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影响力最大?》:医药和治疗科学论文的季刊评论

汤姆森公司 (The Thomson Corporation) (NYSE: TOC; TSX: TOC) 旗下子公司、为全球调研与商界提供信息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 (Thomson Scientific) 今天宣布,该公司关于医药和治疗科学论文的最新一期季刊评论已经出版。《谁的影响力最大?》(Who is Making the Biggest Splash?) 的出版是为对临床业界内部如何获取如此大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估,同时提供有助于形成专业观点的专家对机构的见解。在本期季刊评论中,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对2007年4月至6月期间医药公司、研究机构和其它非商业机构所出版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评估,以选出影......阅读全文

《谁的影响力最大?》:医药和治疗科学论文的季刊评论

汤姆森公司  (The  Thomson  Corporation)  (NYSE:  TOC;  TSX:  TOC)  旗下子公司、为全球调研与商界提供信息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  (Thomson  Scientific)  今天宣布,该公司关于医药和治疗科学论文的最新一期季刊

评论:不唯论文论英雄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论文演变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

评论:不唯论文论英雄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论文演变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

《自然》评论文章:科学文献找错容易纠错难

  找到科学文献中的错误很容易,但是纠正这些错误却很难,即使这些错误已经被上报给了论文的作者和刊发论文的期刊。英国《自然》杂志4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几位美国科学家给出了上述意见。  本篇评论的作者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戴维·奥里森和安德鲁·布朗,描述了他们进行的为期18个月的“尝试”:当他们在论文中

评论:“论文博士”可宽进更须严出

  在缺乏事实依据的前提下,不能情绪化地对领导干部读“论文博士”进行有罪推定。但人们的疑虑并非毫无道理。   入学无需参加统考,第一年均在周末上课,之后不需上课,不脱产边上班边写论文,这样也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日前,随着清华大学法学院一位博士生的微博爆料,紧接着校方有关负责人予以回应,人们才知道,原

Cell发表人类基因编辑评论文章

  去年4月,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称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系统,除去了人类胚胎中的一个突变基因。这项研究工作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国内外科学界对于以可能遗传给后代的方式来编辑人类基因组——相关伦理道德的广泛争论。12月份,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家和伦理学家,聚集在美国华盛顿讨论人类基因

评论:从论文造假谈知识分子的担当

   日前,国内有媒体报道了美国论文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宣布他们通过查重软件发现了一起中国论文造假事件,并且有充分证据显示,这是一起由论文造假公司和“掠夺性”SCI杂志默契合作地针对中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事件”。该报道同时曝光说一条从论文“代工厂”到“掠夺性”期刊的论文造假

《现代物理评论》首次发表中国学者实验综述论文

5月12日,美国物理学会综述性期刊《现代物理评论》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增兵、陆朝阳应邀撰写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长篇综述论文。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期刊上以中国机构为第一单位发表实验综述论文。  量子信息科学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对信息进

评论:从韩春雨事件看论文中的高危因素

   8月3日,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那篇著名论文正式撤稿,但是围绕这件事情的议论和反思,显然还会继续下去。  人们很容易由此联想到此前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学术造假事件。但这两起事件的最大不同在于,小保方晴子论文中的关键实验结果图曾被人为修改,而目前无人指出韩春雨论文的图片存在“PS

《物理评论快报》在线发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论文

  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测得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振荡幅度为9.2%,误差为1.7%,无振荡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一。   4月23日,关于该成果的论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电子反中微子消失》(

一篇论文重奖1350万?Nature-都来评论了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一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杂志(IF=30.41)发表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奖金1350万元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关注。而对此事件,Nature也有着自己的解读与看法。  论文发顶级期刊获千万重奖  究竟这篇文章有何特殊之处,引得学校如此重赏?据了解,稻瘟病被称为水稻

评论:别因“翻译”误伤科学

   近日,一项国际研究团队对我国雾霾的研究在网络上被一些网友质疑。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的雾霾成分与英国伦敦1952年的“夺命雾霾”成分不同,而这些网友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是预设的,不可信。   细看这则700多字的报道,科学家只是比较了雾霾成分的酸碱度和颗粒大小的比较:伦敦“夺命雾霾”颗粒是

评论:科学谋划电力工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电力和能源发展走出了一条立足国情、独具特色的路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发电装机、电网总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结构优化稳步推进,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14.8%提高到2013年的22.6%,水电、风电装机和核电在建

评论:斩断“论文产业链”,不妨使出三板斧

   近日,中国学者被大规模撤稿事件有了新进展。集中撤销107篇中国作者论文的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今年7月起将不再被SCI收录。至此,撤稿事件的两大“主角”都被处理,事件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然而,中国论文被国际期刊撤稿之事近年来并非罕见。仅2015年,便有三个国际出版集团撤销了100余篇中国

