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港中大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然(后排左一)率领30人团队研究小脑萎缩症致病变异基因,为曹氏姐弟及其家族(前排两位)找出病源。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导致 “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的变异基因,该小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发药物。 报道说,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又称“小脑萎缩症”(SCA),是香港的罕见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岁至40岁,其小脑、脑干及脊髓由于基因变异,退化萎缩,基因变异大部分源于家族遗传,少数人是基因突变。 医学界现时得知不同基因变异可引发不同类型的小脑萎缩症,中文大学24日公布,该校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致病的变异基因。 报道说,小脑萎缩症是其中一种脑退化症,与平时认知的脑退化症不同,患小脑萎缩症的绝大部分病人的记忆不会衰退,但受小脑萎缩影响,行动和......阅读全文

港中大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港中大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然(后排左一)率领30人团队研究小脑萎缩症致病变异基因,为曹氏姐弟及其家族(前排两位)找出病源。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导致 “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的变异基因,该小组希望可找到更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症的简介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症(olivary body-pons-cerebellum atrophy OPCA) 本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平衡障碍,呈醉汉步态。四肢躯干性及小脑半球性共济失调。小脑症状逐渐加重的同时,出现锥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表情缺乏,有时出现类似震颤麻痹样震颤,亦出现肌阵挛及锥体束操作

小脑萎缩的概述

  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等,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到小脑萎缩,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

小脑萎缩的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上肢伸直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触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对比,共济失调时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标。  (2)跟膝胫试验患者

小脑萎缩的病因

  1.遗传性  如脊髓小脑变性(SCA)、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  2.变性性  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  3.缺血缺氧性  一氧化碳中毒。  4.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  5.炎症性  急性小脑炎后遗症。  6.酒精中毒  酒精性小脑变性。  

怎样预防小脑萎缩?

  1.积极防治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禁酒戒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使用对脑组织有损害的药物;避免思虑过度,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如此;劳逸结合,适度锻炼。  2.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而富含营养,少食肥甘滋腻之品,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蔬菜

关于脊髓小脑失调症遗传方式介绍

  1、遗传方式  因为这是自体显性遗传疾病,所以若父母一方有小脑萎缩症,则其子女不分性别都将有 50% 机率罹患此病。若其子女未受遗传,则其下一代也不会因遗传而罹患此病。  2、治疗方法  这是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治疗的重点在复健治疗,使患者 尽 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小脑萎缩的方法介绍

  目前的医学水平对已经形成的小脑萎缩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是针对一些可控的致病因素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可选用一些能够改善患者共济运动的药物以部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未来治疗小脑萎缩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目前受伦理的限制,同时技术水平尚不成熟,较少应用于临床。

关于小脑萎缩的病因分析

  1.遗传性  如脊髓小脑变性(SCA)、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  2.变性性  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  3.缺血缺氧性  一氧化碳中毒。  4.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  5.炎症性  急性小脑炎后遗症。  6.酒精中毒  酒精性小脑变性。  

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

  1.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2.小脑性构音障碍  吟诗样语言,表现为

小脑萎缩的检查及诊断

  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上肢伸直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触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对比,共济失调时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标。  (2)跟膝胫

小脑萎缩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CT及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小脑萎缩时显示小脑沟纹增多、增宽,体积缩小,呈分枝树叶状,小脑周围腔隙增大,第四脑室扩大。

简述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

  1.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2.小脑性构音障碍  吟诗样语言,表现为

关于小脑萎缩的基本症状介绍

  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等,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到小脑萎缩,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

小脑萎缩指鼻试验是什么?

  指鼻动作笨拙、不准确、不协调、不平稳提示小脑半球的病变以病侧上肢的共济失调为明显,睁眼和闭眼时变化不大,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睁眼时仅见轻微障碍,闭目时由于失去了视觉的补偿,与睁眼时有很大差别,甚至找不到自己的鼻尖提示是感觉性共济失调。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走路不稳症状的患者。

关于小脑萎缩的检查方式介绍

  1.神经系统检查  (1)指鼻试验 嘱患者先将上肢伸直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触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对比,共济失调时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标。  (2)跟膝胫试验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治愈肌肉萎缩症

