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07 11:12 原文链接: 舒红兵:武大最年轻的新晋院士

  儒雅、健谈、随和是舒红兵在师生们眼中的形象。他来自山乡、留美归国后是武大当年重点引进的青年高科技人才,今年44岁的舒红兵是武汉大学今年新增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舒红兵

  舒红兵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5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与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

  他发现了多个在病毒感染诱导细胞表达I型干扰素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信号蛋白,为了解细胞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多个负调控I型干扰素过量表达的蛋白和作用机制,这种精细调控机制避免机体产生过激的免疫反应;发现了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阐述了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多个成员信号转导的早期分子事件,为了解相关免疫疾病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

  在学生眼中,舒红兵是一位雷厉风行的严师。如果捕捉到一个灵感,他会立即打电话通知团队用实验来验证。同时,他也是有着远大视野的带头人,在他的影响下,武大生命科学学院开始真正走出国界,在国际著名刊物上登广告招徕人才,清除制约学科发展的阻力,朝着实现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坚实迈进。

  “我决定的事情,永远不会回头,哪怕碰得头破血流。”前日,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回忆当年他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科研平台、毅然回国的经历时说。

  不做“飞鸽”做“永久”

  2005年,舒红兵应聘成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那一年,他才38岁。“当时他像个小男生,拎着包就上台发表应聘演说。”当年参加应聘答辩的一位老教授说,谁也没想到,这个“小男生”思路清晰,富有激情,最终脱颖而出。

  一上任,舒红兵便在武大率先成立“教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一位老教授问他:“你是要做\"飞鸽牌\",还是做\"永久牌\"?”

  舒红兵知道,发问者是担心他在这里干不长久,因为当时他在美国已是副教授,有自己的项目和不菲的科研经费。“放心,我会做\"永久牌\",绝对不会做\"飞鸽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白手起家成就斐然

  年纪轻轻的舒红兵,在细胞生物传导领域颇有建树。留美期间,他就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美国国防部、美国癌症协会等机构共10项、近70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

  回国后,舒红兵成立“舒红兵实验室”,招收了3名硕士研究生。“那时真是白手起家。”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研究的李殊说,“有人戏称实验室瓶子比台子多,台子比人多。”

  如今,舒红兵获得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资助,成就斐然。

  而他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ST杰出成就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抗病毒天然免疫”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科技部“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

  从1990年到2005年,舒红兵在美国呆了15年。“我没有加入美国国籍。”舒红兵说,“是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让我从一个山村少年变成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我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

  为了显示自己扎根武汉大学的决心,舒红兵甚至动员在美国读博士的妻子中断学业,提前回国。

  “舒红兵是谁?”44岁的新晋院士舒红兵引起网友的好奇。昨日,记者连线正在北京的舒红兵,他仍保持低调的态度。

  1999年,32岁的舒红兵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带着研究成果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长江特聘教授。2005年,武汉大学在海内外公开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38岁的舒红兵通过竞聘成功当选。

  舒红兵出生在重庆市荣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9岁时母亲去世,留下他、两个妹妹和刚出生20天的弟弟,在政府和乡亲的帮助下,他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再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从事近10年的免疫学研究。

  舒红兵研究免疫细胞,怎样清除微生物,研究对象是里面的分子。在他主持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等国家重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等奖项。

  舒红兵喜欢做实验,一个星期7天都“耗”在实验室,“一天不进实验室我都会非常难受。”但他的实验室布置得很温馨,墙上贴满女儿的照片、可爱的小公仔玩偶、自我鞭策的便利贴纸条。

  舒红兵有个4岁的女儿。他说:“我平时都在忙研究,不能接送孩子,感觉非常愧疚,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时间见证女儿的成长。”

  舒红兵这样规划:“55岁前,全力以赴做科研,55岁后,去开公司。”对此,他解释:“55岁之后,人生经历更丰富,我愿意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做一些后期的开发。”

相关文章

2024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活动在梅州举行

4月29日至30日,以“践行‘两翼论’助力‘百千万’”为主题的2024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梅州行)活动在广东梅州举行。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江海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一款特殊的包包。它的外形和一般的手提包无异,但手机一放进去就开始充电,半小时后,手机电量就已经增加了20%。这款特殊的“可充电包”由一种特......

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

4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举行。这是继前作《摆渡人》出版6年之后徐扬生的又一全新作品集。记者获悉,《黄......

“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开讲,首讲关注医学

4月19日,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联合举办的“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在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开讲。“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开讲仪式。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供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

这位新晋院士受聘兰州大学

4月16日下午,兰州大学在城关校区举行方小敏院士聘任仪式。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出席仪式。马小洁对方小敏的加入表示欢迎与感......

一位建筑学院士的“隐藏身份”

马国馨篆刻图章。82岁的马国馨在展板前摆出40岁在丹下事务所研修时的同一拍照姿势。马国馨部分著作封面。1977年,马国馨在毛主席纪念堂前。马国馨的毛主席纪念堂试做方案图。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

潘垣:“90后”院士矢志造“太阳”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难的科学研究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眼中,毫无疑问是磁约束核聚变,也就是“人造太阳”。如何将这一“科幻”照进现实?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厅供图追逐......

四大院士坐镇!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会议终版日程抢先看

为了共同探讨光谱仪器的新技术、新发展和新应用,加强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我国光谱仪器事业的持续发展,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将于2024年4月11日-14日在福建厦门召开,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

无机化学家计亮年院士逝世,享年90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计亮年,因病于2024年4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