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1 13:39 原文链接: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我做科普的“功利心”

   “做科普,我还是有些比较功利的想法的。”说起做科学普及工作,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坦率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做科普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学科,促进学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周忠和说,这是他做科普的“小算盘”,也是自己这样的“小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采访中周忠和始终在强调科学家的工作定位,他内心十分认同“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职责描述。科研与教学自不用说,而对于社会服务,在周忠和看来,科普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给了我们科研经费,我们有责任告诉大家,自己做了什么。”周忠和补充道,社会对院士的期待相对更高,院士享受了这份荣誉,也应该承担多一份的责任。

  事实上,周忠和坦言,做科普也是把“双刃剑”。虽然能够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繁重的科研压力让很多科研人员抽不开身。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周忠和表示理解,他告诉记者,科学家做科普要看个人兴趣,也与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有很大的关系。

  “我研究的领域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大家对地球历史、生命历史都有兴趣,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话题也都比较喜欢,做科普效果自然也相对好一些。”周忠和觉得,如天文、物理、生命、地质古生物这些学科,应当多做一些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虽然希望更多同仁加入科普工作行列,但周忠和也不赞成将科普作为一个僵化的数字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在他看来,这并不能真正吸引科学家做科普。

  在推动科普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国民读书少、科学素养较低的问题也令周忠和十分关切。“在科普工作中,传播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十分重要。”周忠和强调,传递科学知识并不是科普工作和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难点所在,难就难在让老百姓理解科学是如何做到的,这样才能让百姓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科学家在科普工作中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社会文化的建设也与科普工作开展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塑造一个真正崇尚科学精神的社会环境,好奇心的产生需要包容的社会文化。”周忠和表示。科学普及塑造优良社会文化的意义在于,将凭着兴趣做事的“少数派”变成“多数派”。

相关文章

余国琮:干世界一流事做隐姓埋名人

他,心怀“国之大者”,解决“卡脖子”问题,攻克重水生产技术难关,为新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作出重要贡献。他,学以致用,深耕精馏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数以千计的工业精馏塔,助推我国石化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他,......

“身边的仪器仪表及仪器仪表科技工作者”征集活动须知

各相关单位及仪器仪表领域科技工作者: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发展规划(2021-2035)》等有关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文件精神,更为提升社会......

科普:“德尔塔克戎”真的来了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记者葛晨刘曲)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尚在全球肆虐,科研人员证实,两者重组而成的所谓“德尔塔克戎”毒株已经出现,全球防疫不容松懈。“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平台说,“可靠......

科研人才“特区”,真的可以帮助科研发展么?

3月14日原本被称作圆周率日,因为π=3.14……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这一天确定为“国际数学日”。据说在π里,能找到任何一串数字。“这个数学家们还没有证明,但很多人......

从科研到科普,现代“网红”在焦虑什么

“您每天花多长时间在网上?”听到这个问题,袁岚峰抓了抓自己稀疏的乱发,给出答案:“几乎所有时间。”想了想,他又补充道:“不在上课、备课、接受采访,那就是在上网。”很难想象这个回答来自一个科研工作者。袁......

两会简讯|建设“大科普战略”

“科学普及程度,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高鸿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牢牢把握“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

两会简讯|农业科普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谌爱东受访者供图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生产的第一车间在田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生产从田间到餐桌连接着每一个消费者。对此......

短视频or科普?代表委员出谋划策

今天,你又刷了多久短视频?近日,有政协委员提出,要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也有人大代表建议,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士传播科普知识,加强平台对科普传播的监管。......

应高度重视科普价值,有效助力“双减”落地

如今,“双减”后的空间拿什么补位,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而科学普及对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国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精准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持续助力‘双减’有效落地,真正发挥科普在助力人才培养......

汪品先:科学需要影响力,科普带来人气和关注

编者按《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本月起施行。《条例》明确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工作职责,提出优化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普队伍建设。这将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营造科学文化氛围,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