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05 08:23 原文链接: 8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早期人类进化与林地稀疏程度的变化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与现代黑猩猩的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有林木的环境中,而在二者之间的分化在距今约500万到800万年前发生之后,原始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林木便减少了。接下来我们的祖先发生了什么情况却不是很清楚,尽管人们猜测双足行走和饮食改变可能反映了生活环境向开阔的稀树草原的过渡。Thure Cerling及其同事发现,现代热带生态系统中的林木覆盖量可以被量化,而且该方法可以被延伸到地质历史时期。对来自与“地猿”等早期原始人类相关的很多地点的化石土壤所作的分析,显示了一个与稀树草原相似的环境,树木覆盖率不到40%,而不是一个人们普遍假设的那种植被较密的林地。而且,在原始人类变得更为完全依赖双足行走后,林地变得更密了、而不是更稀了。

不同人的小肠盘绕形状非常相似

  人类小肠(总长度要比人体长得多)是紧密盘绕在体腔内的,其盘绕模式在不同个体之间非常相似,而且具有人类自身的特点。根据对小鸡的肠道形态发生所作的一项研究,同时结合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以及生物物理和数学模拟,研究人员发现,脊椎动物肠道的复杂盘绕形状是力学作用的一个简单结果。随着身体的生长,体内的肠道长得更快。它的两端都是固定的,并被一个称之为“肠系膜”的肌肉层悬挂着,所以会被迫盘绕起来。盘绕模式只由“肠系膜”和肠子的弹性、几何及相对生长速度决定,但各种不同的缠绕、拧转和回环具有非常强的重现性,在不同个体的同一位置以相同数量出现。

浮游植物对海洋酸化的反应

  如“颗石藻”等钙化生物对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的海洋酸化的反应的性质,是预测未来碳循环及其对由人类活动造成变化的反馈关键。在实验室中所做实验对了解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帮助,因为它们通常所跟踪的只是所选择的某一种生物对少数几种变化了的参数作出的反应。通过分析当代表层海水样本和化石沉积芯,Beaufort等人发现,溶解的CO2的增加引起钙化速度的加快,而重度钙化的“颗石藻”形态的丰富程度则依赖于碳酸盐化学。然而,在具有低pH值的现代水域中重度钙化的“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的意外发现,却表明海洋对CO2增加的反应是复杂的。

没有少吃 有则多吃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食物供应将是有规律的和经常的,所以生物只需将正好够用的能力用于消化(消化是有代价的)。但面对不可预测的供应状况,生物则必须投入备用的消化能力,以便当有食物时它们能够消化之。Jonathan Armstrong和Daniel Schindler对食物供应动态及生物对消化的投入进行了模拟,并收集了关于38种鱼类实际消化能力的数据。他们发现,鱼类维持的消化能力要比它们实际需要的消化能力强近三倍。这种多余的消化能力表明,捕食者——猎物之间遭遇的不确定性要比人们一般所以为的大得多。

Dmrt1基因缺失导致性别转换

  Y-染色体基因Sry的存在与否,决定前体细胞是否会分化成哺乳动物胎儿中的睾丸Sertoli细胞或卵巢粒层细胞。成年卵巢中转录因子FOXL2的缺失,会导致粒层细胞“转分化”成Sertoli细胞,但雄性中关于决定性别的决策在过去被认为是稳定的。这项研究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Dmrt1基因失去的话,成年小鼠睾丸细胞会变成卵巢细胞。在没有转录因子Dmrt1的情况下,FOXL2被激发,Sertoli细胞被重新编程为粒层细胞。

相关文章

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还原准确率超90%

一枚硬币大小的石墨烯片,贴在颈部靠近喉咙处,就能帮助发音障碍者获得新“声”。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团队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发声相关信号,......

《自然》150年间撤稿86篇,超过一半来自美国

2023年3月6日,《自然》的今年首次撤稿出现了。美国行为生态学家JonathanPruitt发表于2014年10月1日的文章被撤,理由是,数据不可靠。不过,Pruitt不同意这篇关于蜘蛛行为研究的文......

《自然·癌症》重磅综述:抗体靶向药物全攻略!

提问:对抗癌症的第一种精准靶向药物,属于哪一类药物呢?答案:1997年进入临床的利妥昔单抗。自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凭借高特异性、高亲和力、长半衰期和强力杀伤等众多优势,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靶向药物一个接一......

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公布!

各有关单位:根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2021〕12号)和《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细则》(琼科规〔2022〕29号)规定,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

65个“特优”国自然管理科学部2022年度项目绩效评估公布

2023年2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2022年度项目绩效评估会议在北京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管理科学部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参加了会议。会......

全新的细胞死亡机制!《自然》子刊新发现,带来抗癌新策略

在人类与癌症的漫长斗争中,一大难点在于癌细胞总是能无视细胞死亡的规律,在机体内野蛮生长。例如,基于诱导细胞凋亡的癌症疗法已经出现,但癌细胞常常能逃避细胞凋亡,对这类疗法产生抗性、造成癌症复发。因此,科......

Nature:2023年有望改进科研的七大技术

从单分子蛋白质测序到体电子显微镜,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有可能在2023年改进科学研究方式的七大技术。单分子测序曙光初现可对样本中的许多蛋白质进行测序的单分子技术可能即将问世。美国......

《科学》关键发现:让人痴呆让人傻,这些小东西要担责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此时此刻,我们身体中有数万亿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这些肠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对人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研究已经发现,它们的代谢产物、种群丰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组成比例都可以改变人......

我国新发现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

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在《自然》发表

2023年1月12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朱彦武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Long-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