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综述论文

记者7月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日前,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题为“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的长篇综述论文。 论文从量子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念、早期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相关原理性实验、面向卫星的地面大空间尺度验证实验,以及“

评论:科学家不应当被噤声

  审判伽利略:400年后,科学家仍然因为直言不讳而受到迫害  在伽利略之后的400年,科学家们仍然因为直言不讳而受到迫害。不应当利用法律遏制辩论。  1633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雷因为提出地球可能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受到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审判,并被判有罪。  将近40

朱大明:科学评论缘何不景气

在学术界,“学术交流”一词人人耳熟能详。出版科技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考察访问……无不以学术交流为宗旨,或冠以学术交流的名目。然而这些“交流”活动,若游离了“学术评论”,即使不能一言以蔽之为徒有虚名,也端的是未落到实处。学术交流形式多样,但最集中地体现于“学术评论”,即展开学术批评、

《自然》评论文章:中国生物伦理监管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干细胞伦理学和管理专家道格拉斯·西普应邀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并非野蛮东方》的评论文章。文章就近期针对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两篇关于胚胎基因编辑的文章所引起的伦理争论以及对中国科研管理政策的误解,进行了分析解读和回应。  道格拉斯和

中国科大发表锂离子电池安全专题评论文章

  受能源和燃烧领域国际综述类期刊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孙金华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题为A review of lithium ion battery failure mechanisms an

科学家坚持认为,升温将导致疟疾传播

  热带高原正在变得对疟疾更加脆弱吗?   对相互冲突的研究的一项综述说,温度升高会导致疟疾的传播。   对超过70项研究进行了评估的这项综述的目的是厘清气温上升与疟疾发病率之间的联系,它说发现了两者之间联系的研究是建立在比未发现联系的研究更坚实的统计方法之上的。   人们广泛认为,随着气

《管理学季刊》国际学术论坛举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994.shtm 12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及《管理学季刊》期刊联合主办的“《管理学季刊》国际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论坛旨在从战略、创新、创业、组织等

《管理学季刊》国际学术论坛举办

  12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及《管理学季刊》期刊联合主办的“《管理学季刊》国际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论坛旨在从战略、创新、创业、组织等理论视角对“数智驱动下的创新创业与战略转型”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吸引了来自全球一百多所大学、机构的四百多名师生参加。79位

中国论文数量全世界排名No.2,最正解的评论来了!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稳定发表记录的科研人员做出创新成果的概率要远大于多少年不发或者发不出论文的人。道理是很显然的,因为任何创新的成果的出现都是科研人员不断积累的结果。发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和全世界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你才知道自己的研究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才能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你的科

评论:转基因纷争凸显公众科学精神匮乏

如果你想在饭桌上吵架,或让大家陷入尴尬的沉默,可以聊聊转基因。前几天《自然》旗下一本杂志发表的《转基因食品公众认知: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挺转、中立和反转比例分别为11.9%、46.7%和41.4%。 围绕转基因的纷争,显示出我们民族还相当欠缺科学精神,具体说来,分三个方面。

评论:科学家敢说会说,科普才有春天

  前不久,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包括师昌绪、林群等院士在内的科学家和记者一起探讨“科学家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科学普及。大家比较一致的感受是:科普现在成了“另类”事业。(据4月9日《光明日报》)  说其“另类”,一方面是乐于科普的科学家往往被轻视,甚至招来同行的

评论:科学家当“网红”并非坏事

   最近,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科学家该不该当“网红”的讨论。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增多,科学家“网红”日渐涌现。今年4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微博。结果不到两小时,粉丝破35万,让这位

科学论文需要叙事吗

  当你写论文时,可否从叙事的角度考虑IMRAD[导论(I)、方法(M)、结果(R)、和(A)、讨论(D)]结构? IMRAD结构对于科学家来说重要吗? 当AAA结构换成ABT结构,即And换成But或者Therefore,效果会更好吗? 科普需要故事吗? 牛顿的苹果、弗莱

《科学》新套餐标配:论文+视频

  打开《科学》杂志的官网,点开一篇论文,再点击“Figures & Data”按钮,你看到的可能不只是传统的论文插图,还有短视频。4月1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关于转录起始的研究论文,其中包含的视频就有整整31个。  近几年来,科研人员对于“论文+视频”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在短视频风潮

中国论文数量全世界排名第二,最正解的评论来了!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稳定发表记录的科研人员做出创新成果的概率要远大于多少年不发或者发不出论文的人。道理是很显然的,因为任何创新的成果的出现都是科研人员不断积累的结果。发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和全世界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你才知道自己的研究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才能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你的科

评论:要大科学装置,更要大科研队伍

打造国家实验室,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一项新使命。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运作管理的?能给上海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报今起推出分析,希望对上海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有所借鉴。 国家实验室是一种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兴起和发展于二战前后,主要围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