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杨芃原教授宣布第三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4年11月13日,“第三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2014)”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落下帷幕,回顾起来,本届会议有许 多值得提及的亮点。本次会议邀请到26位来自海内外的一线专家学者与会报告,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天津、美国、香港等地的学者180余人出席了此次盛会,可称的上是蛋白质组学界的APEC。本届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面的展示并交流了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各种原理、应用、最新进展以及成果,全面促进了我国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 最后,由复旦大学的杨芃原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杨芃原教授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辉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首席科学家。杨芃原教授首先对本次大会的主办方、承办方、赞......阅读全文

杨芃原教授宣布第三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4年11月13日,“第三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2014)”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落下帷幕,

视频专访:CNHUPO主席杨芃原教授畅谈蛋白质组事业宏伟蓝图

  以下是视频专访内容,欢迎在线点播! (视频加载需要几秒钟时间,请耐心等待哦!)   近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计划正式启动,这对于中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生命科学领

贺福初:追忆杨芃原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化学系前系主任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 享年72岁  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过去2日。  我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但两日里思绪混乱如麻,无法下笔。方得以稍解悲恸,衔哀致诚,写下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战友——杨芃原教授。  犹记得初识芃原,

复旦杨芃原组等开发精准糖蛋白质组新分析方法

  BioArt按:糖基化是最复杂的蛋白后修饰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与其他蛋白后修饰相比,糖基化更为复杂,分析难度很大。目前已有的糖基化分析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大部分方法仅能分析糖链或糖基化位点等不完整的糖基化信息,而基于糖肽的位点特异性分析方法则存在通量低,假阳性率高,数据质量难以评测等

第11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圆满闭幕 设立杨芃原教育基金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1年10月15日,第11届CNHUPO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武汉圆满闭幕。本届会议主题是“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邀请了邀请两院院士、蛋白质组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军人物参会,见证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首次设立CNHUPO杨芃原教育基金,

周振:深切缅怀导师杨芃原教授

  杨芃原教授,一生奉献给质谱学和人类蛋白质组学。他是中国一代质谱技术的开拓者,充分理解质谱仪器的核心原理和应用原理,全面掌握光、机、电、软件、控制、真空、化学、生物应用综合技术。  他一个人能从无到有,搞出一台完整的质谱仪器,长年呼吁高端科学仪器的国家战略地位,在厦门大学与复旦大学带出了一批批质谱

深切悼念 各界人士送别杨芃原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原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22时40分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3岁。6月4日下午,杨芃原同志追思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下午2点,告别仪式会场挽联高悬,气氛庄严肃穆,大家怀着极其沉痛的

复旦杨芃原教授主持“973”项目获得立项

    近日,973计划综合交叉领域“微流控学与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得立项。 本项目由我校生物医学研究院杨芃原教授任首席科学家。             微流控技术和相关理论研究是国际科技前沿研究的重要亮点。微流控将流体和相关的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分子活性演绎等宏观行为,缩小到在微米以及

学生潘秀文:忆恩师杨芃原教授

   2021年5月31日的晚,敬爱的杨老师因胃癌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知道消息的时候是6月1日,不能接受也充满了各种遗憾和难过。   回忆起第一次见杨老师   是在2009年的国庆,我从新疆第一次飞到上海参加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推荐免试的面试环节。在那之前,我第一在网上搜索杨老师,得知他是副院

哀悼!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与世长辞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化学系前系主任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3岁。  杨芃原,1949年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后到美国获麻省州立大学(Amherst)博士,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Bloomington)博士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