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证据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7日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日本的物理学家分析了来自阿根廷皮埃尔·奥格天文台的观察数据,发现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的证据,表明银河系曾有巨大星体爆发。这项研究将刊登在8月20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皮埃尔·奥格天文台是世界最大的宇宙射线观察站,1600个粒子探测器,每个间隔约1英里,组成一张广布1200平方英里的庞大观测网,加上专门设计的望远镜,记录着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信息。今年初,物理学家通过粒子探测器观测到,银河系中也存在很多高能宇宙射线,但并不纯是质子,而且还有原子核——能量越高,原子核与质子间的比例就越大。 按照目前的高能物理定律,所有超高能宇宙射线必然来自河外星系,那里存在巨大的黑洞,能吞没恒星并加速质子,逃逸的质子成为一种“宇宙射线”,穿越太空甚至到达我们的星系。当质子离开星系,还保持着最高能量状态,能追溯其能量来源。原子核被吸进汹涌的磁场,在星......阅读全文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证据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7日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日本的物理学家分析了来自阿根廷皮埃尔·奥格天文台的观察数据,发现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的证据,表明银河系曾有巨大星体爆发。这项研究将刊登在8月20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皮埃尔·奥格天文台是世界最大的宇宙射

南极“冰立方”探测到来自银河系平面的中微子

  国际天体物理学合作项目“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的研究人员29日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挖掘“冰立方”的观测数据,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平面的中微子信号。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在宇宙中大量存在,但极少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难以探测。地球上绝大多数中微子由太阳与地球大气

南极“冰立方”探测到超高能中微子

  据英国4月10日报道,“冰立方”最新探测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许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过去一个世纪,宇宙射线(其实是一种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扰物理学家们的几大谜团之一。据信,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马射线的爆发都可能产生宇宙射线,但其起源却很难探测到。于是科学家“曲线救国”,转而追寻中微

恒星形成和银河系结构研讨会在宜兴召开

    会议现场  3月28日至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办,上海天文台和新疆天文台协办的“恒星形成和银河系结构研讨会暨郑兴武先生七十寿辰庆祝活动”在江苏宜兴召开。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天体

美确认宇宙射线由质子组成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上报告称,他们使用位于犹他州的高分辨率蝇眼阵列望远镜,确认高能的宇宙射线由质子组成。   美国的高分辨率蝇眼探测器(HiRes)位于犹他州盐湖城西的沙漠中,使用高分辨率的蝇眼探测器,科学家确认,在每个原子核中发现的带正电的成分(质子)组成了宇

国家天文台研究结果-帮助探析银河系结构

  据国家天文台消息,银河系氢柱密度与光学消光的比率是研究银河系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的研究精确测量了这一数值,相关论文已被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在线发表。   宇宙空间中到处都充斥着星际介质。天体发射的光在到达地球前,会被星际介质吸收或者散射掉一

回到地球,从岩石中,寻找暗物质存在的痕迹

  暗物质作为一种神秘的存在,被认为构成了宇宙物质的84%。在分布于地球各处地下的二十多个实验室里,每天都有很多科学家利用大量的液体、金属、半导体等材料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实验越来越复杂,搜索方式也越来越精确,但截至目前,除了意大利一个实验室饱受争议的信号发现之外,几乎一无所获

我国天文台精确绘制银河系旋臂结构图

M101(风车星系) 图源:HST /NASA, ESA, STScI; CFHT; NOAO/AURA/NSF  银河系旋臂结构的精确测定是天文学上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太阳系身在旋臂深处,从而导致多重旋臂结构在视线方向上重叠。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烨带领研究团队利用欧空局盖亚(G

上海天文台揭秘银河系核球的X型结构

  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如何演化成它现在的样子,它未来的命运又将怎样,是目前天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银河系是一个由中心核球、银盘及暗物质晕构成的大质量旋涡星系。旋涡星系的核球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紧密相关,理解银河系的核球对于构建整个银河系演化的图景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系宇宙学

上海天文台精确测量银河系的尘埃消光

  银河系是一个盘状星系,在银盘上有很多气体和尘埃,因此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壮观的“黑色星云”。在沿着银盘的方向(低银纬)上,由于尘埃的严重消光,在光学波段几乎无法看到银河系以外的天体。因此,一般来说,银河系外(河外)天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远离银盘(高银纬)的天区。尽管如此,由于银河系的盘存在一定厚度,而

中微子由“黑洞制造”?有助于解释高能量宇宙射线的来源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探测到的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可能会产生被称为神秘粒子的中微子。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X射线望远镜观测,认为银河系中心的庞大黑洞可能会产生神秘的粒子——中微子,如经证实,这将是科学家首

上海天文台精确测量银河系中尘埃分布的尺度

  银河是夜空中最壮美的景观。在银河繁星中,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黑色星云”(图1)。这些“黑云”由恒星之外的中性气体和固体颗粒所构成,是新一代恒星的诞生地。这些固体颗粒被通称为星际尘埃。  星际尘埃主要产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阶段,它们吸收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红外波段发射。尘埃不仅有

国家天文台等首次展示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

  北京时间2月5日凌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了天文学家的一项新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陈孝钿、研究员邓李才、刘超等人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理查德·迪何锐思及北京大学博士王舒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向人们展示出银河系恒星外盘惊人的翘曲结构。  

