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称地球比想象坚强自愈力超人类破坏力

全球变暖已经日益威胁到生物的生存,北极熊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阅读全文

三亿年前的碳排放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

雪山冰川正在云南消失-专家称气候变暖是症结

  2012年3月19日,游客在观看梅里雪山著名景观“日照金山”。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山峰。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黄金周长假进入尾声,

气候变暖让海底生物迷路

海洋变暖导致洋流方向改变,蓝贻贝幼虫的散布方式也受到影响,该物种的生存范围已大大缩小。(图片来源:SCIENCE SOURCE) 全球变暖让许多生物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但对海蜗牛、海肠和贝类等底栖生物而言,找到新家并非易事。 9月7日,《自然-气候变化》上线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

温室气体真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当今地球是否处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变暖过程当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真的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吗?  1月13日,在南京举行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上,来自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地层学领域的26位院士、500余名专家对地球和生命

“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高端科学论坛召开

  9月18日,高端科学论坛“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候学家丁一汇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等分别从地震、气候和地质历史环境变化的

专家称梅里雪山冰川退化难遏制-乃气候变暖所致

  针对公众关注的云南梅里雪山冰川退化问题,此间科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虽然可以有一些办法减缓退化速度,但不可能完全遏制。   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梅里雪山是地球上低纬度地区海拔最低的冰川,也是云南的旅游胜地。近年来,梅里雪山出现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现象,其中最大的明永

中科院:近30年新疆冰川因气候变暖出现剧烈消融

  中国科学院5日消息,由该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近30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出现剧烈的消融退缩,冰川融水径流量普遍增加,并对气温的依赖性增强。  这项发表于《第四纪研究》杂志的最新研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

多年冻土退化致土壤有机碳降解-或加剧气候变暖

  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7日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可能介导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揭示了祁连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土壤碳损失的微生物机制,为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稳定性的微生物调节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未来气候情景的模型预测奠

多年冻土退化致土壤有机碳降解-或加剧气候变暖

  中新社西宁12月7日电 (记者 李江宁)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7日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可能介导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揭示了祁连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土壤碳损失的微生物机制,为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稳定性的微生物调节提

姚檀栋:为“一带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3年,习近平主席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宽国际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是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

未来生物将如何适应气候变暖?

  有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1度左右,国际气候组织预测,到2100年可能会继续上升1-5摄氏度。近现代的多种地表灾难如洪水、干旱、飓风、空气污染和疫病频发,物种多样性降低,众多物种濒临灭绝,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联。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北京时间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诺奖得主称地球比想象坚强-自愈力超人类破坏力

全球变暖已经日益威胁到生物的生存,北极熊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

郭净:什么造成了冰川退缩?

专家认为气候变化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明永冰川消融的原因,但当地的藏民却有不同的看法。郭净对此从云南发来报道。 在云南省德钦县的卡瓦格博雪山,有中国冰舌前端海拔最低的明永冰川。最近几年,明永冰川持续消融和退缩,原因被专家归结为“全球气候变暖”。 2007年5月3日,明永冰川附近的雨崩村发生雪瀑,两位

二氧化碳升高,台风增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00.shtm全球变暖条件下,台风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该如何变化?或许我们能从古气候研究中获得启示。7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团队与合作者,结合气候模拟结果和地质记录,指出在

4.6亿年前生物多样性达峰后为何下降50%

距今约4.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然而,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生物大辐射峰值之后出现近50%的降低,这一发现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以下简称南古所)科研人员与国外同行合作研究发现,奥陶纪气候变冷

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

5月15日,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地质工程2000级校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涛博士团队研究发现,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地球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发了海表温度升高、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

江源科考探究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20.shtm ■新华社记者 莽莽江源,奥秘无穷。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23名队员在跨越约4000公里的科考行程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赵井东:亟待关注第四纪冰川研究

本世纪是全球气候环境巨变的世纪,我们人类对地球气候环境系统的影响将更大。正是人类对自己将来生存环境的担忧,全球变化研究已经成了目前国际的研究热点。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井东博士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亟待关注第四纪冰川研究,充分认识地

青藏高原不能承受温暖之重-祁连山美景消失殆尽

    全球气候变暖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已经并且正在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积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过去,这湖边上的山上终年都有积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时,白的雪映着太阳,耀人的眼睛。现在山顶好久看

全球区域性“冷事件”未改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

  自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全球多次爆发的“冷事件”,各界对评估报告结果的争论与质疑从未停止。有极端者甚至认为,全球变暖是一场闹剧和骗局。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

调查显示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趋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最新成果表明,利用多年遥感监测技术进行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情况遥感调查表明,近3

第二次青藏科考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张泉)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地质构造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刻揭示高原变化机理;围绕生物多样性、碳循环、高原人口健康等时代命题,持续提出发展建议;有力服务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记者从19日举行的青藏科考老中青科考专家对话座谈暨青年学术交流会上获悉,第二次青藏科考形成了

冰冻圈告急灾害增多-它们终成“丑样子”

  2018年夏天,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尽管把一个地点的最高温度当作平均温度来认知是不科学的,但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小故事”,还是着实吓了人一跳。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疆连续在阿克苏温宿县和哈密出现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美公布卫星照片揭示极地冰川加速消融

  阿拉斯加巴罗:在阿拉斯加州,每年冬季海冰沿海岸形成,到7月中旬,海冰就会融化或破碎。而阿拉斯加州沿岸海冰的卫星图像显示,海冰每年都会大面积消退。左边图片是2006年拍摄的,显示阿拉斯加州的海岸附近依然有大量海冰;而右边图片拍摄于2007年,海水中已经没有任何冰块。   阿拉斯加波弗特海

科学家首次揭示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鱼类繁殖物候的影响

  我国科学家通过前后20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揭示出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鱼类繁殖物候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裸鲤的繁殖物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幼鱼的生长季节共增加了约17天,增加的速率约为每10年3天。  其中,1970年到19

多米诺效应:亚马孙雨林被毁致青藏高原升温

当巴西亚马孙雨林的一棵树木被砍倒,万里之外青藏高原的一片积雪可能就会因此消融。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张精致的生命之网,每个部分都互相影响着并将之反映到整体层面,共同创造出一曲相互依存的“交响乐”。世界因相互联系而蓬勃发展。然而,这些联系也可能带来危险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个人为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世界中。近

藏东南站开展重点冰湖监测及其危害性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加剧,特别是在藏东南和藏南的青藏高原边缘,冰川退缩更为严重。冰川退缩产生了大量融水,使的冰湖数量增加,规模增大,原有冰湖变得更加不稳定,溃决灾害发生的频率增高。冰湖溃决后形成的洪水或泥石流往往是瞬间爆发,具有发生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的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