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宇宙膨胀或会永不停止

据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计算太空里的暗能量总数的科学家推断,这种无法解释的力的分布情况,意味着宇宙的膨胀过程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永不停止。 北京时间8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宇宙可能会永远膨胀下去。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计算宇宙里存在的神秘“暗能量”的总数,发现宇宙最终将演变成一个寒冷、荒凉的地方。 该研究主要着眼于暗能量(它在继续促使宇宙不断向外膨胀)是由什么构成的。据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计算太空里的暗能量总数的科学家推断,这种无法解释的力的分布情况,意味着宇宙的膨胀过程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永不停止。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确定恒星发出的光是如何在Abell 1689星系团内部和周围发生弯曲的。 这个星系团的大小(它的质量和暗能量的分布情况)导致恒星发出的光在星系周围发生弯曲,天文学家利用它计算Abell 1689星系团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科学家对哈勃望远镜拍......阅读全文

科学家绘制出迄今最详尽宇宙3D图

迄今最详尽的3D宇宙图景:科学家们对宇宙中一些最明亮的天体进行研究,绘制了这一图像。红色显示光线穿过了较多的氢气物质,而蓝色则显示相对较少。这样的研究将有希望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宇宙如何膨胀,并可能提供神秘的暗能量的研究线索,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膨胀的推手。  北京时间5月5日消息,据英国

《物理快报B》: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

虫洞示意图美国天文学家通过研究重新审视宇宙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致热的奇点膨胀到现在的状态的。这是宇宙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但是,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子。  据物理

厉害了,中国科技:“悟空”还能带来多少惊奇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团队日前在北京发布首批科学成果。首席科学家常进宣布,“悟空”卫星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颗25Ge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

《自然》:科学家研发出绘制“宇宙结构”新技术

  据“中央社”报道,暗能量是用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发出绘制“大尺度宇宙结构”的新技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探索暗能量,研究结果日前被刊登上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杂志。  据报道,此项跨区域研究计划由“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与

科学家用反电子束轰击钻石寻找暗物质之谜“暗光子”

  科学家试图用理论上存在的“暗光子”解开所有暗物质之谜。   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我们所知的宇宙中,有十分之一的物质都处于“失踪”状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的引力却可以对我们能看见的这部分物质产生影响,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它们的存在。研究人员用“暗”这个形容词来

中科院领衔发现暗能量存在新证据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参与的世界最大星系巡天——拓展的重子振荡光谱巡天(eBOSS)国际科技计划合作组织发现了显著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这是证明暗能量存在的一个新独立证据。相关研究论文发布于科学预印本网站。  合作组通过观测距离我们68亿光年到105亿光年之间宇宙深处类星体的空间

十项目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办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重点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

我国科学家发现动力学暗能量证据

   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隐秘推手是什么?科学家又是否能够捕捉到它的踪迹?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团队与国外相关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了动力学暗能量的迹象。相关成果于8月28日在《自然》杂志天文专刊在线发表。  赵公博团队科研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研究是利用当前的天文观测数据重建暗能

标准模型或成宇宙学发展桎梏

标准模型的6个参数几乎完全符合宇宙微波背景下不同温度波动的分布。   新闻有时候隐藏在科学家没说的话里。研究人员日前发布了一张最佳的宇宙微波背景图,宇宙大爆炸在图中就如斑驳的晚霞一般。欧洲空间局(ESA)普朗克探测器收集的数据验证了宇宙学家关于宇宙成因与组成物质的标准模型的正确性。但是一些科学家原

新研究称宇宙还能存在1400亿年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称,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角度分析,宇宙的寿命还有1400亿年。  综合共同社、时事社等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国立天文台、东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阿奇夫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布了这一新成果。  这项研究认为,宇宙中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包含250亿个星系的模拟宇宙诞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瑞士科学家使用一台巨型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整个宇宙的构成。他们利用2万亿个数字粒子,生成了包含约250亿个模拟星系的庞大目录。科学家们表示,这份目录将被用于校准欧洲“欧几里得”(Euclid)卫星上进行的实验。这颗卫星将于2020年发射,使命是揭开笼罩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头上

除了黑洞,这些概念也让物理学家头疼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测出了黑洞的存在,但即使到了现在,物理学家还在为黑洞这个概念感到头疼,因为关于它,有太多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然而黑洞并不是唯一能让物理学家感到头疼的概念,下面我们就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量子的多重性   现实似乎非常确定——你在这里,足球在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探秘”中国暗物质直接探测与极深地下实验室