    炽热的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又取得了一项成就——研究人员利用它治疗了小鼠的一种严重肌肉萎缩症。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有望用于治疗肌肉萎缩遗传病。图片来源:C. E. Nelson等      3个研究团队于2015年12月3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CRISPR剪掉了

遗传发育所等成功建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转基因猪模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称渐冻人症,是一种渐进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起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退化所致。ALS病人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都退化和死亡并停止传送讯息到肌肉,导致肌肉逐渐萎缩,最后神经系统完全丧失控

港中大的最新研究为小脑萎缩症治疗提供新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28日公布,中大团队最近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发现蛋白间的拮抗作用在遗传性共济失调神经退化疾病中的功能,有望为干预小脑萎缩症三型治疗提供新方向。  在世界各地人口中,包括内地和香港,小脑萎缩症三型(又称马查多约瑟夫病)是带显性基因遗传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会出

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症的临床经验

  疗效良好、副作用小、个性化等优势,使得细胞治疗在临床治疗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中,充满发展前景的干细胞治疗,更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与药厂关注的重点。  来自台湾的李光申教授以幽默的风格介绍了以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症的临床经验。  李光申教授是台北荣民总医院骨科部教授,国立阳

关于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简介

  属脊髓小脑变性的一类,但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1981年Menzel首先详尽地描述一个显性遗传的OPCA的病理改变,发现有脊髓—橄榄—桥脑—小脑变性,并首次提出OPC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首先症状为小脑共济失调,其次为双下肢易疲劳、帕金森氏征、精神异常等。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有:  (1

小脑萎缩的神经系统检查

  (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上肢伸直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触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对比,共济失调时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标。  (2)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依次作下列三个动

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及检查

  临床表现  1.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2.小脑性构音障碍  吟诗样

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的并发症

  CMT3型可出现弓形足和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CMT4型视觉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野缩小、瞳孔异常和白内障。多数患者有心肌损害,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还可有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小脑性共济失调、骨骼畸形、皮肤角化或鱼鳞癣。婴儿型还可有抽搐和肌张力低下。

Cell:肌萎缩症基因疗法获重要突破

  最近,巴西圣保罗大学生物科学学院(IB-USP)和美国哈佛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叫Jagged1(简称JAG1)的基因,可能是开发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疗法的一个靶标,DM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特征是渐进性肌肉退化。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十一月十二日的《Cell》杂志。  这项研究是在人类基

关于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病理介绍

  基本病理改变为桥脑、下橄榄和小脑萎缩、大脑额叶亦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变。镜下见橄榄核有严重的神经元脱失和显著的胶质增生。桥脑腹侧萎缩,神经元和横行纤维都有减少。小脑浦肯野细胞消失,颗粒层变薄。小脑半球中央白质和小脑中脚纤维脱髓鞘。小脚上脚和齿状核也有轻度变性。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束及Clarke&#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具体诊断方法介绍

  (1)确认共济失调综合征并确定其遗传学特点。眼震、吟诗样语言、辨距不良、震颤和步态共济失调等为小脑主要体征,同时可伴痴呆、锥体束征,以及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体征。根据临床表现确定为进行性共济失调后还应详细收集家族史,根据家族遗传学特点确定其遗传类型。  (2)CT或MRI显示小脑萎缩很明显,有时可

小儿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理病因分析

  1863年描述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FRDA)是一种最常见的早发型常染色体隐性共济失调。最基本的临床表现为青少年起病(青春期到25岁之间),进行性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腱反射缺失、跖反射伸性反应。其他常见特征为构音障碍、皮质脊髓束性笨拙、腿部本体感觉功能缺失、脊柱侧凸和心脏病。25岁以前

MachadoJoseph病的并发症及检查

  并发症  Machado-Joseph病属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中的一种类型(Ⅲ型,SCA3),以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肌张力异常及强直等锥体外系综合征、四肢肌萎缩和感觉障碍、眼外肌瘫痪和眼球震颤等为特征。[1]  检查  周围血淋巴细胞,羊水,绒膜绒毛等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可示

遗传性共济失调按基因定位分类

  (1)Rosenberg分类:Rosenberg(1998)按各小脑共济失调的基因进行分类。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Ⅰ型(SCA1):基因定位于6p22~23,包含CAG重复,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体征,同时伴眼外肌麻痹。  ②脊髓小脑性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