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线站研讨会召开

6月28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在江苏常熟召开了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线站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专家研讨同步辐射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对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线站总体规划、线站科学目标及主要技术指标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共有来自全国31所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55位专家和领导出席了会议,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致欢迎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沈文庆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大科学装置处副处长彭子龙讲话。 会议首先听取了徐洪杰研究员对会议总体背景介绍,以及二期线站的总体规划。随后,何建华研究员等分别就生命科学、物理和环境科学、材料和能源科学以及先进成像与工业应用等四个学科领域的二期线站科学目标、初步设计方案等作了更进一步的报告。上海光源(SSRF)工程已于2009年4月如期建成,并于2010年1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自2009年5月6日......阅读全文

上海光源:好光频借力

   7月13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员齐建勋来到上海光源南门,按照惯例拿到了实验用的门禁卡。从上海光源出光起,齐建勋就经常往返京沪两地,已经是上海光源不折不扣的老用户了。  上海光源的所在地,位于张江科技园区的张衡路和蔡伦路之间。这些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街道,让齐建勋感受到浓烈的科学氛围。  今

科学家何建华:参与上海光源建设改变了我的研究生涯

何建华在实验室做实验。  走近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创上海的头号地标——被形象地比喻为“鹦鹉螺”的上海光源颇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条光束线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观世界的科学之光。  从1996年开始参与上海光源前期立项、预制研究、工程建造、运行开放到今天的持续发展,何建华

上海光源运行两年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我国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作为多学科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向用户运行开放两年以来,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速了我国科技创新。“通过二期线站的建设,上海光源将基本实现波段覆盖、研究方法覆盖和应用领域覆盖,从而极大地提升上海光源的综合研究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大科学平台。”

上海光源:照亮科研课题 参透微观世界的希望之光

  自2009年建成,这个位于上海张江的巨大“鹦鹉螺”,5年间稳定释放“创新之光”,为1590个研究组,9225位慕名而来的科技人员照亮未知的微观世界,将百余篇科研论文送上包括《科学》《自然》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奇迹的创造者——上海光源,这个我国迄今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照

上海光源工程装备LEICA DM2500P偏光显微镜

  近期,上海光源工程从本公司采购了德国LEICA DM2500P研究级偏光显微镜.   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它的英文全名为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简称SSRF。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在科学界

从上海光源看大科学装置的作用

  大科学装置非常重要,建设与应用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从多方面推动创新,上海光源更好说明这个例子。上海光源1993年立项,三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建议建立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然后到1995年到了上海,2004年破土动工建设,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建设速度在国际上是最快的。 

上海光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是全国大协作结晶,代表我国工业发展最先进水平      1月19日,专家们在参观上海光源内的X成像光束线站。 新华社供图   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SSRF)工程,1月19日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验收,标志着这一性能指标达世界一流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

大科学装置铸就“中国枢纽”

  实验装置是科学家的“枪”,随着知识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实验装置的需求也向着大型、复杂、综合的方向迅速发展。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级实验室里,人们都可以见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学者在一起工作;而在一些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的建立中,对资金、技术和人力的需求往往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能力。国际合作由

上海光源第四代今年出光,进入“拍摄分子电影”时代

  日前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一地标——上海光源获悉,其二期线站工程已加紧筹备;“鹦鹉螺”旁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正在加紧建设,计划今年底调束出光。  根据规划,上海光源将在2020年前再建设约20条光束线,使其拥有超过30条的光束线站。  进入“拍摄分子电影”时代  如果说第三代同步辐

上海光源“照亮”4000个课题

  7月29日,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   早晨8点30分,气温已达35摄氏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赵国璧和陈嵘顶着烈日赶到上海光源总体控制室。未来12小时,他们要每时每刻通过荧屏查看光源各部分的运行情况。   同是8点30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新奇和博士生段良伟,也急匆匆赶到上海光

一双慧眼:上海光源助力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

   人类来到世界,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样事物,就是光。光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从红外、可见光、紫外、软X射线、硬X射线到伽马射线……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和不同的光打交道。  国家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是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老大哥”。开放8年来,这台“超级显微镜”,以光为媒,持续升级:上海光源二期

上海光源增强器成功实现3.5GeV电子束升能

国庆期间,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喜讯频传,经过约60个小时的调束,上海光源增强器于10月5日凌晨4时25分成功地实现了3.5GeV电子束升能,这是继5月15日直线加速器出束后上海光源工程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电祝贺。 路甬祥在贺电中说,喜悉

