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晓东:科研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生活

王晓东:科研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生活 每年最多只参加两场国际学术会议,潜心营造一个“不论辈分”平等思辨的环境,相信只有心灵自由才能让科研走在国际前沿……在“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看来,科研是一种摆脱条框束缚、追逐心之所向的令人愉悦的生活,而这种态度正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带来活力。 王晓东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熟知国外科学研究体制的他认为,应当把先进的理念、做法带到中国,科研应当是充满活力、不为条框所困。 2003年开始,王晓东的构想渐渐落地北京。在王晓东牵头筹备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起来,并被誉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目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有500多位科研人员,其中有30多位是从国外慕名前来加盟的优秀科学家。王晓东说,经费、收入、职称等问题不应当成为禁锢原创科研发现的枷锁。于是,......阅读全文

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用人才激活创新机制

十年,对于不少人来说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对于北生所,则是沧海桑田。十年,这块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研究所,展现出一幅生命科学领域的壮伟蓝图。 在建立之初,北生所便担负特殊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更要探索出先进的现代化研究所的管理机制。自此,北生人兢兢业业,在短短十

中关村发动科技创新引擎持续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①梦之墨液态金属打印机和它打印出来的电路。②商汤科技人脸识别技术。③有着“新材料之王”称誉的石墨烯。  北京,五四大街29号,在一片繁华闹市之中,曾为北京大学旧址的红楼傲然屹立。  90多年前,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先驱们集聚在这里,高喊“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

寻找乙肝病毒受体:一场跑了五年的“马拉松”

  名词解释   NTCP: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又称“肝脏胆酸转运蛋白”)的英文缩写。   HBV:乙型肝炎病毒。   HDV:丁型肝炎病毒,即乙肝卫星病毒。   受体:HBV及其卫星病毒HDV必须通过结合肝脏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才能进入到宿主细胞内

最年轻的院士邵峰:成功的原因就是不要跟风

  邵峰简介   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回国,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实验室,开始独立研究生涯。   邵峰实验室主要致力于研究病原

邵峰:坚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邵峰简介▶▶▶  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回国,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实验室,开始独立研究生涯。  邵峰实验

她让二氧化碳 变身可用能源

  3月23日,法国巴黎。29岁的龙冉,站在第19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一袭黑色礼服,低调而端庄。每年,全世界只有5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和15位入选该计划的年轻女性科研工作者可以站上这个领奖台。龙冉此刻站在世界瞩目的台上,入选“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计划”。  荣膺“女性诺贝尔奖”  

《自然》:科学家一周工作80小时?全职已足够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的生态学家梅根·达夫坦白一点,每当快到下午5点钟时,她就准备回家了。晚上,她更愿意和丈夫以及三个孩子待在一块儿,而不是和显微镜或者水样品一起。  在“动态生态学”这个知名博客群组上,达夫首次透露了她是一个“仅仅做到全职(40小时)”的科学家,并从那儿以后,开始传递这一理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五年

王晓东(右三)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国内科研领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一个独特也是孤独的存在。它的“诞生”有点儿石破天惊的意味,它被赋予的意义和承受的压力也同样具有先行者的分量。   不像一般的研究院所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和编制,它更多的是像学人治所的形式,以及科学研究上的极大自由

李淼:一位物理学家的文学观

  李淼是一位“另类”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博客,开微博,粉丝数以万计;他写科普专栏,一写就是十余年时间;4年前,对新诗开始着迷,创作颇丰;1年前,在媒体上开辟文化专栏,谈论文学……别以为他“不务正业”,他也是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场论、超弦

王晓东:为中国科研创新探索新路

  “这里没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和编制,我们致力于为创新人才提供自由生长的土壤。”5月27日,在位于北京东北郊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对记者如是说。  2005年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

科研,快乐更能激发潜能

  要想保持对科研的热情,有必要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提升到审美境界,带着快乐的心情研究  在受到关注前,刘静带领团队在鲜为人知的液态金属领域已潜心研究10余年,没有鲜花和掌声。或许有人认为在这段漫长的苦旅中,团队成员可能备受煎熬、内心很苦闷。但刘静他们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沉浸在液态金属世界里,既充实

如何成为超级老人?关键要做到这6点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发现,脑子不再和年轻时那样可以轻松记住很多事情。这是人们一直以来深以为然的观点。我们甚至会认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不可能学会新技能和新语言。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往往面临常见的精神障碍,比如健忘,或者注意力集中时间变短。但有些人却成功地保持了头脑的敏锐。比如美国四院院

科学家告诉你运动如何改善健康抵御多种疾病?

