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游客在南极的环保表现良好

历时160天,行程近3.2万海里,不仅勇闯冰阵,完成了既定的科考任务,还在南极成功援救了一艘俄罗斯科考船,参与搜寻马航失联飞机……历经有史以来最“波折”的航程后,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完成了它的第三十次南极之旅。由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举办的“极地科考·安利相随”科普演讲日前在广州举办。 曾六赴南极、三赴北极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此次南极考察副领队夏立民向广州的街坊介绍了极地探险的“冰雪奇缘”。夏立民用亲身经历及众多现场照片介绍了极地的基础知识和我国在极地科考中的种种困难与突破。他还特别强调根据《南极环保协定》,南极对各类生活用品的要求极为严格。“南极的食物链简单而脆弱,气温又低,生物的降解效率很低,因此对于人类使用的物品的降解性、有毒成分、浓缩性的要求都很高”。他同时表示,近年来赴南(北)极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不断上升,在当地的环保表现相当良好。......阅读全文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3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南极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个大气本底监测站,这使中国具备了对中山站附近的南极大气本底进行连续监测的能力。 3月4日,我国南极考察队员逯昌贵、张东启、高龙(从左至右)在中国南极大气监测站前。 我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第一现场:“零距离”接触美丽磷虾

  澳大利亚南极局科研人员在介绍200年前南极冰核的尘埃、化学物质和二氧化碳含量。   坐落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亚南极局,其明丽的现代建筑风格分外引人瞩目。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部门既是澳南极科学考察的后方科研基地和后勤部,又是与各国开展南极科考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加盟南极科考

  我国极地考察装备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11月4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即将随“雪龙”号出征南极,加盟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  全地形车被誉为南极科学考察的“重器”。在南极海冰运输、雪地运送、冰盖科考、

我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的研究

 2008年12月余万霰在南极考察   在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现场计划中,有一个健康检查项目非常醒目,即“中国赴南极考察队员生物钟基因及若干生物节律检测及研究意义”。这项由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余万霰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首次在南极考察队员中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与研究。  

选址工作长达5年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4月8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圆满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

生态环境中心科研人员参加中国南极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参加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建捷博士顺利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直/支链全氟化合物异构特征表征及全球长距离传输机制研究》的现场考察工作。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4年参加我国南极

张青松:我的四次南极科考

   中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从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国际极地年算起,至今,国外开展极地考察已近14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两次国际极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国际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之外。1980

专访秦大河院士:揭开“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纱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学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南极英雄这几个耀眼标签汇集起来,勾绘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响的科研生涯。  秦大河院士为商务印书馆发售的新书——《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作序,并应商务印书馆南宁分馆和广西科技馆的邀请,

“雪龙兄弟”即将首次相聚

  “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6日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港外锚地,与4日停靠霍巴特港的“雪龙2”号相距4.5海里(约8.3公里)。“雪龙”号计划7日停靠“雪龙2”号旁边的码头,这将是“雪龙兄弟”首次相聚。  此前,“雪龙2”号于10月15日从深圳起航,而“雪龙”号10月22日从上海出发。  按照计划,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南极地震台新一代观测房科考队员挖掘观测仪器安放坑。(小图为南极地震台站观测仪器安放坑)  最近,一条来自地球最南端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已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成功改建,标志着中国在南极

我国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连续监测银河系

  我国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成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安装在昆仑站,目前已可以通过卫星通讯进行远程遥控,实现全自动、连续监测银河系内的上亿颗恒星,并能够用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   据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晖介绍,我国计划在昆仑站安装3台“南极巡

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进行高原选拔训练

1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8月18日奔赴西藏,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原选拔训练。这也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集训。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计划于今年10月启程。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

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三次南极越冬。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建立起了南

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组对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提出新观点,南大洋食物网的重要物种——南极磷虾通过新避难所使南大洋主要栖息地快速升温和海冰减少呈现一定的恢复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  从100年前的Discovery航次远征南极时

守护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近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程立峰透露,我国已将南极立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交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起草和提请审议。  南极并非中国领土,我国为什么要就南极立法?  事实上,南极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大陆。1959年12月签订的《南极条约》规定,南极只用于和

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破冰开建

泰山站正在开工建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经过一周跋涉,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克服气温低、负载大、雪面软等诸多困难,日前顺利抵达泰山站建站地点,正式破冰开建。     据介绍,泰山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处于前往格罗夫山的分岔路口、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开展走航生态调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雪龙”号11月5日电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当天,大洋队科考队员开展了以“雪龙”号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态调查。  在“雪龙”号生物实验室里,科考队员利用走航自动表层水系统获取海水,过滤收集水体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叶绿

中国南极天文观测已取得四项成果

  记者从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获悉,自2007年在南极启动天文科考以来,中国南极天文观测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   自2007年起,中国天文学家就开始跟随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并到达冰穹A,进行科学考察、平台安装、天文观测等多项活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绍,经过国内多所天文科研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我国科学家将出征南极为新科考站选址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9月底刚从北极回国,今天(10月25日)青岛籍16名科研专家再次出征,陆续到广州汇合,于11月5日参加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据了解,这些科研专家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完成激光雷达安装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顺利完成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首次同时探测到南极中间层顶区大气温度和三维风场,填补了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  激光雷达项目负责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介绍说,激光雷达在天空晴好、无大片云层遮挡时,可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

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启航

  “向阳红01”科考船8月28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科考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  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在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 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海洋六号”赴西太平洋调查地质特征

  27日,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从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两项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4个航段,预计120天,调查工区为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等。  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介绍,本航次主要任务有五

中国有望绘出首张南极陆地“景观图”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26日对记者说,中国科研人员将在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首次大范围测量南极地表冰雪、岩石和土壤的光谱,为绘制全球首张南极陆地“景观图”提供数据支持,这张“景观图”有望在今年年底问世。   科考人员说,尽管目前世界上有多种版本的南极地图,但还没有一个国家或组织绘制出呈现整个南极洲

秦大河院士亲率“IPCC”作者团队授课国科大

   “IPCC专家答疑,实实在在的硬课(现在讲话的是秦大河院士)!!”2017年6月2日,是《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的最后一节课,资源与环境学院2016级研究生巩晨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叹,配上一张图片——照片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岗位教授秦大河正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在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