  暗物质  暗物质被喻为现代物理学天空上的一朵乌云,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国物理学家们在暗物质探测实验和理论上有颇多建树,“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的暗物质粒子探测等,都为解开“暗物质之谜”贡献了中国力量。不仅如此,在地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认识到极深地

霍金揭开宇宙真实形状:难以置信的超几何体

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一种人们还完全不了解的神秘“暗能量”所驱动。  霍金的新宇宙图景是重复排列的形状,正如埃舍尔的画作“圆形极限IV”中的嵌套的蝙蝠和天使一样。虽然这些是平面图,但是它是作为双曲面空间物体的投影图像,很像地图是地球仪的平面投影一样。斯蒂芬·霍金&nbs

数据分析短板让中国“漏掉”近地超新星

  1月22日,伦敦大学天文学院发现大熊星座M82星系一颗超新星爆发,这颗超新星距离地球约有1200万光年,是距地球最近、最亮的超新星之一,对研究宇宙暗能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研究人员却没能及时辨认出来,错过了研究其光谱的最佳时机。     目前,这颗超新星已经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出正式编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Saul Perlmutter Brian P. Schmidt Adam G. Riess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澳大利亚三位科学家Saul Perlmutter、Brian P. Schmidt和Adam G. Riess获奖

欧航局正式批准暗物质探测项目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网站)  欧洲航天局6月20日宣布,欧航局的“欧几里德”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项目正式获欧航局科学项目委员会批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欧几里德”暗能量和暗物质探测项目2011年10月入选欧航局“2015-2025宇宙愿景”任务。根据这一项目,欧航局计划于2020

质子电子质量120亿年未发生变化 有望为解释暗力量提供帮助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根据来自欧洲南部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的数据发现,经过超过120亿年的时间,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并没有出现可测量的变化。这意味着传统暗能量理论或将面临重新思考。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该团队由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

阿尔法磁谱仪5年太空实验结果发布

  “用一个并不十分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次AMS的突破,那就是如果说我们之前对宇宙线的认知是一只‘乒乓球’的范围,现在已经扩展到了一只‘足球’的面积。”12月9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对外发布了5年太空实验的结果和突破,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山东大学空间热科学研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丁肇中团队公布阿尔法磁谱仪研究成果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4月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实验观察到宇宙射线流中正电子存在的比率符合关于暗物质存在的理论预测,但目前尚没有充分证据排除其他可能性。   据介绍,用于探测宇宙射线中的粒子的“阿尔法磁谱仪2”在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运转

丁肇中团队公布阿尔法磁谱仪首批研究成果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实验观察到宇宙射线流中正电子存在的比率符合关于暗物质存在的理论预测,但目前尚没有充分证据排除其他可能性。   据介绍,用于探测宇宙射线中的粒子的“阿尔法磁谱仪2”在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运转期间

日美科学家称找到暗能量存在的新证据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大规模观测了遥远的宇宙空间,并于近日宣布找到了暗能量存在的证据。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做出过暗能量的假设。据推测,神秘的暗能量可能构成了宇宙中绝大多数不可见的部分,它能够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暗能量至今仍是一个科学假设,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其确实存在。 日本理化研

《自然》聚焦应对物理学终极挑战四大法宝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只有能够解释空间和时间从哪里来,物理学才是真正完整的。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醒来,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电脑游戏中。”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Mark Van Raamsdonk说。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但是对他来说,这个场景是思考现实的一种方法。如果这是

诺奖得主:极大与极小交叉 理论与手段同重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试图用哲学解释科学,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 自1978年访问中国后,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文·温伯格教授再次面向中国公众讲述“极大”与“极小”的宇宙学与粒子物理学的故事,他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设的《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基础交叉前沿科学发展趋势

  探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认知机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催生变革性技术,开创物质文明的新时代。20世纪创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的时空观和粒子运动必须有轨迹的观念,揭示了时空性质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据说中国空间站要搞事情?看看空间站适合开展哪些实验

  作者:邸凤萍 张伟(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全国两会上,委员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关于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的新消息:  中国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之后发射实验舱,中国空间站将正式组建并运行。中国的空间站既是为中国科学家、也是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的优秀科学探索平台,空间站里将涌现出更

什么是暗物质:“隐形”的大多数

星系及其暗物质分布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将发射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这颗卫星的一个使命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  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从来没有被直接“看”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