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棉7号”大灾之年表现过硬抗病性和高产量

“每棵棉花20来个桃,没有低于16个桃的!每亩3000株,铃重六七克,亩产600多斤,这在今年可是高产量!”近日,在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大禹种业有限公司举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挂牌仪式暨“农大棉7号”棉花新品种田间观摩会上,与会人员通过田间现场参观和观摩会上经销商代表对本地试种情况的介绍,对“农大棉7号”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农大棉7号”在大灾之年表现优异,比对照种植的其他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 农大棉7号是由河北省棉花育种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马峙英教授领导的棉花育种室历经多年潜心研究,精心培育而成。该品种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具有早熟不早衰的特性。该品种结铃性强,铃重达6.5克以上。2008年在冀中南春播棉区生产试验中,亩产皮棉110.6公斤,亩产霜前皮棉100.5公斤,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不但抗病性过硬、产量高,适应性也比较广泛。该品种分别于2006年(冀东棉区)、2009年(冀中南棉区)通过河北省农......阅读全文

“农大棉7号”大灾之年表现过硬抗病性和高产量

“每棵棉花20来个桃,没有低于16个桃的!每亩3000株,铃重六七克,亩产600多斤,这在今年可是高产量!”近日,在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大禹种业有限公司举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挂牌仪式暨“农大棉7号”棉花新品种田间观摩会上,与会人员通过田间现场参观和观摩会上经销商代表对本地试种情况的

南京农大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发权威期刊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料,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植物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发展,对作物进行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改良是21世纪植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五月二十四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

李保国纪念石在河北农大落成

  4月10日上午,河北农业大学举行纪念李保国同志逝世三周年暨纪念石落成仪式。  李保国生前系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0多年来,他每年扎根农村200天以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在太行山区示范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2016年4月10日,由于积劳成疾,李

华中农大发布异源四倍体棉最新基因组

   2018年12月4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献龙教授团队的一项最近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三代测序组装技术、Hi-C染色体挂载技术以及光学图谱完成了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从二代向三代的升级。与二代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相比,最新的三代基因组在连续性以及高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华中农大与中国农大合作研究成果

2022年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李建生和杨小红团队的研究论文“Convergent selection of a WD40 protein that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maize and rice”。研究发现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在新疆“落地生根”-遵循团体标准-关注碳排放

中国可持续棉花即将迎来一场盛大的丰收。10月8日的新疆天山南麓,联排成片的高标准棉田在无人机喷洒过脱叶剂后,朵朵洁白的棉花俏立枝头,等待大型采棉机采撷归仓。在新疆机械化植棉日益为大家所熟知的今天,可持续棉花正在成为新疆棉花的另一个夺目标签。参与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简称CCSD),遵循《“中国棉花

河北农大两项国家公益性科研项目通过验收

  河北农业大学承担的两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果树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大宗果树田间机械化作业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日前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验收。   专家组认为,“果树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我国苹果、梨树和柑橘生产中腐烂病发生严重、防治困难的现状,开展

河北农大教授刘孟军当选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院士

  记者3月15日从河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刘孟军近日收到来自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院长Valeriu Tabara教授的函。根据来函内容,在2019年12月11日召开的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全体院士大会上,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刘孟军为该学院外籍院士(Honorary Member of AAFS)。随函

中国农大举行科技创新大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84.shtm 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度学校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3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21年度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全面部署“十四五”学校科技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

甘肃农大研发马铃薯栽培新技术

  近日,记者从甘肃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柴守玺教授主持研发的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通过了联合测产组现场实产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技术较露地栽培亩增产868.1千克、增产率82.0%,较黑色地膜覆盖亩增产483.9千克、增产率33.5%,适合在年降水250~550毫米的广大旱作区推广应用

湖南农大合作论文首登《科学》

  记者日前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曾建国团队与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三文等合作进行的一项关于黄瓜苦味基因的研究成果,11月28日被《科学》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出版,实现了该校以并列第一作者单位在《科学》上发表高水平论文“零的突破”。  黄瓜中三萜类化合物葫芦素的蓄积是导致黄瓜苦

中国农大特聘教授最新PNAS文章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umoy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MYB30 by the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E3 ligase SIZ1 mediates abscisic acid

中国农大特聘教授发表CRISPR文章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韩建永带领的研究小组,以Letter的形式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biallelic reporter gene knock-in mice via CRISPR-

中国农大特聘教授发表CRISPR文章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韩建永带领的研究小组,以Letter的形式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biallelic reporter gene knock-in mice via CRISPR-

中国农大PLOS解析脱发分子机制

  今年三月份,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于政权博士,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结肠癌的一个新元凶——一种称为 MSI2的蛋白质。他们的研究结果,为结直肠癌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并增强了我们对于癌症发生、发展复杂性的认识。这项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