国家天文台利用星震学数据研究银河系薄盘年龄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基于LAMOST和Kepler的数据,利用精确的红巨星星震学年龄研究了银河系薄盘的形成时间问题,发现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薄盘星年龄约为95亿年,这为阐释银河系薄盘的早期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天文学家普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精确测量银河系尘埃消光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从宇宙学原理出发,基于尘埃在短波段消光较强的特征,首次利用光学范围内波长最短的u波段的海量观测数据,对银河系的消光进行了系统统计研究。相关成果已被《天文学杂志》正式接受。  银河系是一个盘状星系,在银盘上有很多气体和尘埃,因此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壮观的“黑色星云”。在沿着银盘

紫金山天文台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徐烨、李晶晶及其合作者在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取得新进展。它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银河系结构的认知。利用美国的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在解决了一系列挑战性技术难题以后,他们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获得了空前的测量精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发现

国家天文台在银河系星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托我国大科学装置的LAMOST银河系光谱巡天数据,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了银河系并合形成的新证据。他们在运动学空间发现了7个源自银河系并合过程的新星流,占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一半。在化学空间,他们发现了33颗丰度不同于普通恒星的所谓“低α丰度恒星

国家天文台研究发现银河系晕内扁外圆结构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徐岩、刘超、薛香香等人改写了银河系晕的结构特征。他们利用LAMOST观测的晕族红巨星直接绘制出银河系40千秒差距内的三维剖面图,从而揭示出恒星晕的复杂构成——内部呈扁球形,外部则逐渐变成球形。恒星数密度则按照单一幂律形式由内向外减少。这一清晰的观测证据推翻了前人

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中心棒激发的恒星轨道共振新证据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刘超博士等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远离太阳的银河系英仙臂(Perseus arm)附近发现恒星轨道共振的观测证据,并对银盘的旋臂结构有了新的限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1日的国际著名期刊《天

紫金山天文台揭示银河系外旋臂分子气体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研究团组利用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望远镜的CO巡天数据,首次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位于银河系第二象限处的外旋臂的分子气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研究结果即将在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发射

  基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CO巡天结果,科研人员利用国际一流的射电望远镜搜寻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该项研究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f H2O, CH3OH, and OH Masers in the Extreme Outer Galaxy 为题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

上海天文台证实银河系核球区存在奇特的X型结构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即证实了银河系核球区存在一个奇特的垂向X型结构,并对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动力学解释。这项由该台李兆聿博士在沈俊太研究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成果,日前以通讯快报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杂志》(ApJL)上,并很快被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发射

  基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CO巡天结果,科研人员利用国际一流的射电望远镜搜寻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该项研究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f H2O, CH3OH, and OH Masers in the Extreme Outer Galaxy 为题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

国家天文台发现最新银河系氢柱密度与光学消光比率

  银河系氢柱密度(NH)与光学消光(Av)的比率,这个研究银河系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最近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更精确地测到了,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国家天文台博士朱辉,合作者为田文武、李爱根和张孟飞。  朱辉及合作者以超新星遗迹、行星状星云和X射线双星为探针,研究了银河系内由X射线吸收得

冰立方探测器首次发现来自银河系的中微子

  经过十多年的搜寻,位于南极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测器终于发现了来自银河系内部的高能粒子。这一发现为了解宇宙射线如何塑造宇宙打开了一扇窗。  银河系的圆盘在每种波长的光中都非常明亮,尤其是在伽马射线中,伽马射线往往伴随着中微子。但从历史上看,来自我们星系内的任何中微子都被来自其他星系的更强信号所淹没,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质量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依明阿吉与该台研究员赵刚合作,首次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释放的第四次巡天数据与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释放的第八次巡天数据中的天琴座RR变星,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银河系质量,该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这项研究

西藏ASγ实验发现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候选天体

  近期,中日合作团队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ASγ实验阵列,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遗迹SNR G106.3+2.7发射出超过100 TeV(100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SNR G106.3+2.7中的激波加速到PeV的宇宙射线(主要成分为质子)与附近的分子云碰

天然辐射源宇宙射线

从宇宙空间发射而来的高能粒子流,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 ü宇宙射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辐射,它主要是由一些质子、α粒子与原子序数Z>3的核组成的。 ü宇宙射线有较强的贯穿能力,在射向地球时,与大气中与物质原子相碰撞,发生多种类型的反应而产生次级宇宙射线。由于大气层的屏蔽作用,大大减少

宇宙射线实时探测演示实验

大型扩散云雾室(宇宙射线实时探测)根据云室的原理,它能用来显示、观察原本人类无法看见和感触到的来自宇宙和地球上的射线的径迹。当每秒钟数目众多的射线的径迹连续不断的展示在人们眼前时,能激发广大学生对于(粒子)物理学的无限想象空间。本仪器zui大的特点在于能连续不断地显示仪器所在的自然背景辐射及来自宇宙

紫金山天文台揭示银河系卫星星系奇异分布的可能起源

  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研究员康熙带领的团组研究了银河系卫星星系的速度分布,指出其奇异分布可以用目前流行的冷暗物质模型解释,同时他们也指出:与大部分漩涡星系不一样,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形成历史可能比较特殊,宇宙中呈现银河系卫星星系这种分布的可能性只有1%。  天文学家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