我国首台弧矢聚焦双晶单色仪研制成功

  “上海光源”近日竣工。“上海光源”又名“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而同步辐射光束线的“心脏”则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   由该所承担研制的水冷弧矢聚焦单色器是“上海光源”光束线中的关键设备,各实验站所需单色光波长、能量分辨率、光斑大小都是由单色器来实现或决定,它是整个同步辐射光应用中最

上海光源“加入”抗疫情行列

  2月3日,《中国科学报》获悉,为共同抗击疫情,“上海光源”特别开通“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项课题”绿色通道,并于2月2日提前开机,助力科学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观结构、打开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黑匣子”。  记者2月2日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官网“用户开放—运行实时状态”一栏也看到,BL17U1、BL19U

东方科技论坛探讨“利用上海光源促进结构生物学研究”

  近日,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主任徐洪杰和何建华、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代表董宇辉等同步辐射专家,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张荣光、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志杰、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佳伟和中国科大周丛照等结构生物学专家,共计40多位嘉宾会聚在以“利用上海来源促进结构生物学研究”为主题第160届上海东方科

上海光源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的文物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8月13日,《科技日报》头版报道了故宫科技考古团队在清乾隆时期紫金釉中发现高纯相、大粒径ε-Fe2O3晶体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果由上海光源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完成。研究发现,在故宫出土的清乾隆时期紫金釉中布满了大粒径、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多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剧透”

  3月25日,上海张江第九期“大国重器”发布会在张江药谷举行。张江科技创新的三个主力军“军长”——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主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上海)主任、中科院院士潘建伟“

张江发布重大科学设施建设和自主创新成果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日首次公开发布重大科技设施建设成果。来自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科院量子信 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的三位负责人介绍了这些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和各自在科技研发、自主创新中的成果。   “上海光源就相当于一个超级显

打造“超级光源” 喷薄“不绝动能”

  展开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地图,一块又一块世界顶级的“科学拼图”正在聚合。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这些“高大上”名字的背后凸显出上海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心和脚步。  去年2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大连光源将有哪些应用: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自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周年巡礼

  自去年2月获批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一年后的今天,这里依托先进的大科学基础设施群,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正在向跻身世界一流实验室行列的目标不断迫近……  如今,张江已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创新源泉。那么,作为其核心引擎的张江国家科学中心,

揭秘“大连光源”: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利器

1月15日,辽宁省大连市,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冬日的辽东半岛,海风凛冽刺骨。位于大连这座滨海城市西侧的长兴岛,因四面环海,人口稀少,更显得肃杀、冷清。但就在这里,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刚刚诞生。1月15日,我国最新一代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

C/D RNA蛋白质复合物催化RNA核糖甲基化的结构机理

上海光源用户研究发现C/D RNA蛋白质复合物催化RNA核糖甲基化的结构机理  1月2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叶克穷实验室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ite-specific ribose methylation by box C/D RNA

中科院积极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打开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地图,一块又一块世界顶级的“科学拼图”正在聚合。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这些“高大上”名字的背后凸显出上海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心和脚步。  去年2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院士专家呼吁:发展大科学装置需培养工匠队伍

  “中科院上海分院的一些所长反映,建大科学装置的钱是有的,但这些钱不能用于人,人员开支怎么办?”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协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问道。  王建宇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大科学装置不遗余力地支持,硬件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

“上海光源”首轮开放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我国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自今年5月6日首批七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开始向用户试开放以来,目前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包括解析出40多个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新蛋白质结构。   记者从28日召开的“上海光源”第一届用户学术年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上海光源”已累计接待的用户已超过1100人次,

我国首台第四代光源即将进行设备安装

  外形宛如鹦鹉螺的上海光源旁,新一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在建设  历时一年半,我国首台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已结束土建和公用设施工程,即将进行设备安装,并计划于今年年底调束出光,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记者昨天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这个自由电子激光设施与

我国首台上海光源波荡器EPU10研制成功

日前,我国首台上海光源(SSRF)波荡器EPU10(除磁结构外)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验收。 上海光源波荡器EPU10是上海光源的重要设备之一,该项设备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上海光源的整体性能。 在研制中,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力克“运动精度高、总

两院院士评出国内外十大科技进展

  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