道,“冰立方”最新探测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许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过去一个世纪,宇宙射线(其实是一种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扰物理学家们的几大谜团之一。据信,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马射线的爆发都可能产生宇宙射线,但其起源却很难探测到。于是科学家“曲线救国”,转而追寻中微

“冰立方”发现太阳系外中微子首个确凿证据

  2012年3月“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观测到的太阳系外中微子“厄尼”,是迄今观测到的能量最大的中微子,估计能量高达千万亿电子伏特(约1.14 PeV)。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11月22日(北京时间)报道,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外太空搜寻“幽灵一样”的中微子,现在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科学家们分

选址工作长达5年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惊人令人困惑 元凶是谁?

  有“末日冰川”之称的南极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提高海平面,令人担忧更令人困惑。英美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科学家们表示,冰川融化过快的元凶,是潜入冰川底部和基岩之间的暖流,水温摄氏2度。而且,借助最新勘测仪器,科学家绘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中国南极天文观测已取得四项成果

  记者从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获悉,自2007年在南极启动天文科考以来,中国南极天文观测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   自2007年起,中国天文学家就开始跟随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并到达冰穹A,进行科学考察、平台安装、天文观测等多项活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绍,经过国内多所天文科研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南极地震台新一代观测房科考队员挖掘观测仪器安放坑。(小图为南极地震台站观测仪器安放坑)  最近,一条来自地球最南端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已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成功改建,标志着中国在南极

相聚在冰上航道 “兄弟情深”解围困 雪龙兄弟大聚会!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3日离开中山站,载着部分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按逆时针方向航行,前往南大洋宇航员海科考;“雪龙”号完成卸货,继续执行在中山站的其他作业任务,计划9日离开,按顺时针方向前往阿蒙森海作业。至本次考察结束,两船将不再相遇。  第36次南极考察是“雪龙2”号参与的首次南极

中国造破冰船首航南极破冰记

   跟随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0日至23日分三次完成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的冰上航道。  20日傍晚,“雪龙兄弟”抵达距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与浮冰相比,作为陆地边缘的固定冰,陆缘冰更像一道铜墙铁壁,挡住船只靠近陆地。在

中国历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在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自然》:当前大气温室气体水平为80万年来最高

近日,两个国际科学家研究小组分析了南极冰块中年代久远的空气泡,得出结论认为,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要比过去80万年间的任何时候都要高。相关两篇论文发表在5月1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图片说明:欧洲南极冰芯计划已接近尾声。(图片来源:Jon Lawrence, UNSW) 在

科学家在南极冰下湖泊首次发现生命

800米冰下隐藏着一个微生物生态系统冰川学家John Priscu刚刚结束48小时的曲折旅行,从南极洲回到美国西海岸。即使现在,他还在跟难以忍受的时差作斗争。但是,疲劳并没有掩盖住Priscu的兴奋之情。  数周高强度南极洲野外工作后,Priscu研究小组成为首个在冰雪大陆湖泊深处发

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进行高原选拔训练

1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8月18日奔赴西藏,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原选拔训练。这也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集训。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计划于今年10月启程。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

科学家揭晓南极冰下山脉形成之迷

  科学家近日揭开了一个冰下山脉的形成之谜。这个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规模相当,存在了长达2.5亿年之久。科学家们表示,这将有助于绘制气候变化影响图。  据路透社报道,这座名为甘布尔泽夫(Gamburtsev)的冰下山脉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冰体南极的东部冰原地下3公里处。专家们正设法

关于研发出南极冰盖最高分辨率冰流速年度产品

  高质量的全球冰川变化产品对气候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关系到气候模型的精度,尤其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影像大地测量团队研究员汪汉胜领衔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领域前沿项目的冰流速参数产品和冰川物质平衡攻关任务,并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合作,

270万年前冰芯,掀起远古气候演变一角

  据近期刊登在《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描述,由普林斯顿大学领导的科研团队最近在巴黎举行的哥德斯密特大会上首次宣布,在南极钻取了一块来自270万年前的“百万年冰芯”。  消息一经传出,有网友调侃,“真是一块老冰棍。”  目前最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来自约80万年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近年来苦苦寻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