中国农大特聘教授Plantcell新文章

  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在拟南芥中证实,泛素特异肽酶16(UBP16)通过调控Na+/H+反向转运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失稳调节了耐盐性。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郭岩(Y

华南农大长江学者JBC新成果

  子宫内膜向蜕膜的转化是正常着床和妊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胚泡着床是必不可少的。蜕膜化(Decidualization)是母体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支持怀孕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蜕膜化过程中,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形态和生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我们知道,增强葡萄糖的流入,对于蜕膜化十分关键,但是蜕

山东农大:-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袅袅山下‘炊烟’,点点湖上白帆。汤汤汶河之水,青青汶阳农田。”  阳春三月,泰山区域的这番风光,既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果呈现,也是山东农业大学专家为泰安市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技智力支持的一个样板。  近年来,山东农大的一大批科研人员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当地乡村振兴。除了泰安,该校还

华中农大团队培育轻简玉米品种助力玉米增密增产

  8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沃土种业签订“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种质创制、轻简品种选育与配套化控技术研制”合作研究协议。三方将合作开发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专利技术,创制基因编辑增密增产新种质,培育轻简玉米品种,实现玉米生物育种和化控高产高效新技术高效融合。华中农大校长李召虎(左二)

喻树迅院士获首届“种业科学家奖”

奖励证书。(浙农大供图) 近日,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种业科学家奖办公室发布了首届“种业科学家奖”获奖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农林大学生物种业研究中心主任喻树迅荣获“种业科学家奖”。 喻树迅是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长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坚守在棉花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工作岗位上四十余年

华中农大团队培育轻简玉米品种助力玉米增密增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60.shtm8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沃土种业签订“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种质创制、轻简品种选育与配套化控技术研制”合作研究协议。三方将合作开发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专利技术,创制基

中国农大:玉米miRNA参与应答氮缺乏

        虽然最近研究表明,miRNA能调节植物对于营养缺乏的适应性应答,但对于miRNA在氮缺乏适应性应答的功能仍需进一步探索。为了阐明玉米中氮传感与信号传导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中国农业大学李文学副教授领衔团队联合应用miRNA测序和降解组测序对玉米miRNA在氮缺乏条件下的调控作用展开了系统

南京农大长江学者Plant-Cell重要成果

  近期,国际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南京农业大学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关于植物保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表明,PsXEG1有助于大豆疫霉菌的毒力,但大豆可识别PsXEG1以诱导免疫反应,这反过来又被RXLR效应物所抑制。因此,XEG1代表一个质外体效应蛋白,可通过植

南京农大长江学者Plant-Cell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国际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南京农业大学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关于植物保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表明,PsXEG1有助于大豆疫霉菌的毒力,但大豆可识别PsXEG1以诱导免疫反应,这反过来又被RXLR效应物所抑制。因此,XEG1代表一个质外体效应蛋

官宣!农科院与河北农大合作创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

  7月5日召开的保定市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透露,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在保定创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至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终于尘埃落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简称农科院(CAAS)

中国农大“小甜薯”在广西掀起种植热潮

  为加快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打造港口区“特、优、精”农业品牌特色,在港口区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日前,由中国农业大学港口区教授工作站联合港口区光坡镇兴港福农业合作社共同打造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菜篮农场,迎来了从农大引进的新品种小甜薯、一点红的种植热潮。  菜篮农

四川农大BMC发表lncRNA新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长非编码RNAs(lncRNAs)已经得以广泛研究。有研究已在小鼠、大鼠和人类中鉴定了大量的lncRNAs,其中一些已被证明在肌肉发育和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覆盖家畜骨骼肌所有发育阶段的lncRNAs的特性,报道还较少。  8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

中国农大:测序解析miRNA调控害虫发育机制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生长的鳞翅目害虫,据估计每年造成的损失和防治成本达到40-50亿美元。最近的转录组分析和基因组测序为了解小菜蛾适应环境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尽管Etebari等1发现了在寄生胁迫下二龄幼

华南农大培育抗氧化转基因紫米

  华南农大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因设计新方法,能够一次传递多个基因,培育的稻米胚乳具有高水平的抗氧化色素——花青素。研究人员表示,食用培育出的紫色胚乳稻米,有助于降低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美国时间6月27日相关论文刊登于《分子植物》期刊。  迄今为止,转基因方法已经被

巴斯夫与华南农大合作开展AGP替代研究

11月3日,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宣布将与中国华南农业大学在未来三年半的时间里共同开展大规模博士研究项目,以研究有机酸作为高效、核心的合生素产品,替代抗生素生长促进剂(AGP),减少断乳后仔猪的AGP用量。据专家介绍,合生素是一种饲料添加剂,可帮助胃肠道微生物群保持平衡,从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