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30 09:55 原文链接: 知识之外,什么更重要

  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统计,用人单位连续三年反映实践创新能力不够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的首要因素。

  高校对此也有想法: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流于形式和认知实践。

  一方面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大批高素质工程型人才,一方面是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样的矛盾在江苏大学材料学院“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下得以解决,高校和企业共画同心圆,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教学搬到了工厂一线

  1月15日,在位于江苏宜兴的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展厅,总经理朱海涛给江苏大学材料学院97名大三学生说起了钢管的故事。在宝银,半天时间参观、半天时间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进企业、进展会、进博物馆,这样的现场教学,对于材料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国。江苏大学材料学科带头人程晓农认为,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到强国,必须让企业发挥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作用。那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关键还在于要有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基础。

  以宝银为例。这家创办于1992年的乡镇企业,从生产普通锅炉起家,成长为国内能生产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系列关键管材的三家企业之一,正是因为与江苏大学材料学院长达十余年的牵手。

  有了稳定的合作基础,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进入“蜜月期”。本科生进企业参观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研究生进企业工作站、进行项目攻关,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面向工程一线,对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感情和兴趣。

  曾经,朱海涛也有这样的困扰,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大学生,有些学生工作不多久就跳槽离开,而联合培养的经历让江苏大学十多名硕士研究生选择留在企业,因为这样的无缝对接,短短三四年时间里,他们就迅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部的核心骨干力量。

  一线的内容走进课堂

  传统意义上,说起热处理就会想起“四把火”。随着知识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专业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编写基础理论与工程知识相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材,就是重要的一步。

  在这里,产学研工作中产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都融入进了教材。锻造余热淬火工艺成为《金属材料学》《金属学及热处理》等教科书的经典工艺;开发的热处理转炉成为《热处理设备》《热处理工艺学》等教科书的授课内容……其中,《材料设计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是全国最早的教材之一,相关教材被四川大学、扬州大学等十余所高校选用。

  “教材的编写要有沉淀和积累,新思想和新内容必须和学科发展教授的水平、行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材料学院教授戴起勋退休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材编写工作中,感受尤为深刻。

  “热处理设备”是一门对教师工程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因为没有师资和教材,很多高校停开或者作为选修课开设,但是企业又急需熟悉热处理设备的人才。面对这样的需求,江苏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坚持把“热处理设备”作为必修课开设,并用现代手法让“老树”开出了“新花”。

  去年,青年教师袁志钟就带着摄像机来到沈阳天星公司,在车间拍摄了现场布氏硬度计、现场洛氏硬度计的运作情况,这样的拍摄素材整合成慕课课程,大学生只要在网上就能看到来自生产一线的视频。“教材编写永远有个滞后效应,我们利用微课、在线开放课程提高教学效果,还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更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书本上看不到的新技术和新方向。”袁志钟说。

  创新中提升能力

  说起自己带的本科生滕赛楠,材料学院教师邵红红很是骄傲,“有些研究生做不了的实验,她已经会做了。”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大学四年,滕赛楠不仅参加过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还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因为成绩优秀、创新能力突出,滕赛楠被保送至东南大学继续深造。

  2007年,江苏大学材料学院被国际授权(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授权为“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通过率稳定在85% 以上。2010年,又被全国热处理学会授权为“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培养基地,每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平均92%以上的学生获得证书。“这样的认证,让学生在就业前就有了和产业接轨的资格。”据学院党委书记杨娟介绍,对于学院学生来说,所有考核的内容都在课程内讲授过。

  “工程师资格认证”体系的引入,多元工程实践平台的构建,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工程意识和较高的工程能力。而要把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必须通过大赛的历练和提高。

  2017年,王志学、钟继宇带着他们的项目《超高强度超长寿命多元合金铸铁活塞环》夺得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创新大赛特等奖。这是来自江苏仪征亚新科双环活塞环有限公司的一个技术难题,企业导师张伯承带领他们做实验、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得合金铸铁活塞环的性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一项目也获得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特别创意奖。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素养又比能力更重要。”程晓农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并不困难,难的是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其中的关键是,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和企业各自发挥优势”。

相关文章

抓住网络平台知识传播的三个关键点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迭代,网络平台知识传播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构建起内容多元、渠道丰富的知识图景,而老年群体也随之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获奖名单中,以13位平均年龄......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

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底层逻辑的影响

近期,ChatGPT对教育甚至各行各业影响的讨论成为全世界的热点话题。随着谷歌和百度等公司加入竞争,类似的人工智能软件对教育的影响很有可能会持续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议题。针对该话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

第十二届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分论坛举行

12月1日,以“共建创新价值开拓崭新领域”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香港举行。该论坛分论坛“知识产权赋能新领域成果转化助发展”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同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

第十一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将云上参会观展

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中国银行战略合作的第十一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CIPAC2022)将在线举行。本届年会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主题,采取全线上形式......

如何滚起知识雪球?百度百科问计科学家

百度百科在打造权威科技词条的命题上,面临着如何“滚雪球”的问题。9月20日,百度百科召开“2022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首期研讨会”,对这一命题进行研讨。打开百度搜索“霸王龙”,进入百度百科为“霸王龙”创......

中国科技创新“井喷式”爆发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付费买课,能否化解知识焦虑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问题都能变成商品。“跳槽时如何争取到更高的工资?”“如何锻炼自己的演讲技巧?”“如何顺利渡过感情难关?”在网络上的知识问答区,点击付费即可获得各式各样的人生小贴士。知识也常以“快餐”......

聚焦四大方向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建设侵权假冒线索智能检测系统、完善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印发,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明确要求实行知识产权“严保......

不止观赏,动物园和水族馆为拯救物种带来8倍知识增长

尽管关于人类的已知数据数量庞大,但我们所拥有的关于其他物种的数据却少得惊人。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论文证实,在全球关于已知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的数据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