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人员借助新技术观看人类大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8月10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借助最新发明的技术,看到人类大脑中通往记忆区域的一条通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及早诊断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 公报说,借助这项新技术,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仪,拍摄到负责大脑记忆的一条通道的清晰图像。研究人员对一批18岁至89岁的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试,取得满意效果。 负责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斯塔克说,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非侵入方法直接观察人类大脑中的通道,现在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过去,研究人员只能通过解剖实验鼠或灵长类动物大脑的方法,才能看到这条通道。 斯塔克说,随着年龄增长,人类大脑会逐渐退化,从而影响记忆力。通过直接观察大脑中的这条记忆通道,医务人员可判断被观察者记忆能力的退化程度,这将有助于及早诊断阿尔茨海默氏症。......阅读全文

阿尔兹海默症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阿尔兹海默症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脑结构与阿尔兹海默症以及自闭症的关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来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法国发现导致早老性痴呆症新因素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8月31日发表公报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存在于早老性痴呆症患者大脑中的活性肽——伊塔(η)淀粉样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探索早老性痴呆症的治疗方法。   早老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症,目前尚无有效疗法。此前研究显示,很多早老性痴呆症患者会出现病理变化——脑部贝塔(β)淀粉样蛋白异

法国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导致早老性痴呆症新因素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8月31日发表公报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存在于早老性痴呆症患者大脑中的活性肽——伊塔(η)淀粉样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探索早老性痴呆症的治疗方法。  早老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症,目前尚无有效疗法。此前研究显示,很多早老性痴呆症患者会出现病理变化——脑部贝塔(β)淀粉样蛋白异常

一周资讯回顾:他用DNA测序技术,让百年肿瘤“变废为宝”

  国内资讯  重磅!《“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发布,基因测序、免疫疗法、AI等“被点名”  5月10日,据科技部官网消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的总体部署,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盘点激素疗法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1】BJU international:运动可以降低前列腺癌激素疗法的副作用  doi:10.1111/bju.14922  根据东英吉利大学的一项新研究,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短期运动处方可能有助于减少激素治疗的副作用。诺福克和诺威奇大学医院(NNUH)和UEA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试验,该试

蜂巢意识:未来机脑互连和共享大脑或将终结个人思维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当前最新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大脑之间的通讯,未来是否会终结个人思维,实现共享大脑?目前,加拿大科幻作者彼得·沃茨(Peter Watts)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对人类大脑互连技术进行了深度剖析,据悉,他之前曾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他最近撰写的一本小说是2014年出版的《模仿倾

2019年10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开发出光学混合筛选技术,可在几天内筛选人细胞中的数千个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帕金森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帕金森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见于帕金森症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据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现视力

一文了解癌症检测创新性研究成果!

  时至岁末,转眼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里,科学家们在癌症检测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科学家们在癌症检测研究领域取得的重磅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1】J

《攻壳机动队》中的脑机接口到底能不能实现?

  和古希腊人希望在天上飞翔一样,今天的人们渴望将意识和机器融合到一起。有人甚至将这种方式看作绕开死亡的途径之一。然而,意识能否直接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或者其他意识通过脑机接口(BCI)技术连接,从而打破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过去的50年中,来自全球各大学实验室,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

基于尿液的疾病检测研究进展一览

  每次小便时,很多人只是将尿液冲走了事,并没有意识到尿液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尿液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的生物流体。  医生、营养学家和环境科学家不仅对尿液的物理性状,如尿量、颜色、透明度、气味、pH和比重等感兴趣,也对尿液的化学成分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揭示了有关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他们所吃的

专家解读“人兽”之惑

布莱尔最后的“大礼” 6月27日,托尼·布莱尔卸任英国首相。尽管人们对于布莱尔执政10年来的表现毁誉参半,但布莱尔在卸任前实实在在地为英国科学家献上了一份“大礼”。5月17日,英国政府批准了一项法律草案,允许科学家进行人兽混合胚胎研究。布莱尔在离职演讲中说:“为了这个国家,我竭尽全力做了自