  我们都知道,适度运动/体育锻炼有益身体健康,能够降低机体患多种疾病的风险,比如增强骨骼密度、缓解糖尿病的症状等,那么运动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给机体带来一定益处的呢?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相关研究报道,让科学家们告诉你运动有益机体的机制/分子机制,分享给各位!  【1】对抗癌症,最好的方法是多运动

中国新一轮海归潮来临 呼唤“人才认识革命”

中关村创业讲坛第4期上,北极光创投董事邓峰在演讲。  最近在美国硅谷的一次宣讲会,被中关村管委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主任颜梅津津乐道。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率队远赴东京、多伦多等多地进行政策宣讲,对接海归。在美国硅谷的宣讲会,一下子来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出国人员都已经多

宁津生院士:厚积薄发 宁静致远

 宁津生(1932年— ) 宁津生,1932年出生于天津。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后即任教于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与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一起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

王晓东:守望科技改革试验田

  41岁的王晓东成为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之一,他也成为从新中国走出去的华裔科学家能够在美国取得的最高地位。但是他并没有满足这些,而是毅然回国创建北生所,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王晓东:守望科技改革试验田  初夏5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举行运动会。  3000米长跑队

陈婷:与最优秀的人为伍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最优秀的同伴,与最优秀的人为伍。很幸运,我在北生所遇到许多优秀的同行和前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婷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说。          短发圆脸的陈婷说话语速较快,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  

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的标杆案件:三红蜜柚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中国实施二十余年,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不断攀升,植物新品种纠纷数量不断增加,纠纷类型不断增多,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日益复杂,尤其是相关案件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备受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实践来

中国科学大奖颁发 科学家妙趣横生

  1994年以百万奖金嘉奖中国科学家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大奖,迄今仍为中国科学最大的奖项之一,由香港查氏家族出资,华人科学家评奖。薛其坤致答谢辞  昨晚(9月13日),一年一度的求是科技基金会在复旦大学举行颁奖典礼,物理学家薛其坤和另10名青年科学家分获“求是年度杰出科学家奖”和“求是杰出青年科学

王晓东研究员:把困难化解成前进的动力

  12年前,当时28岁的博士毕业时,很多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王晓东放弃了这些在外人看来非常宝贵的机会,选择留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2年后,王晓东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在高科技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访徐旭东、施一公、王晓东: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高智商的精英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倒: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奥的新发现、新突破,既不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发发文章,基础研究还能有什么用?   基础研

王晓东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众望所归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时间今天下午5点30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揭晓,也拉开了本年度诺奖颁奖的序幕。   在斯德哥尔摩时间今天上午11点30分,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5点半,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是宣布,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卢森堡的三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饶毅对话鲁白:海归要带头营造好科研环境

饶毅的演讲尖锐、诚恳鲁白的发言引人深思  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海归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50年义无反顾的105岁寿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语气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是以50年义无反顾坚持学科交叉、坚持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换来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发展。” “当年,对于生物物

2011诺贝尔生理学奖解读:解码免疫系统奥秘

  编者按:北京时间10月3日、4日、5日,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先后揭晓。作为最著名的世界自然科学大奖,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就各奖项获得者和获奖成果的详细情况,本报对部分外媒报道进行了综述,并采访或约请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解读,从今日起推

袁志彬: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由于在科普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前段时间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

从施一公看科学家当官

  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消息传出后,在科技界引发一些议论,赞同的人很多,反对者也不少,认为科学家当官不是什么好事。  科学家当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就有好几起。去年1月,55岁的中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出任科技部副部长;今年6月末,45岁的量子通讯科学家潘建伟担任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9月初,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