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海交大梁婉琪小组揭示水稻株型发育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梁婉琪课题组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同源异型框基因DWT1在控制现代栽培水稻穗整齐生长中的关键作用(水稻株型发育新机制)。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 水稻的生长形态如株型、穗型、种子粒型等都对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水稻植株由主茎和多个分蘖构成,主茎和分蘖之间的穗整齐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于野生稻,现代栽培水稻在人类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穗整齐生长的特征,株内主穗和各分蘖穗在成熟时期高度较为一致,穗大小也更为接近。这一特征的形成有利于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控制栽培稻穗整齐度的机制之前未见报道。 梁婉琪课题组通过对水稻突变体的研究,发现位于水稻一号染色体上的WOX类基因DWT1在突变后会导致水稻分蘖节间不同程度缩短,从而引起分蘖明显矮化、穗变小,而主茎高度无显著变化且穗变大,类似于顶端优势加强的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 DWT1在穗的枝梗原基中表达,通过一......阅读全文

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株高与分蘖协同调控的分子机理

  株高和分蘖是影响水稻株型和产量的核心要素。分蘖数直接影响有效穗数,因此对水稻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株高能够直接影响作物的耐肥性和抗倒伏性,矮化育种推动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发生。水稻的株高与分蘖通常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株高高的水稻一般分蘖较少,而株高矮的水稻一般分蘖较多。赤霉素是影响水稻株高

MOC1等基因调控水稻分蘖芽的伸长

  分蘖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水稻分蘖形成一般认为包括分蘖芽的形成与分蘖芽的伸长两个独立的生物学过程。解析水稻分蘖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对水稻株型改良及品种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家洋院士及

我国学者揭示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分子机制

  分蘖角度是禾本科植物的分蘖与主茎之间的夹角,与作物群体产量密切相关。解析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于改良水稻株型进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遗传学手段发掘了调控水稻分蘖角度的主效QTL和调控基因。然而,分蘖角度是一个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

中科院Nature子刊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证实通过水稻MADS57与TB1之间相互作用,结合miR4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分蘖角度调控机制解析中取得进展

  分蘖角度是水稻株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培育分蘖角度适中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地提高群体产量;解析水稻分蘖角度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为水稻株型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目前,已经克隆了多个调控水稻分蘖角度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对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

高产揭秘——中国科学家解析水稻分蘖角度调控机制新进展

2019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永红研究组与李家洋研究组合作在 Molecular Plant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sBRXL4 Regulates Shoot Gravitropism and Rice Tiller Angle through Affecting

中科院院士发表Nature文章 两篇文章证实同一结论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WARF 53 acts as a repressor of 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in rice”的文章,利用发现的水稻矮化多分蘖突变体e9,指出D53蛋白能作为一种抑制因素,在水稻的独脚

研究在水稻分蘖角度调控机制解析中获进展

  分蘖角度是水稻株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培育分蘖角度适中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地提高群体产量;解析水稻分蘖角度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为水稻株型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目前,已经克隆了多个调控水稻分蘖角度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对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

遗传发育所等在水稻分蘖分子机制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水稻的分蘖是决定产量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适当的分蘖数目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此外,水稻的分蘖也是在植物生物学中决定株型建成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在过去十余年,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家洋院士及其合作者对水稻分蘖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早期的工作中,李家洋院士等以水稻单分蘖突变体

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分蘖机理 尽显籼粳杂交优势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2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一项有关水稻分枝(蘖)形成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万建民课题组与南京农大作物遗传和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首次在遗传和生化层面上证实了一种被称为“D53”的蛋白参与调控水稻分蘖的机理,为水稻亚种

遗传发育所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适应性机制研究获进展

  面对人口增长,育种的首要目标是高产,推动水稻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矮秆育种,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况下,植株不会过高而造成倒伏,从而在高肥下获得较高产量。然而,长期高肥下的育种导致一些重要基因资源的丢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种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对过去100

李家洋:到涉及重大应用生产领域寻找基本科学问题

  5月26日下午,匆匆赶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顾不上吃晚饭,即向其团队成员布置了一项新的工作内容——立即安排一次国内有关育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讨论如何将新发现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尽快应用于水稻农业生产,发挥其在培育我国新型高产水稻新

稻子为何能陆生?进化分蘖调控机制是关键

  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近日成功揭示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植物株型对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驯化历史都经历了共有、平行的株型变化模式,即具有分蘖减少的转变。例如,玉米、高梁、小麦、