纳米医疗研究进展

如今,纳米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推动了各个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当然纳米科技对医学研究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纳米机器人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了医生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纳米科技在癌症治疗、疫苗开发、HIV治疗以及多种疾病的诊疗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纳米疗法与

HIV感染可导致很多并发症(第1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HIV通过

你知道睡眠不足究竟有多少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在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不足,即超过了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且更让人吃惊的是该数据仍在逐年上升。那么睡眠不足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相关研究报告,与大家一起学习!  【1】Cardiovas

一种糖尿病药物或能有效逆转阿尔兹海默病的记忆丧失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rain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糖尿病药物或能用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研究者发现,这种糖尿病药物或能通过三种不同的作用方式来明显逆转大脑的记忆缺失,相关研究获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有效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新型疗法。  研

阿尔兹海默症最新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阿尔兹海默症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eLife:靶向代谢功能障碍的疗法或有望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DOI:10.7554/eLife.50069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新加坡国大学院(Yale-NUS

生物谷推荐:5月必看的重磅级研究Top10

  转眼间5月份就快要过去了,这个月又有哪些研究论文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呢?小编根据本月新闻的点击量、研究领域、热度筛选出了5月份的重磅级研究Top10,供大家学习交流。  【1】Mol Ther:重磅!科学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消除活体动物的HIV-1感染  doi:10.1016/j.

癌症诊断技术新进展!

  【1】Nature:开发基于DNA包装的新型血检可检测多种癌症  doi:10.1038/s41586-019-1272-6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新型血液检测方法,通过发现癌细胞脱落的DNA碎片在血液中循环的独特模式,可以检测七种不同类型癌症

2018年微生物领域都有哪些惊人发现?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一个成年人的细胞数量大约是10的13次方,而与人体共生的细菌比人体细胞还要多10倍,其中肠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种不同的细菌。早在1886年,就有学者发现了大肠杆菌对消化有辅助作用。由此而展开的,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常见肠道菌的发现和功能探索也开启了早期人类对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生物医学领域收获颇丰

美国  遗传学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机制;细胞研究让多种细胞互换“身份”;再生医学造出多种器官组织。  田学科 (本报驻美国记者)在遗传学研究领域,杜克大学模仿人体细胞内复杂的基因调控过程,模拟出多种蛋白质如何通过复杂相互作用调控一个基因。  斯坦福大学设计出一种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体管——

2018年心脑血管年度盘点

  2018年即将过去,年末为大家献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脑血管疾病专题盘点,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Science:重磅!亲联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产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国爱荷华大学心脏研究员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团队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英国最新研究发现:早老性痴呆症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早老性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变发生在同样的大脑区域,证实了此前对这两种疾病相关的猜测,将有助于探索它们的发病机制。  早老性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则属于功能性精神障碍,目前科学界对两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无定论。有研究人员推测,

多项研究揭示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和坏处!

  脂肪酸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近年来科学家对于不同的脂肪酸对机体的益处和坏处始终争论不断。为此,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关于脂肪酸对机体健康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帮助大家一起了解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诸多影响!  【1】Science:揭示短链脂肪酸触发植物对细菌的免疫反应  DOI:10.11

科学家描绘老鼠果蝇视神经 有助揭开大脑谜团

  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研发出一项新技术,能够对老鼠和果蝇的视神经网络进行测绘。这项突破标志着科学家在揭开人类大脑谜团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重要一步。人类大脑含有大约800万个神经元细胞,利用现有技术绘制完整图像估计需要5.7亿年。科学家希望对此项研究中使用的新技术进行改进,同时借助更为强大的电脑完成这项

2016年度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植入微电极阵列帮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美国学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报告称,借助大脑运动皮层记录信号,首次成功地让一名瘫痪患者恢复多个手指、手和手腕的运动能力。  研究团队在一位24岁四肢瘫痪的男性被试者的运动皮层中,植入了微电极阵列,随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解码神经元的活动,并

Nat Med:科学家鉴别出新型痴呆症风险基因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参与痴呆症患者神经变性发病的遗传过程,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疗法减缓或抑制疾病的进展。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参与突变的两大类基因,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tau蛋白的过量表

2017年5月HIV研究亮点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  IV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