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1 17:44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一种新的环庚三烯酚酮生物合成机制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指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它们与植物的关系为互惠共生,其代谢产物可能能刺激植物生长发育,提高寄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使得植物内生菌成为生物防治中有潜力的微生物农药、增产菌或生防载体菌的重要来源。同时植物内生菌也是目前天然药物活性分子发现的重要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黄胜雄研究组以此为研究方向,对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实验室成功构建了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活性筛选、活性化合物提取以及生物合成的研究平台。从多种药用植物,如三七、重楼、龙血树和茶树等中分离了近2000株植物内生真菌和放线菌,从中发现了多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例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赵立兴课题组合作从传统中药三七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Penicillium manginii YIM PH30375,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到一种新的聚酮来源的含7个环的联苯类二聚体化合物Duclauxamide A1。并通过晶体衍射和13C NMR DFT 计算确认了其绝对构型,纠正了duclauxins类化合物长期存在的C-9’R构型的错误。研究成果以New Duclauxamide from Penicillium manginii YIM PH30375 and Structure Revision of the Duclauxin Family 为题发表在Organic Letters(2015, 17 , 1146)。

  最近通过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分离得到的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KIB-H033的代谢成分研究,分离得到了具有吡啶环、环戊酮环、环庚三烯酚酮环、呋喃环及吡喃环五环并构的新颖骨架的托酚酮类天然产物罗博卢酮A和B(rubrolone)。而其中的罗博卢酮 B具有一个稀有的苯甲酸-吡啶环内盐基团。通过ECD谱图的计算确认了该化合物轴手性。由于自然界含有托酚酮环的天然产物相对较少,而且其环形成的生物合成化学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仅有一篇关于真菌代谢托酚酮类化合物密挤青霉酸(stipitatic acid)生物合成的报道(PNAS, 2012, 109, 7042)的文献。通过13C-标记的醋酸盐的喂养实验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合成碳原子的来源并推测罗博卢酮独特的环庚三烯酚酮环结构骨架苷元是由微生物二型聚酮合酶(type-II PKS)参与合成的,其间还经历了复杂的氧化重排过程。该发现与真菌中托酚酮类化合物密挤青霉酸(stipitatic acid)环庚三烯酚酮环的合成明显不同,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环庚三烯酚酮环生物合成的化学机制。研究成果以Tropolone 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Biosynthesis of Rubrolone B, a Cationic Tropolone Alkaloid from Endophytic Streptomyces 为题发表在Organic Letters(2016, 18, 1254)。论文发表后,该研究还被综述杂志Natural Product Reports(Nat. Prod. Rep., 2016, 33, 742)评选为热点研究化合物(Hot off the Press)。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72230, 81522044, 81302669)、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计划(2013HA022)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2015FB175)以及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等基金资助。

相关文章

30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合成生物学如何助力中国经济新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一些新兴产业,除了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等之外,生物制造、低空经济是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到的行业。“生物制造”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中美都很重视这个赛道的巨大潜力,比如美国此前出台......

乳酸从头生物合成研究新突破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高伟课题组构建了非天然乳酸的生物合成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C1(一碳化合物)原料的生物转化与利用对构建可持续的碳循环经济来说......

前沿|安捷伦质谱助力七叶树药效成分研究,揭示七叶皂苷和七叶素生物合成进化机制

2023年10月,陈士林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 发表“Characterizationofthehorsechestnutgenomereveals......

天津工生所在低值碳原料生物合成单细胞蛋白方面获进展

传统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存在低值原料的转化效率和速率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不足等问题。巴斯德毕赤酵母由于具有天然的甲醇同化能力被认为是生产甲醇单细胞蛋白(SCP)的理想宿主,但是其复杂的甲醇代谢途径和细胞内......

新进展|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竟能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袭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有机化学通讯》。珊瑚在自然界中以共生功能体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其重要组......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合成的纤维素基绝缘纳米纸

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UV)环境、原子氧(AO)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已经成为今后探索的主要障碍。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

我所实现二萜香紫苏醇高效生物合成

近日,我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天然产物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酿酒酵母中构建并优化二萜香紫苏醇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全局调控中心代谢途径,实现了香紫苏醇的高效......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历史首篇《自然》论文发表

本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龚勇研究员合作,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

《自然》:中国科学家破译古老的生物合成之谜

 几丁质生物合成是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合成途径。中国科学报社科学可视化中心制图从三叶虫到蝴蝶,从海葵到蜗牛,从酵母到念球菌……都有几丁质的身影。几丁质俗称甲壳素,早在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