研究发现进化分蘖调控机制是稻子陆生的关键

  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近日成功揭示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植物株型对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驯化历史都经历了共有、平行的株型变化模式,即具有分蘖减少的转变。例如,玉米、高梁、小麦、

傅向东发现改变一个基因表达,大大降低氮肥的使用

  2020年2月6日,中国学者在Science发表了3项研究成果,iNature系统总结一下:  免疫球蛋白M(IgM)在体液和粘膜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它的组装和运输取决于连接链(J链)和聚合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但这些过程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020年2月6日,北京大学肖俊宇团队在S

遗传发育所等独角金内酯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获重要进展

  分枝是决定植物株型发育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水稻、小麦等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分枝通常被称为分蘖,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分蘖的生长发育受到遗传因素的严格调控,其主要调控机制是通过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协调分蘖芽的起始与伸长。长期的研究表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调控株型建成的主要激素。最近数年,科学家通

探索小分子RNA OsmiR393调节水稻分蘖、耐旱的分子机制

华南植物园探索小分子RNA OsmiR393调节水稻分蘖、耐旱的分子机制        小分子RNA(MicroRNA)是一类内源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21~24nt),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在转录、转录后和翻译水平上对靶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是生物体内基因表达自我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独脚金内酯:改良水稻株型“利器”

独脚金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2008年,科学家才认识到其生理学功能是调控植物分枝,作物上称为分蘖。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像水稻一样的农作物的分蘖数目直接决定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与调控分蘖相关的独脚金内酯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激

华中农大PLOS Genet发表水稻研究成果

  分蘖角度(tiller angle)是植物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基于自然选择分离出来可用于改善水稻结构的分蘖角度相关基因很少。11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7个常见的分蘖

中国科学家成功鉴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该所储成才研究团队通过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及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进行全面的农艺性状鉴定,发现水稻分蘖(分枝)氮响应能力与氮肥利用效率变异间存在高度关联。 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

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入选成果皆具应用前景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2月10日公布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径等研究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径、发现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既可提高产量又可降低环境成本的种植模式、利用溶

我国学者发现提高NGR5和GRF4表达量可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上世纪60年代,以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使水稻和小麦具有耐高肥、抗倒伏和高产的优良特性,但同时也存在氮肥利用效率低的缺点,其产量增加对化肥的依赖性高。持续大量的氮肥投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还导致环境污染。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39.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

粳稻种质资源耐碱性鉴定条件和指标

种质资源库能够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能够保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的加以贮藏,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程广有等通过不同碱胁迫强度下对水稻株高、分蘖数及总绿叶数的研究指出,在pH8·6碱胁迫条件下较适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增产基因

  中国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该基因能使水稻向秆壮穗大的理想株型发展,在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这一突破性进展。李家

我国控制水稻分蘖新激素信号转导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教授课题组科研人员在控制植物分枝(蘖)的新激素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了开创性进展。12月12日在线出版的国际顶级杂志——《自然》刊登了其相关研究成果。   杂交稻的推广应用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但是研究表明普通籼型杂交稻单产潜力的提高已十分有限。籼粳亚种间强大杂种

研究揭示赤霉素和脱落酸调控水稻株型的分子机制

  近日,《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关于赤霉素和脱落酸系统调控水稻株型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期刊同期以“APC/CTE 系统塑造水稻株型”为题对该研究进行了亮点点评。  水稻株型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受到极其复杂的分

水稻产量调控“密码”破解 年增产或达2300万吨

  武汉大学李绍清、福建农业科学院赵明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和李云海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朱旭东等科学家分别组成的三个科研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调节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新分子模块。三个科研团队的三篇独立论文于12月22日在线发表在本周《自然·植物》学术期刊上。   根据研究成果显示,三个研

植物所发现水稻低温适应性的“分子开关”

  植物协调应对逆境胁迫的防御反应和器官发育的环境塑造,是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多变环境的基本条件。因此,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是植物科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设计的理论基础。但当前研究对逆境下植物调节生长发育与防御反应间动态平衡的分子机制的认识并不清晰。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

浙江省植保农药站提醒做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

  今年浙江省高温湿热天气偏多,利于细菌性病害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重发早发趋势。各地务必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水稻细条病发生与蔓延,确保全省水稻生产安全。   一是加强监测调查,及时掌握发生动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也是我省单季稻和连作晚稻生产中的突发性病害之一,极易扩散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发布

关于发布“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14〕14号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工作安排,现公布本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指南,请依托单位及申请人按要求提出项目申请。   国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