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五年读博,却不得不拿硕士学位...

读博的生活很郁闷。学的是基础学科。当初很想选择读硕士。可是这个学校只能硕博连读。 读到第三年时没有自信了,觉得自己很不喜欢做研究。现在第四年快结束了,目前还没有第一作者的文章,只有三篇合作的文章。课题一直进展都不顺利。 老板今天突然跟我提出说希望我考虑五年拿个硕士学位走人,还说我的工作都不够硕士毕业。 五年拿个硕士学位,觉得很可悲。别人拿硕士学位,最多三年,而且很容易就毕业了。读博的女生真的很惨,自己最美好的那几年时光都泡在了实验室了。 在实验室的日子,每周工作六天,每天早上八点半到十点,同学都说我太忙了。这种忙碌的生活也导致了自己的个人问题仍然悬着。大学同学都有了小孩,而我还是继续单着。 而且现在发现自己真的很讨厌科研,可是真转行的话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现在还得面对很残酷的现实。 不敢跟父母说,父母一直觉得我是他们的骄傲。如果跟他们说我毕业只能拿硕士学位,肯定他们很难接受这样的......阅读全文

读博:做科研的职业训练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博士生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按理说,读博士没有专门适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条件,谁都可以读。但是,读博士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而获得学位。所以,适合读博士的人,应该是适合作学术研究的人。  读博

高校教师读博困境待解

不久前,经过几年苦读,杜彬恒终于拿到了西南大学颁发的教育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之前,他的身份是西南大学的一名辅导员。 “有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读博,这几乎是一条必然要走的路。”杜彬恒告诉《中国科学报》。 然而,路也有走“弯”的时候。 日前,湖南省邵阳学院一则引进海外博士的公示引发舆论强

官宣!取消统考,读博更难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这是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的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黄国平的毕业论文《致谢》里的一句话,这篇不卖惨,不叫苦,堪称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的致谢辞,触动人心,让大家重新认识学习真正的意义,也将“读博”相关的话题送上热搜。  而随着郑州大学、

读不读博:为自己的选择创造理由!

  关于读不读博这件事,就像毕业要不要留在北上广,一年一年困扰着一批批新的年轻人。这不,最近科学网博主们又掀起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说到底,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人生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所以才会被反复提及。  在这里,不想赘述读博与不读博之间的利与弊。那样的文章已经由你的导师、学长分享

读博,就是为了进高校做教师吗?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  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  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可以说,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会穷

读博,你后悔了吗 中国博士生存群像谱

  博士,高学历的代名词,也是未来科技的生力军。他们中有许多人在自己日夜奋斗的研究领域,披星戴月,早起晚归。顶着来自学业、家庭甚至社会上的压力,博士们时刻提醒自己“再逼自己一把”。  “书读了二十多年,竟然身无长物,学的都是些屠龙之术,安身立命都困难。”有感于读博时的痛苦,科学网博主吴楷喆在他的博文

武汉理工通报“读博需学位认证”:改进流程

   6月30日电 武汉理工大学30日对媒体报道的“报考母校博士生被要求证明硕士学位证是真的”一事作出回应,表示将对研究生报考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彻底清理烦扰考生的证明材料和办事手续,优化工作流程。       据长江日报报道,武汉市民林先生报考其母校武汉理工大学导师的博士研究生,被

53岁读博、61岁毕业,他的勇气何来?

61岁还有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吗?澳大利亚工程师Zoltán Kócsi近日在Nature网站职业专栏发表文章,分享了他的“高龄”求学经历。一次科学研讨会上的偶然相遇,让Kócsi对昆虫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此之前,Kócsi从事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已有30多年,他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干到退休。接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新增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答问

以评促建 推动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答记者问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

寒门女孩上海交大读博:我命由我不由天

  父亲患直肠癌晚期与肝转移癌,母亲因手术后恢复不好,丧失劳动能力。家中有三个女孩,最小的妹妹患先天性心脏病,不幸离开了人世。  每一件都是足以击垮一个家庭的伤痛,却集中发生在一个家庭里。  李林就生活在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她一边支撑着家里,一边勤学苦读。曾经,她读书的唯一目的,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