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09:31 原文链接: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建好更要用好

   在太空和深海常驻,需要同一件“神器”。那是什么?没错,那就是空间站。

  神舟、天宫、蛟龙,让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为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甚至开始计划在太空常驻,潜入深海工作、生活。理想很美好,那么,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建好更要用好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经中央批准实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持续运行10年以上。“由于国际空间站(ISS)或将于2024年退役,我国的空间站可能成为21世纪30年代中以后,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近地轨道空间站,是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顾逸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顾逸东认为,空间站能否搞好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不能建好,用先进的技术把空间站建起来,然后可靠运行很长时间。另一方面是能不能用好,空间站上开展的科学研究应当在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以及国际空间科学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目前,我国空间站确定了8个研究方向: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和天体物理、空间物理与空间环境、空间地球科学及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实验。在空间站压力舱内安排了13个先进的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柜),将开展生命、材料、流体、燃烧、基础物理等数百上千项成系列的空间科学实验研究。

  “规划的研究项目中,既有研究生命现象的机理和本质、极低温度下的新物态和独特量子性质等一大批前沿的基础研究,又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比如流体、燃烧、材料、生物技术方向的科学项目。这些另辟蹊径到空间去开展的研究将为地面许多工业过程、高效清洁燃烧、动力系统、生物医药、材料设计和新材料制备等产业应用和科技发展,提供重要知识、方法和数据支撑。”顾逸东说。

  在空间站舱外则部署了一些重大科学研究设施,如多功能光学设施,将以接近哈勃望远镜的高分辨率和比哈勃大两个量级的视场开展多色测光和无缝光谱巡天,研究宇宙加速膨胀和暗能量本质,检验宇宙学模型,研究恒星、黑洞、星系等多种天体的形成演化;正在论证的高能宇宙辐射和暗物质探测设施,可望以强大的能力和前所未有的灵敏度,研究银河系宇宙线成分能谱,探索和研究暗物质。

  “这些项目将推动对宇宙和物质世界认识的飞跃。”顾逸东强调,除按航天标准研制先进可靠的有效载荷外,每一个空间项目都需要事先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事后对数据和实验样品进行高水平分析。

  “空间站不是一项单纯的工程,工程是基础,空间站科学和应用研究的成果是目的,想要搞得好、真正进入世界前沿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顾逸东指出,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在地面的前期和后期阶段,需要各方面的统筹支持,这一过程没有稳定的支持是不行的。

  深海空间站:难度不亚于太空空间站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透露,我国深海空间站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已经开始,预计两年内启动实施。

  “建立深海空间站的难度并不亚于建立太空空间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副所长、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颜开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直言。

  深海空间站是一个“母体”。它利用站载观察系统,直接操控所携带的无缆自治潜水器、水下吊车、有缆遥控作业潜器及配套的作业工具,适应不同对象的具体作业要求,成为在深海从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检修维护作业等的移动工作平台。

  颜开表示,与载人潜水器相比,深海空间站的作业体系将更为复杂,作业功能也更为丰富,可执行水下观察与探测、深海搜索与打捞、水下指控与供能、海底取样与研究等多种任务,具有长时间、全天候、大范围、大功率、载员多、不受洋面风浪条件影响等优势。

  根据初步方案,未来的深海空间站设有专门的动力系统和载人居住舱,可以在海底停留几天甚至几个月,而且可同时容纳几十个人一起工作生活。它借助于对接系统实现与深海运载器对接,可以提供能源、食品的补给以及生命支持系统所需的原料如氧气等,同时,人员也可以通过运载器出入空间站。

  深海探索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来自海水的巨大压力。航天员可以借助航天服从太空空间站自由出入,而如何让科学家从深海空间站自由进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深海空间站与站载潜水器的对接,无论是技术要求还是操作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宇宙飞船与太空空间站的对接。

  “深海空间站是国际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船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颜开表示,建设深海空间站将为我们探索海洋提供很大的便利,大大加深我们对海洋乃至地球的认识。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一系列难题,将带动一大批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空间站实验获新进展

“目前国家太空实验室已经建成,科学实验设施运行状态良好。”7月19日,在“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进展媒体通气会”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王珂说。他介......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航天员桂海潮从“天宫”发来邀请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申报系统于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上午正式开通,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我国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发来邀请,诚邀科技界同仁一起到“天宫”做实验。为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

空间站材料科学实验样品在上海交接

6月21日上午,载人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材料类)交接仪式在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本批空间材料实验样品是空间站高温材料实验柜首次下行材料样品和无容器实验柜下行的第四......

天宫空间站电推进发动机首次实现在轨“换气”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近日,在天地协同配合下,天宫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完成在轨安装任务,该院801所首次采用“换气”而非“补气”的方式完成电推进系统推进剂——氙气的补充。电推进系统的......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再次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前期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已独立在轨飞行33天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于北京时间2023年6月6日3时10分,完成与空间站组合体再次交会对接。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良好,后续将按......

国际空间站机组扩员

国际空间站目前有11名船员和4艘对接的飞船,欢迎来自公理号任务-2(Ax-2)的私人航天任务四人组,同时期待着第五艘载货飞船的到来。私人船员和现有船员正忙于调整活动和正在进行的空间科学,他们正在等待俄......

筑梦天宫!盘点天舟“家族”的那些“高光时刻”

天河行舟,筑梦天宫。过去6年里,天舟“家族”先后有六艘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在顺利完成向太空输送快递任务的同时,不断通过技术突破,满足中国空间站更快更高的送货要求。下面我们就一起回顾天舟“家族”近年来成功......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六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后续,神......

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制十年路

今年2月上旬,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在南京脑观象台......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将于近日择机执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第一次出舱活动。自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70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