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0 15:35 原文链接: 为学者兼职指一条明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在《意见》中,“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一条,无疑是备受关注的亮点。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河发如此评价:“这是好事,解决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此前,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兼职现象也不鲜见,但他们有的曾饱受同行质疑,有的在兼职过程中吃过亏、上过当。新政策让他们感到鼓舞,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别太担心“不务正业”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他曾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主攻蝙蝠分类学研究,却在国家动物博物馆落成后专职做起了科普。如今,他在多个科普组织机构以及媒体平台兼职。

  “这是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张劲硕说,“科普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活动,只有跟各个不同的平台合作,才能在科学和公众之间建立一个更开阔的沟通渠道。”

  但是,这样的工作性质,也曾让他饱受误解。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认为他是忙着给自己赚外快,“说真的,这挺打击人积极性的。”他说。

  因此张劲硕觉得,这条鼓励兼职的政策,给了许多像他一样的人以认可和安慰,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做事。更重要的是,新政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科研人员应当树立服务公众的意识,应当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福大众。

  “比如,一些从事动物研究的学者,会去一些自然保护区和非政府组织,做兼职的项目负责人、中国代表、秘书长等。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物种保护、生态保护等公益事业。”张劲硕说。

  新政策出台后,有人担心,一旦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的收入远远高于本职工作,会不会导致科研工作者们无心本业,甚至大量流失呢?

  作为一个从科研转向科普,把兼职变成本行的典型,张劲硕却觉得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社会兼职,有些人更愿意埋头科研。担心做兼职的人变得不务正业,这本身还是老观念,我们应该解放思想。”

  所在单位”会同意吗?

  尹锋林是中科院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他曾担任“微信”商标异议、“拉菲”商标无效及侵权纠纷等案的咨询专家。从他的切身体会出发,他认为这些学术兼职益处颇多。

  在一度颇受关注的“微信”商标异议案中,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于2010年率先提出被异议商标的注册申请。但是之后,腾讯公司的微信产品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最先申请注册的公司进行保护,可能会影响社会公众利益。

  尹锋林说:“类似这样的案件,突出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对社会发展和法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参加这些研讨会,让我之后的研究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生活和发展需要,也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对新政策的出台,尹锋林持肯定态度。但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意见》明确指出,兼职需要“经所在单位同意”,那么如果出现这样的争议:个人认为兼职正当且不影响本职工作,单位却不认可,该怎么办呢?

  他说:“是不是可以在学校或研究所里设立专门的裁决组织?例如,由本校资深的专家、学者组成委员会,给单位提供一些咨询建议,从而决定是否批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兼职请求。”

  另外,尹锋林还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兼职,应该区别对待。对公益性的兼职,可在政策鼓励的同时予以经费支持;对盈利性的兼职,特别涉及税费问题等,应该进一步细致规范;至于教师“多点教学”这一新提法,应由各个学校制定明确的规则,避免影响本校教学质量。

  兼职需要引入正轨

  多年来,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李春利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他带队完成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项目,曾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位优秀的科技人才,也是一个资深兼职人。他说:“我就是在技术公司里,协助学校科研成果输出的一个窗口。”

  对李春利来说,兼职不仅提高了他的收入水平,也实现了他的自身价值,那就是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工业生产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提高了他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李春利介绍,科研人员做兼职,特别是涉及成果转化、股权分配等问题时,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很容易吃亏上当。而过去,由于缺乏国家鼓励、政策支持和管理规范,他们吃的亏,很容易就成了哑巴亏。

  “所以,政策明确允许科研人员兼职,是走出了很好的一步,以后就能把大家往正轨上引,落实一系列管理和实施办法,维护大家的正当权益。”他说。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表示,在新形势下,允许科研工作者兼职兼薪,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因为长期以来,在高校和研究所等公共研发机构,员工收入相对较低。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人员流动就会较大。对兼职人员的鼓励,有助于留住一批骨干人才。

  “现在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人才的报酬说清楚,另外在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放开一些政策,让一些骨干获取更高的收入,弥补公共部门科研骨干的收入不足。”穆荣平说,“又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稳定队伍,这不挺好的么?”

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朱听团队在镜像T7RNA聚合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镜像T7RNA聚合酶示意图及镜像核糖体RNA转录胶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25702、32050178)资助下,清华大学朱听教授团队在全化学合成高保真镜像T7RNA聚合酶以及转录制备......

这些高校学者,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最年轻一位仅45岁!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发布。其中有18位候补委员在高校任职,分别是:于吉红(女)、刘仲华、杜江峰、李术才、李儒新、吴朝晖、邱勇、何雅玲、陈杰、金东寒、周志鑫、祖力亚提·......

甄选主题学者,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与一流学科

众所周知,学术带头人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时代,科研机构扁平化、网络化,在科研与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下,PI制(学术带头人制)成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交叉研究、综合研究等领域的主流科研组织方式。通过这种组织......

我国学者研究项目被纳入“海洋十年”

中新网上海6月14日电(记者陈静)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道季领衔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IOC/WESTPAC)“减少亚洲地区河流塑......

美学者提出“流浪行星”或可助人类星际迁移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参考消息》12日登载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文章《没有太空飞船的星际旅行有可能实现吗?》。文章摘要如下: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可能将不得不离开我们的太阳系。今天,我们的技术还无法......

学者成“濒危物种”,院士专家呼吁抢救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遗憾的是,作为支撑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性学科,中国的生物分类学发展岌岌可危。为此,国内30余位院士专家联合署名倡议,正确认识生物分类学的价值,给予这门基础学科应有的......

基金委|交换学者项目遴选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2022-2023年度将继续选派访问学者通过中加学者交换项目赴加拿大高校研修。具体通知如下:一、选派专业加拿大研究,领域侧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商学、......

华人学者今12篇文章同登Science|盘点

破纪录的一天!北京时间3月25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同时刊出了12篇由华人学者撰写的论文或技术评论。尽管这12篇论文来自不同研究团队、不同研究领域,但《中国科学报》梳理后发现,除1篇对前人研......

最高70W+北京户口!协和开启宣传最大“功率”

......

开门红!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登上《科学》封面

2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合作在《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