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15 15:37 原文链接: 北大西洋深海古菌:从原核到真核的桥梁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20亿年前,单细胞结构简单的原核生物产生了结构更加复杂精细的真核生物。最终,这些真核生物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的生物种类,比如真菌,植物,还有我们这样的动物。然而,从原核到真核,这个转变的具体细节仍然无法得知。

  如今,科学家们在《Nature》刊文,宣布在北大西洋海底发现了一种新的古生菌Lokiarchaeota,被认为是在原核生物中与真核生物亲缘最近的生物。这个复杂的古菌类群,链接起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也证明了真核生物正是从原核生物发展而来,而新发现的这种古菌就是桥梁。遗传系谱分析表明,这种古菌中存在很多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特征蛋白质类型,而且基因组的分析也表明了这种古菌和真核生物非常接近。

  科学家们在北大西洋的海沟底部的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属于未发现的古菌类型。通过16sRNA序列分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深海古菌群。更深入的测序分析认为,这种古菌属于TACK超门的一支。而这个样品中的古菌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种不同的群体。通过比较特征性蛋白,发现这个古菌群和真核生物很可能是从同一支起源的,而且他们很可能是存在着共同的祖先,然而也有可能性这种古菌是真核细胞生物的祖先。

  这种古菌中存在很多与膜泡运输和质膜变形相关的蛋白,而这些蛋白都是真核生物的特征性蛋白。这种膜泡运输和质膜变形相关的蛋白,很可能在原核细胞捕捉并内共生线粒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这些特征性蛋白拓宽了古菌中特征性蛋白的类群。而且这种古菌还能转录翻译一些 很接近真核生物的核糖体蛋白。同时,像一些小的GTPase和肌动蛋白,在这种古菌和真核生物中也有很多相似性。

  通过基因组分析和蛋白质分析,发现了这种古菌和真核生物在分类关系上非常接近,很可能这种古菌就是真核生物的祖先。进一步的理化性质,代谢特征,以及细胞学特性的研究,应该能够弄清真核生物从古菌起源的本质。这将会为研究真核生物早期 起源的黑暗世界迎来新的曙光。

相关文章

科学家发现拟南芥生物钟核心振荡器调控通路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巍团队研究发现拟南芥生物钟核心振荡器调控脱落酸以及抗冷信号新途径。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细胞与环境》(PlantCellandEnvironment)。生物个体进化......

合成生物技术助攻!透明质酸成本大降至每公斤几百元

今日开盘,合成生物概念走强。截至12点27分,蔚蓝生物四连板,川宁生物涨停,凯赛生物涨6.35%,华恒生物涨5.64%,华熙生物、梅花生物等跟涨。消息面上,近日江南大学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借助微生......

“生物3D打印+”实现难愈合骨缺损治疗

4月2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退行性中心研究员阮长顺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受到心脏搏动泵血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力学辅助的“生物3D打印+”新策略。首先,他们结合......

上海药物所揭示E6AP活性动态调控分子机制

4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余学奎、罗成团队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分别解析了HECT型泛素连接酶家族E6AP蛋白、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癌蛋白E6结合E6AP不同构象复合物的结构,并结......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降解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许永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靶向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结合蛋白CBP/腺病毒EA1结合蛋白p300(CBP/p300)的蛋白降解靶向嵌......

阳春白雪“科研”舞飞入“科普”百姓家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高中第一堂生物课。“咱们的眼睛、鼻子、嘴唇、睫毛、头发都是蛋白质,咱们的身体跟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由蛋白质......

中国科学家发现低糖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新机制

4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教授李新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探针,为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调控低糖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发表于《化学科学》。葡萄......

科学家揭示真核生物焦亡蛋白GSDM非酶切依赖的全新激活机制

细胞焦亡是由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机体抵御病原感染、清除变异或有害细胞等过程中发挥作用。作为细胞焦亡的直接执行者,GSDM蛋白备受关注。哺乳动物的GSDM蛋白具......

新型碱基编辑器助力工业底盘菌株创制

近年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菌株是生物制造的“灵魂”,性能优良的工业微生物就像一个个高效的“细胞工厂”,只需要摄取简单的营养甚至废料,便可合成我们日常......

蛋白冠调控纳米酶活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院士、吴晓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黎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蛋白冠调控纳米酶活性研究领域获新进展,相关研究已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纳米酶表面吸附蛋白的形状影响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